必須有武則天啊。
她殺了至少20個宰相,無數大將,其中包括三個大軍區司令。
濫殺的結果就是李治時期還可以同時三面出擊,壓著敵人打的巨唐,
到武則天時期被吐蕃、突厥、契丹輪番欺負,武則天不得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那麼,她到底是怎麼作死的呢?下面有1萬多字,還請大家耐心檢視:
1、李治崩的時候給武則天留下了四個名將:坐鎮長安的宰相劉仁軌,青海湖畔抵禦吐蕃的黑齒常之,蒙古高原抗衡突厥的程務挺,西域荒漠看守絲綢之路的王方翼。
有這四個人在,大唐的萬里邊疆基本實現了的安寧,雖然不能繼續擴張,但是保證固有疆域完全不是問題。
武則天掌權之後,劉仁軌因為年紀太大先掛了,而其他三個人全被武則天給殺了。這就相當於李淵開國的時候把李世民、李靖、李績全宰了,效果簡直不要太好,當然是對敵人而言。
不過用武則天的話說這叫“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
686年,也就是李治掛的第三年,武則天為了“行乎三皇五帝之事”下令削減了安西四鎮邊防軍。687-688年,吐蕃趁機入侵拿下了安西四鎮,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落入敵手。
自己還沒有稱帝,就先丟失了大片國土。哪怕是把司馬遷大叔從墳裡薅出來,他也不敢說三皇五帝幹過這種事。
訊息傳回洛陽,武則天這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她固然暴虐,但並不昏聵,在軍國大事上,她還是很想有所作為的。
於是,第二年(689年),武則天命令宰相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率領36路總管氣勢洶洶地殺向了吐蕃。這也是自678年大唐18萬大軍,大敗大非川以來,唐軍第一次對吐蕃發起大規模進攻。
大軍出發之前,有人給武則天提了個意見,按照慣例,軍中需要派個御史監軍,其性質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政委,打仗不一定出色,但政治考核絕對過關。
一向疑心病頗重的武則天,這一次卻罕見地表現出了用人不疑的明君風範。她表示:“古代明君用將,從來不插手城外之事。我聽說軍中大小事務都要稟報給御史監軍,以下制上,將領怎能取勝?”
武則天所說的確沒錯,御史監軍如果和將領配合不好,確實會影響將領的發揮。但問題在於,這個將領得是一個很有水平的將領,而韋待價偏偏是個沒有什麼戰績的人。
他以前雖然也參加過不少戰鬥,但是戰功根本不能和薛仁貴相提並論。當年薛仁貴都被吐蕃的論欽陵打得大敗虧輸,韋待價又怎麼會是論欽陵的對手?
所以這支大軍的結局,從武則天任命將領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當年7月,韋待價在寅識迦河(今新疆伊寧西南)被吐蕃打得大敗而逃,唐軍死傷慘重。
武則天並不純潔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暴擊,好不容易相信了一次別人,就被打臉打成了胖子。大怒之下,武則天把韋待價一擼到底,從宰相貶為了平民,又流放到了繡州(今廣西桂平),並斬了副將閻溫古。
生氣歸生氣,丟人歸丟人,但政治家還是得學會妥協。在之後的兩年時間裡,武則天由於忙著屠殺李唐皇室和稱帝,只好嚥下了這口氣。
692年,吐蕃上層爆發了比較大的內亂,老二曷蘇帶著30萬難民準備投奔大唐(690年唐改成了周,但為了方便敘述我們還用唐)。
武則天大喜過望,給這30萬人發綠卡,不僅能夠分裂吐蕃,還能報仇雪恨,簡直是連娶媳婦帶過年——不要太爽了。於是武則天急忙派出2萬精兵,去迎接曷蘇等人。但是,就在唐軍火急火燎地到達大渡河的時候,曷蘇投降的事情意外洩露了,幾十萬人又被吐蕃軍趕了回去。
眼看煮熟的鴨子飛了,大唐上上下下都陷入了一片失落之中,但只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人就是幾年之後,出將入相在洪源谷大敗吐蕃的大唐名將,《易經》的死忠粉,現任西州刺史(今新疆高昌)唐休璟。
唐休璟出生於公元627年,他的一生也比較有傳奇色彩。他出身顯貴,爺爺和老爹分別擔任過洛陽縣令和咸陽縣令,也算是首都一小時經濟圈的名流人物了。
但是由於他爹死的早,他小時候也沒有享受過什麼特別的待遇。20多歲的時候,他又受到李恪謀反案的牽連,一下子從首都被貶到了營州(今遼寧)當戶曹,相當於民政局兼農業局局長吧。
現在因為有大機器,明朝以後又有了玉米、土豆、高寒水稻等抗寒作物,大家都知道東北的黑土地糧食產量老高了,東北大米也老香了。但那時候,東北的農業水平可是寒磣的驚人,老鐵們要麼遊牧、要麼漁獵,很少有人敢種地。另外,那時候東北也沒有暖氣,大家也不能躲在房間裡大喊“老鐵刷禮物”,估計只能喊“老冷、冷、冷、冷、冷……”。
就這麼一個農業“大省”,肯定幹不出什麼成績,讓唐休璟去當戶曹,很明顯就是不準備再提拔他了。事實也確實如此,他在這裡一待就是整整26年。
679年,唐休璟終於從一個26歲的青年,變成了一個52歲的老人(古代可以稱為老人了)。如果不出意外,到達法定年齡他就該退休了,史書上也不會留下他的名字。他就會像一片落葉一樣,無聲無息的來,無聲無息的去。
但這一年意外終於還是來了,歸附大唐將近50年的東突厥突然反叛了。
對於大唐來說,這不是一個好訊息,對於唐休璟來說,也不是一個好訊息。因為他身處營州,正是唐突的邊境前線,而他只是一個戶曹,鎧甲沒摸過,刀槍沒練過,兵書也沒讀過,只學過一本《易經》,用這玩意兒算卦可以,至於打仗嘛,效果沒聽過。
可是營州都督周道務估計和他有仇,非讓他帶兵去平叛。軍令如山,唐休璟這隻老鴨子,只好硬著頭皮上了架。
俗話說,人要不逼別人一把,就不知道別人有多優秀。被周道務這麼一逼,抑鬱了幾十年的唐休璟算是找到了感覺。
遼闊的荒漠,招展的旌旗,來去如風的戰馬,雷鳴一般的戰鼓,讓唐休璟的豪情壯志噴薄而出,50多年磨礪的寶劍,終於該出鞘了。
第一次領軍作戰的唐休璟,在獨護山面對洶湧而來的突厥大軍絲毫不懼,他帶著手下為數不多的唐軍,一路上奮不顧身,左衝右突,終於將突厥打得大敗而逃。從此他一戰成名,開啟了30多年飆升之路(這位仁兄一直活到了86歲,幾次擔任宰相)。
看來管農業的人都有名將的潛力啊,戰國末期名將趙奢當年就是管農業的,生平第一戰就破了強秦,而唐休璟第一戰就破了突厥。成功之人總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不務正業。
唐休璟因為戰功被升為了五品豐州司馬(今內蒙古五原南),三年之後,突厥大軍又圍攻了豐州,這一戰豐州都督親自出戰,結果被突厥給斬了。
當時剛好李治病重,所以很多大臣都主張放棄豐州,將百姓遷到靈州一帶,但是遭到了唐休璟的極力反對,隨後他親自帶兵駐守豐州,穩定住了混亂局勢。從此,這個人開始進入武則天的法眼,很快把他升為了安西副都護。
689年,宰相韋待價被吐蕃打得大敗而逃之後,62歲的唐休璟不甘心失敗。他沒有像大部分人那樣為了活命四散而逃,而是沿途收集殘軍敗將,率領大家回到了抵抗吐蕃的最前線西州(今新疆高昌)。
當時西州城內人心惶惶,安西四鎮去年剛剛丟失,朝廷的幾十萬大軍又被打敗,當朝宰相已經跑得無影無蹤,僅憑一群漏網之魚,如何抵擋氣勢正盛的吐蕃大軍?
但事實證明勇氣有時候比人數更加重要,面對強敵,這群剛剛吃了敗仗的唐軍,在唐休璟的鼓舞之下,還真的抵抗住了吐蕃軍的後續進攻,為唐軍大部隊的撤退,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唐休璟因功又被升為了西州都督,在之後的歲月裡,他一直暗自努力,想著破敵之策,準備一雪前恥。
692年,也就是前文講的,吐蕃老二歸降大唐的這一年,當所有人都為受降失敗而怏怏不快的時候,唐休璟敏銳的捕捉到了戰機——吐蕃高層內亂,收復安西四鎮的時機到了。
於是,他急忙寫了一封奏疏,請求武則天抓住戰機,趕緊派兵收復安西四鎮。
一語驚醒夢中人,武則天在第一時間同意了他的請求。按照誰出主意誰幹活的原則,此次出征的將軍非唐休璟莫屬,而唐休璟也是這麼想的,不然他怎麼會浪費幾億個腦細胞,想這麼一個好主意。
但是,武則天鑑於上次韋待價的大敗,不敢讓戰功不太顯赫唐休璟率軍出征。她思來想去,最後選擇了一個曾經在吐蕃待過好幾年,對吐蕃虛實比較瞭解的名將——王孝傑。
看過神探狄仁傑的朋友,肯定都知道王孝傑。在電視劇裡,他長相醜陋,一臉刀疤,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脾氣暴戾,當然也俠肝義膽。
但在歷史中,王孝傑可是一位有勇有謀,不可多得的將才。另外,他長相雖不出眾,但也絕對不是一臉刀疤。
王孝傑,長安人,出生日期不詳,戰死日期倒很詳細,也就在下一集。和很多半路出家的名將不同,他是從底層幹起來的小兵。靠著一個又一個的軍功,在678年的時候,就擔任為了副總管。
當年李治命令李敬玄率領18萬大軍征討吐蕃,工部尚書劉審禮為前鋒,王孝傑就是劉審禮的副總管。結果他們中了論欽陵的埋伏,唐軍前鋒一萬多人全軍覆沒,王孝傑也被生擒了去。
但是他的長相救了他一命,不是因為他長得帥,也不是因為他臉上有刀疤看著兇,而是因為他長得像吐蕃老大赤都松贊他爹。
赤都松贊一看見王孝傑,就跟看見親爹還魂了一樣,趕緊把他鬆了綁,以禮相待。幾年之後,赤都松贊覺得讓王孝傑一直留在吐蕃也不是個事兒。想念死去的老爹是一回事,但老爹真復活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天天看著王孝傑總是有點瘮人,
於是就把王孝傑又放回了唐朝。
哪知道這一放,把安西四鎮放丟了。
王孝傑接到武則天的任命之後,深知此戰的重要性——只能勝利不能失敗。如果失敗被吐蕃再抓住,肯定要被斬,長得像吐蕃老大他爺也不行。如果不被吐蕃抓住,連續兩次大敗,武則天也饒不了他。
所以王孝傑不敢有絲毫怠慢,一到戰場上就跟打了雞血一樣,率領大軍拼了命的往前衝。事實果然如老話所說“橫的怕愣的,愣得怕不要命的”,駐紮在安西四鎮的吐蕃軍,本來就因為上層內亂人心惶惶,被這麼一個不要命,又像自己老大老爹的人一頓狂扁,瞬間就失去了抵抗能力。
當年10月,王孝傑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收復了安西四鎮,並再次在龜茲設定了安西都護府。
兩年之後,不甘心失敗的吐蕃聯合突厥捲土重來,王孝傑再次重創吐蕃、突厥聯軍6萬多人。
武則天大喜不已,朝著面首小和尚薛懷義的大腿就是一頓猛拍,將王孝傑提拔為了左衛大將軍、兵部尚書。隨後,武則天又吸取了幾次失去安西四鎮的教訓,力排狄仁傑等宰相的反對,派出3萬唐軍長期駐守安西四鎮。
自此以後,安西四鎮終於穩定了下來,一直到唐玄宗時期,再也沒有被奪去。
兩次大勝,一舉挽回了多年以來,大唐對吐蕃戰爭的不利局勢,也讓王孝傑從此位居名將行列。但是這兩次大勝也讓武則天產生了輕敵的心理,她顯然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這兩次大戰對方的主帥都不是吐蕃第一名將論欽陵。
公元696年,武則天再次集結重兵,令王孝傑為大總管,婁師德為副總管再次征討吐蕃。
婁師德我們前面提到過,就是678年李敬玄率軍18萬征討吐蕃時,腦袋上綁了一條紅抹布就要投筆從戎的那個胖子。李敬玄大敗之後,他收拾殘兵敗將穩定住了軍心,抵擋住了吐蕃的後續進攻。
4年之後,面對吐蕃的大舉進攻他又八戰八捷,讓大唐和吐蕃在青海一帶,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對峙局面。
武則天派這兩位名將前去,毫無疑問,就是準備要和吐蕃掰掰手腕,讓對方知道大唐的厲害,從此不敢北望。
可惜的是,這一次唐軍面對的是論欽陵。當年3月,雙方在素羅汗山(今甘肅臨洮界)大戰了一場,唐軍又一次被打得大敗虧輸。
武則天一怒之下將王孝傑削官為民,將婁師德貶為了原州員外司馬。
從687年到696年,短短10年之間,大唐與吐蕃一共對砍了5次。論次數,唐軍兵敗三次,吐蕃兵敗兩次。論規模,唐軍有兩次屬於大敗,吐蕃有一次屬於大敗。論能力,平心而論此時的唐軍名將,沒有一個人能打得過論欽陵,吐蕃稍占上風。
對於一個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聖神皇帝而言,這個戰績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而更讓武則天頭疼的是,當年5月,北方原來默默無聞的契丹,突然之間又大舉反叛,一舉攻陷了營州,打到了如今的河北。
大唐有史以來,最丟人的一次鎮壓行動,就要上演了。
2、自從605年韋雲起一個人跑到突厥,借了2萬兵,大破契丹軍,盡獲其男女四萬人之後,契丹一下子老實了50多年。
這50多年裡,契丹基本都是隋朝和唐朝的小跟班,無論是隋煬帝打高句麗,還是唐朝打東突厥和高句麗,他們基本都是出人出力又出錢,無休無止又無奈。
契丹人的良好表現,贏得了李世民的青睞。於是,李世民就在契丹人聚居區設立了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實行一國兩制,契丹的酋長擔任都督,並賜給了李姓。
660年,老契丹酋長去世了,新任酋長頭比較鐵,不願意再當小弟,就聯合奚族人造了一次反,結果被頭更鐵的李治三下五除二給滅了,契丹人又老實了30多年。
經過幾十年的民族大融合,契丹人和漢人之間終於又結下了深厚的樑子。
696年,契丹發生了大饑荒,按照規定地方政府應該賑濟災民,幫助小兄弟度過難關。
但當時的營州都督趙文翽 (huì)是個漢人,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傾向,他總覺得契丹人的髮型太拉風,契丹人穿上絲襪(吊敦)太NP,所以就沒有把契丹人當人看,不但不賑濟災民,還不把前來求助的契丹酋長放在眼裡。
松漠都督李盡忠,以及他的大舅子歸誠州都督孫萬榮都是契丹人。以前這倆兄弟就很厭煩趙文翽高高在上的嘴臉,但天下局勢安定,他們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吞。
可是現在情況不同了,原本牛羊遍地的草原,如今放眼望去,餓殍遍野,猶如無人打理的亂墳崗;原本豐碩健壯的同胞,如今一個個瘦骨嶙峋,猶如地獄裡剛剛爬出來的惡魔;原本一個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如今卻要賣兒賣女,上演一出出人間慘劇。
正所謂餓上三天歹心生,活不下去的順民只能變成一個個張牙舞爪的刁民。李盡忠和孫萬榮被趙文翽訓斥之後,一怒之下就起兵造反了。
在他們的帶領下,整個契丹部落一呼百應,十日之內就聚集了數萬刁民。他們打著恢復李唐江山的旗號,一路上勢如破竹,先是攻克了營州殺了都督趙文翽,之後又一路向南,順利穿過燕山,一直打到了盧龍。
盧龍我們在李世民打高句麗的時候講過,是遼西走廊最主要道路盧龍道的起點,一旦拿下這裡,整個華北平原,基本無險可守。
黑色實線為盧龍道,紫色為無終道,紅色為古北道,黑虛線為傍海道,藍色為河流
5月25日,契丹反叛的訊息傳回了洛陽,正在為唐吐之戰大敗而憤怒的武則天暴跳如雷。從626年東突厥打到長安城下到現在,已經整整70年了,從來沒有一個少數民族能打入中原腹地,哪怕強大如吐蕃也只是在邊境上對壘,如今名不見經傳的契丹卻打到了河北,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即武則天就忍不住打了一番嘴炮,把李盡忠的名字改成了李盡滅,孫萬榮改成了孫萬斬(除了過過嘴癮,也不知道有啥意義)。
接著她又調集了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李多祚等28員大將,氣勢洶洶地向前線撲了過去,準備一舉滅了契丹。
一個多月後,武則天突然害怕這28員大將不堪重用,又派了一個更加不堪重用的人前去增援——武則天的侄子,當時的春官尚書(禮部)武三思。
李盡忠和孫萬榮雖然是契丹人,估計也沒有讀過幾本書,但他們與一般的造反派不同,不僅作戰勇猛,悟性還極高。看到唐軍規模如此龐大,他們沒有畏懼逃跑,也沒有面對面直接硬槓,而是選擇了比拼智商。
他們找了一個表演才能絕對能讓郭敬明導演給S卡的小兵,讓他把前幾天俘虜的幾百名唐軍從地牢裡放了出來,並給了這群人一些食物。
唐軍俘虜看了看食物,又看了看小兵,兩條腿嚇得直打顫。按照電視劇的節奏,這肯定是準備讓他們做個飽死鬼。就在俘虜們嚇得眼淚都快要飆出來的時候,小兵終於說話了。
他一臉痛苦地表示自己的爸媽被餓死了,但仍然不想造反,都是被李盡忠、孫萬榮給逼的,希望唐軍能夠趕快殺過來,他會帶著兄弟們立刻投降。之所以放了大家,一方面是想讓大家趕緊跑回去報信,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自己;一方面是唐軍殺到的時候,大家能記得他的好,放他一條生路。
剛剛還差點被嚇尿的俘虜們聽小兵這麼一說,脾氣立馬就上來了,紛紛裝起了大爺,表示這事包在他們身上,絕對不會讓小兄弟失望。怕小兵中途反悔,他們也不敢久留,隨便扒拉了一些食物,就連滾帶爬地向唐軍的駐地幽州(今北京)跑了回去。
唐軍大將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等人本來就沒有把契丹人放在眼裡,28員大將,可能砍不過吐蕃,但是砍一個小小的契丹還是沒有問題的。所以,當逃回去的俘虜們,添油加醋的把契丹兵的慫樣表述完之後,他們就跟看到了一頭頭金豬一樣兩眼發光,帶著大部分主力,朝著契丹的駐地盧龍飈了過去。
藍色為河流,紅虛線為唐軍進攻路線
等唐軍衝到距離盧龍不遠的黃獐谷的時候,他們驚訝地發現,俘虜們果然沒有騙他們,一大批契丹老兵帶著一群老牛瘦馬前來投降了。另外這群契丹兵還帶了一個好訊息:契丹的主力聽說唐軍來了以後,已經狼狽不堪的逃竄了,如果現在去追,也許還能打個大勝仗。
曹仁師等人大喜過望,就跟老光棍看見了小媳婦一樣,頓時氣血上湧,丟下了步兵和輜重,帶著所有的騎兵,火急火燎地就衝了過去。
等到達黃獐谷深處的時候,曹仁師看見峽谷兩邊地勢險峻、森林茂密,心想契丹人真是一群傻帽,如果在此設伏,唐軍就算長了翅膀也逃不出去。而就在他洋洋得意的時候,他的夢想果然成真了。
一時之間,契丹伏兵四起、箭如雨下。驚慌失措的唐軍,急忙調轉馬頭就往回跑,但是歸路早已被契丹兵堵死。唐軍就像一群被關在了籠子裡的老虎,眼看著敵人的一支支冷箭射向自己,卻毫無還手之力。
片刻之後,原本人聲鼎沸的戰場終於安靜了下來,唐軍的屍體如同被冰雹洗禮過的莊稼,橫七豎八地躺滿了整個山谷,只剩下幾匹倔強的戰馬,站在它們主人的旁邊,一聲聲悲涼的嘶鳴,算是士兵們最後的哀樂。
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這三位沒有腦子的大將,卻很不幸的活了下來。是的,他們活著,是唐軍的不幸。
李盡忠和孫萬榮拿著繳獲的唐軍印信,偽造了一封文書,讓這三位哥們在上面簽字,否則大刑伺候。三個人倒也算三條漢子,非常能屈能伸,還沒等敵人的鞭子抽到自己身上,就著急忙慌地簽上了姓名。
這封信的內容是這樣的:官軍已破賊軍,後面的唐軍必須火速前進,如果不能按時到達前線,所有軍官軍法處置。
後面的唐軍誰也想不到,濃眉大眼的領導們竟然全部叛變了。收到偽造的軍令後,他們自然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便日夜兼程地向前線狂奔而去。就在他們精疲力盡,即將到達前線的時候,歷史又一次重演了,契丹伏兵四起,唐軍全軍覆沒。
至此,武則天派出的第一批平叛部隊,以及28員大將,傷亡慘重。
9月,唐軍大敗的訊息傳回了洛陽,武則天氣得一口老血差點噴湧而出。
一年之內,西邊敗於吐蕃,東邊敗於契丹,而且全都是大敗虧輸,大唐開國80年以來絕無僅有。自己精挑細選了28個人,本來是想以多欺少,降維打擊,挽回年初兵敗吐蕃的面子,沒想到契丹如此生猛,左一刀,右一刀,刀刀不離後腦勺。
憤怒到極點的武則天,不顧大臣的反對,連續下達了五道命令,擺出了拼命的架勢:
1、釋放全國所有能打仗的囚犯以及家奴,火速發往幽州前線。
漢武帝當年萬里遠征大宛,也不過是“赦囚徒扞(捍)寇盜,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六萬人”。如今武則天把全國能打的犯人都給放了,堪稱史無前例。大臣陳子昂上書反對,說武則天讓犯人去當兵有損國家體面。武則天理都沒理,啥時候了還講體面?
陳子昂就是寫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個著名詩人。
2、崤山以東邊境各州,全部一級警戒,擴軍備戰,增設武騎團兵,全天24小時防備契丹。
3、重新起用被貶名將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蘇宏暉為副總管,統兵18萬討伐契丹。
4、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代替已經被嚇傻的原刺史。
5、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陳子昂為參謀,總攬全域性。
命令發出以後,武則天終於長長舒了一口氣,最能打的人,最有名的人,全都派了出去,剩下的就只能交給天命了。
可惜的是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武則天想安靜一會,大唐周圍的其他小兄弟卻一點也不想讓她休息。王孝傑等人剛剛出發,大唐的西南、西北邊境就紛紛出現了問題。
吐蕃的論欽陵看到唐朝新敗,立馬派人到洛陽要求和親,實際上則是威脅武則天,要求割讓安西四鎮,以及西突厥十部落,等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後突厥的可汗阿史那默啜也趁機踹了一腳,率領數萬大軍突襲了涼州,並俘虜了涼州都督許欽明(李白老婆的族兄)。隨後,他也學習吐蕃威脅武則天,逼迫武則天的兒子娶自己的女兒。
大家可能會很奇怪,兒子娶別人女兒當老婆怎麼能算是威脅,哪怕對方長得再醜,兩眼一閉忍忍也就過去了。男人嘛(古代),老婆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行。
如果真的這麼簡單,武則天的確不吃虧,但問題在於這位親家公獅子大張口,要的彩禮讓武則天直揪心:
1、歸還當年投降唐朝的數千戶突厥人(一戶至少5人,共幾萬人);
2、穀物的種子四萬斛(400多萬斤);
3、各種絲織品五萬段;
4、農具三千件;
5、鐵四萬斤。
想當年李治時期,唐軍是多麼的輝煌,面對四周的強敵還能同時三線出擊,劉仁軌打百濟、蘇定方打高句麗、薛仁貴打回紇,全都是壓著敵人打。如今才過去了30年,往日的巨唐卻要被小弟們輪流欺負。
要是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那就不是武則天一個人丟人了,而是光著屁股拉磨——轉著圈丟人吶。
要是不答應他們的要求,吐蕃和突厥如果同時發難,巨唐可以提前幾十年進入安史之亂了。
這時候,當朝的幾位宰相,也都是平庸之輩,處理政事馬馬虎虎,至於領兵打仗全都不會。所以,也沒有人敢於承擔重任,到邊境防備突厥或者吐蕃。爭論了半天,最後大家一致同意,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接受了突厥的無禮要求。
為啥說這份協議喪權辱國呢?如果武則天能夠像當年的李世民那樣,養精蓄銳,幾年之後再推平突厥,那麼這份協議應該叫權宜之計,我們得誇讚武則天雄才大略,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可惜的是,在之後的將近10年時間裡,武則天不僅沒有推平突厥,突厥還靠著武則天的“彩禮”勢力大增,控地上萬裡,搞得大唐北方邊境雞犬不寧。
至於吐蕃的要求,各位宰相兩眼翻白,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割地百萬平方公里,沒有人能承擔起這責任。不割地求和,吐蕃萬一打過來,又沒有人能抵擋得住。
萬般無奈之下,武則天只好又開了一個軍事擴大會議,把文武百官全都召集了起來商量對策。
幸運的是,百官裡面終於站出來了一個大貪官,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有讓武則天再籤一份喪權辱國的協議。
3、出來幫助武則天解決問題的貪官叫郭元振,如果不是考慮到他以後為唐朝做出的巨大貢獻,我真的很想罵他一句王八蛋。
他以前在今天的四川射洪當縣尉,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局長。這職位本來應該保衛一方平安才對,但這位仁兄卻當起了黑社會老大。好事一件不幹,壞事一件不落,製造假鈔不說,還到處拐賣婦女兒童。
有孩子的家長,一看見“拐賣婦女兒童”這幾個字,估計都恨不得拿出40米長的大砍刀,把人販子給活颳了。
武則天雖然對自己的兒子很刻薄,但也知道幹這種事缺大德。所以她知道這件事之後,就讓人把郭元振押到了京城,準備砍了以解民憤。
但是在砍郭元振之前,武則天也不知道哪根神經抽搐了,就把他叫到了宮中聊了一次。
剛聊一會,武則天就敏銳的這位仁兄竟然是位奇才,不僅文章寫得好,謀略還極深,臉皮還極厚,很有做大事的風範。
於是,武則天就轉怒為喜,網開了一面,不僅沒有治他的罪,還把他提拔為了奉宸監丞,也就相當於武則天的男秘,注意,是正兒八經的那種秘書。
郭元振的給出的辦法很簡單,既然不能答應割地賠款,又不能不答應,那就走中間路線——拖。
唐朝可以表面上同意割讓安西四鎮和西突厥,但前提條件是吐蕃需要用吐谷渾的故地來換,到時候論欽陵肯定不會同意。雙方一來二去,就得花好幾個月時間,契丹早就被平定了。到時候再拒絕論欽陵,他也不敢把唐朝怎麼著。
另外,吐蕃百姓都渴望和平,只有論欽陵天天吆喝著打仗,大唐還可以借談判之機,挑撥論欽陵和吐蕃老大赤都松讚的關係,搞個借刀殺人(論欽陵和赤都松讚的關係,相當於曹操和漢獻帝)。
一語驚醒夢中人,郭元振剛說完,武則天就拍板同意了他的意見。
按照誰出主意誰幹活的原則,郭元振當仁不讓地作為大唐使者出使了吐蕃。後面的事情,也基本按照他寫的劇本發展了下去,大唐保住了安西四鎮和西突厥。
三年之後,論欽陵,這位雪域第一戰神,終於被赤都松贊所殺。他死之後,吐蕃再也沒有出現,比他還能打的將領,從此唐朝一舉扭轉了對吐蕃的不利局面。
郭元振也因功連跳幾級,在以後的歲月裡,他改邪歸正,又是治理涼州,又是都護安西,又是官拜宰相,為大唐邊疆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了一代出將入相的楷模。
以至於大名鼎鼎的杜牧直誇他:鎮涼州僅十五年,北卻突厥,西走吐蕃,制地一萬里,握兵三十萬。
看來人吶,還是不能以一時好壞定輸贏。現在的小人,可能是未來的君子,眼前的君子,亦可能是暗地裡的小人。
周處少年凶煞,晚年卻忠勇無二,以身殉國;王莽臺前忠義,幕後卻篡漢滔天,虐烈商辛。所以,不要輕易的定性一個人,不到最後,你永遠不知道一個人究竟如何。
就在郭元振出使吐蕃的時候,突厥那邊也傳來了一個巨大的好訊息。阿史那默啜沒有食言,得到武則天的承諾之後,立刻帶兵偷襲了契丹的老巢松漠,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妻子兒女全部被俘。當年10月,李盡忠連氣帶病,一口氣沒上來,竟然死了。
5個月了,契丹叛軍終於被打敗了一次,雖然不是被唐軍打敗的,但終究還是敗了。
王孝傑剛剛被起用,就收到了如此大禮,一時間心花怒放,立馬就準備提刀砍人。他相信只要能夠趁著敵軍人心惶惶之機,火速前進主動出擊,必然能夠大獲全勝,契丹叛亂被平,已經指日可待。
但不幸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叛軍老二孫萬榮也敏銳的意識到了這一點。
他知道自己一旦回兵救援老巢,或者畏縮不前,唐軍就會在後面痛打落水狗,自己就將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而擺脫這種不利局面的唯一辦法,就是裝作若無其事,讓士兵們看到自己的信心,然後再出其不意地攻擊唐軍,唐軍必然沒有準備。如果取得幾次大勝,士兵們就能恢復鬥志,到時候再派一部分人回救老巢,唐軍必然不敢輕易追擊。
事實也全部按孫萬榮的預料發展了下去,王孝傑根本沒料到孫萬榮智商如此之高,導致契丹很快就攻破了瀛州(河北河間),好好的吃了一頓河間驢肉火燒。
接著契丹又攻破了冀州(河北衡水),喝了一碗衡水老白乾,殺了刺史陸寶積,以及其他官吏、百姓數千人,大有當年劉黑闥席捲整個河北之勢。
等到孫萬榮連勝兩仗之後,王孝傑這才反應過來,急忙率領18萬大軍撲了過去。
孫萬榮對王孝傑早有耳聞,知道這是一員曾經兩勝吐蕃的猛將,與之硬拼必然損失慘重。
所以王孝傑撲過來之後,他根本沒有和王孝傑正面硬戰。他機智地採用了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敵駐我擾的戰術,一路上且戰且退,一直向後退了700多里,到了如今的河北唐山遷安(盧龍西北)。
此時已經到了第二年的3月,王孝傑和孫萬榮已經打了差不多五個月的時間。
剛開始王孝傑還是很重視的孫萬榮的,畢竟這個對手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攻破了瀛州和冀州,讓自己吃了一個大悶虧。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孝傑開始發現孫萬榮也不過如此。過去的五個月時間裡,他除了後退就是後退,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的進攻,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他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
一種狂妄自大的情緒開始在王孝傑的心中蔓延,他相信再打一仗,就可以把孫萬榮趕到燕山以北,當年自己兵敗吐蕃的恥辱就可以洗刷得乾乾淨淨,他依然是大唐最能打的名將,而且沒有之一。
為了儘快證明自己,王孝傑放棄了之前穩紮穩打的作戰計劃,決定畢其功於一役,和對方來一次主力大決戰。
孫萬榮看到王孝傑把十幾萬唐軍全部壓了過來,他也不願意再退了。不是說他有多勇敢,而是如果被趕入燕山,讓唐軍堵住了山口,再想進入河北就太難了,到時候後有突厥,前有唐軍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他也必須進行最後的決戰。
697年3月12日,雙方在如今的河北唐山遷安附近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戰爭剛剛開始,王孝傑就拿出了拼命三郎的架勢。作為三軍主帥,他沒有像往常一樣,坐於中軍帳中運籌帷幄,也沒有搞什麼陰謀詭計側面偷襲,而是把主力交給了副將蘇宏暉,自已帶著唐軍中的精銳就向契丹軍衝了過去。
孫萬榮雖然對王孝傑的勇猛早有防備,但他萬萬沒有料到,對方竟然一上來就要拼命。這就跟斗地主一樣,本來以為對方要出個對三,結果對方上來就是王炸,正常人誰能受得了?
孫萬榮也是正常人,所以一下子就被炸蒙了。還沒等他反應過來,王孝傑就已經衝到了眼前。孫萬榮急忙組織人奮起反抗,但是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在王孝傑的帶領下,唐軍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個個奮勇向前,拼命砍人,不到半個時辰數萬契丹大軍就被打得落荒而逃。
王孝傑自然不會放過這種痛打落水狗的機會,所以在後邊拼了命的狂踹。
雙方你追我趕一直跑到了唐山附近的東硤石谷才停了下來。因為孫萬榮覺得,唐軍只要進入峽谷,人多勢眾的優勢就無法發揮,自己趁機佔領高地,就能反敗為勝。
作為一代名將,王孝傑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不想放棄這個大敗敵軍的機會,他已經出征半年了,還沒有打過幾次勝仗,如果這一次又讓孫萬榮跑了,契丹的叛亂何時才能平定,國家何時才能安寧?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契丹人敢進的峽谷,他同樣敢進。他相信自己的勇猛肯定在孫萬榮之上,只要自己率領精銳衝過峽谷,打出一片陣地,後面的唐軍再陸續趕到,孫萬榮就必敗無疑。
王孝傑想的沒有錯,孫萬榮的確沒有他勇猛,在他的帶領下,唐軍個個以一當十,很快就衝出了峽谷,打下了一片陣地。但他忽略了另外一件事,後面的唐軍會像他那樣不要命嗎?
人到用時仁義少年,這個世界上怕死的人要遠遠多於不怕死的人,而王孝傑的副將蘇宏暉就是其中一個。
蘇宏暉帶著主力衝到一半的時候,遇到了契丹軍的頑強阻擊,每走一步唐軍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可事實已經證明,只要他能夠像王孝傑一樣,豁出性命,勇往直前就一定能衝出峽谷,與王孝傑合兵一步,取得大勝。
但是,當蘇宏暉看到越來越多血肉模糊的殘肢,呼號掙扎的傷兵,堆積如山的屍體的時候,他突然慫了。
不能再衝了,萬一流箭射中我怎麼辦?很疼的啊。我才不像王孝傑那麼傻,動不動就要豁出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趕緊跑吧。什麼?不能拋棄戰友?算了吧,戰友在哪裡,反正我沒看見。
在這場戰爭最關鍵的時刻,在王孝傑已經殺出一條血路的時刻,在戰友們急需援助的時刻,蘇宏暉竟然真的帶著主力開溜了!!!
此時山谷的那一頭,王孝傑還不知道蘇宏暉已經拋棄了他。他還騎著戰馬,揮舞著陌刀,一遍又一遍地喊著衝鋒,與數量遠高於自己的契丹軍拼命的死戰。
一次衝鋒、兩次衝鋒、三次衝鋒,1000人,500人,50人,時間越來越長,戰士越來越少,王孝傑急切地看著援軍來的方向,可是除了密密麻麻的契丹軍以外什麼也沒有。
王孝傑仰天長嘆,一聲冷笑。當年被吐蕃俘虜的場景,在他眼前急速地閃過,他用盡了一生,去償還那份恥辱,如今終於到了該徹底了斷的時刻。他收起了沾滿敵人鮮血的陌刀,騎著遍體鱗傷的戰馬,緩緩地走向了一旁的懸崖。
春,三月,孝傑遇契丹,率精兵為前鋒,力戰……墜崖時,將士死亡殆盡。
大勝之後,孫萬榮急忙乘勝追擊,向著唐軍的大本營幽州殺了過去。此時雖然王孝傑戰死了,但是唐軍主力尚存,還有十幾萬精兵,完全可以與之一戰。
但是清邊道行軍大總管武攸宜,也就是武則天的侄子,第二波圍剿契丹的總指揮,恰好是一個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紈絝子弟,聽說王孝傑全軍覆沒之後,他立馬慫了,嚇得趕緊帶著主力躲了起來,不敢再戰。
孫萬榮隨後在幽州大地上,連續攻克幾座城池,大肆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
如果說28員大將幾乎全軍覆沒,對於武則天來說是當頭棒喝的話,那麼契丹老巢被突厥偷襲的情況下,一代名將王孝傑還能兵敗身亡,那就是妥妥的五雷轟頂。武則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最能打的人都失敗了,還能派誰呢?
思慮再三,再三思慮,武則天終於選定了一個人,時任右金吾衛大將軍的武懿宗。他雖然在此之前沒有上過戰場,但是他有一個別人所不能的優勢——武則天的侄子。
在武則天看來,兵敗不要緊,輸了還能打。但是兵權不能交到外人的手裡,萬一外人造反怎麼辦,還是自己人放心嘛。
事實證明,從武則天第一次派出的武三思開始,到第二次的武攸宜,再到這一次的武懿宗,三個侄子,一個比一個慫。武三思和武攸宜雖說只是個擺設,什麼仗也沒有打贏,但好歹人家還到了前線。
而武懿宗連到前線的勇氣都沒有,他剛剛溜達到趙州(今石家莊趙縣)就停了下來,派出探子到處打探敵軍的訊息。
當聽說有幾千名契丹騎兵,已經打到了距離自己還有200多里的冀州(河北衡水)的時候,他大呵一聲,騎上戰馬,丟下輜重和兵器,就往南狂奔了400裡,躲到了相州(今安陽,距離洛陽只有600裡)。
契丹騎兵打了一輩子仗,也沒聽說過這麼能跑的敵人,在後面怎麼追都追不上。於是,只好順帶拿下了冀州和趙州,並在趙州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仗打到這個份上,把武則天比作慈禧恐怕都是侮辱了慈禧吧?
慈禧接手的是一個四面楚歌,破敗不堪的大清;武則天接手的是一個蒸蒸日上,實力超群的巨唐。慈禧面對是有武器代差的西方列強,武則天面對是名不見經傳,實力遠不如巨唐的契丹。
丟人啊,實在是太丟人了。如果再任用自己的親戚,恐怕洛陽的大臣們都要造反了。
697年5月,被逼無奈的武則天,只好再次起用了婁師德,任命他為清邊道副大總管,領兵二十萬進攻契丹。婁師德也就是和王孝傑一起打吐蕃,兵敗被貶的那位老兄。
現在整個大唐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婁師德身上,如果他再失敗了,估計平定李敬業叛亂的魏元忠、以及前兩集講的唐休璟也沒有多大希望,唐朝真的就要提前進入安史之亂了。
幸運的是,武則天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就在所有人焦頭爛額,神經緊繃的時候,天上咔嚓一下,真的又掉下了一個超級大餡餅——孫萬榮被手下人給砍了。
原來就在唐軍節節敗退的時候,後突厥的阿史那默啜又從背後把契丹的老巢給端了。不過這一次端契丹老巢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大唐給的彩禮太多,滿足了阿史那默啜的要求,純粹就是契丹的運氣背到了家。
孫萬榮大敗王孝傑之後,準備再接再厲,繼續南下。但他害怕突厥再從背後突襲,於是就在營州(遼寧朝陽)西北四百里的地方,憑藉險要地勢建了一座新城。把老弱病殘、婦女兒童,以及這一年以來搶奪的所有物資,都塞進了城裡,並讓他的妹夫率兵守護城池。
為了更加保險起見,孫萬榮又派了五個使者帶了大量禮物,到後突厥準備和阿史那默啜結盟,共同攻打唐朝。
按說這樣的操作一點問題也沒有,築城加結盟,都是好計劃,但有句話說的好:沒有執行力,再好的計劃也只是紙上談兵!。
孫萬榮萬萬沒想到,這五個人當中,竟然有兩個人是契奸(契丹奸臣)。
五個人出使突厥的路上,不知道為什麼鬧了點小矛盾,於是就分成了兩撥。其中三個人體力好走得快,率先見到了阿史那默啜。表明了此次出使的目的,並添油加醋的說了後面兩個人的壞話。
阿史那默啜聽說王孝傑戰死之後大喜過望,立刻就準備撕掉剛剛和大唐簽訂的盟約,派軍南下和契丹一起到唐朝邊境擼一把。
可是就在阿史那默啜準備行動的時候,後面的兩個契丹使者到了。按照外交潛規則,一個國家的君主見到對方使者的時候,一般都會給對方一個下馬威,這樣有利於接下來的外交談判,阿史那默啜當然也不例外,更何況這兩個人的確來晚了。
於是阿史那默啜佯裝大怒,以遲到為由,就要把這兩位使者給砍了。這倆人也沒有上過外交學院,根本沒想到遲到還會被砍頭,被這麼一嚇竟然就叛變了。
為了活命,他們把契丹後方空虛,並且有大量金銀財寶的情況全給抖了出來,並且積極表示願意做嚮導,偷襲自己主子一把。
一邊是配合契丹打巨唐,不一定能搶到多少東西。一邊是偷襲契丹,把他們搶了一年的好東西,全給搶回來。阿史那默啜的數學即便是幼兒園水平,也知道哪一個更划算。
所以他又一次改變了立場,帶著大軍就偷襲了契丹的老巢,搶光了所有的金銀珠寶,俘虜了所有的契丹軍家屬。
訊息傳到前線,契丹士兵的心態瞬間就崩了。兄弟們出生入死搶了一年,就為了那點寶貝,結果卻被突厥全搶了。寶貝丟了不說,城裡的老孃、老爹、老婆也沒了。人沒了不說,突厥又和唐朝聯合了起來前後夾擊自己,這仗還怎麼打?
更悲催的是,原本和契丹一起造反的奚人,看到這種情況後,也臨陣倒戈了。當唐軍對契丹發起進攻的時候,他們在後面狠狠地插了一刀。幾萬契丹大軍,瞬間土崩瓦解,孫萬榮只帶了幾千名騎兵,逃出了戰場。
不久之後,無路可逃的孫萬榮就被家奴砍了,他的腦袋被送到了洛陽,掛在四方館門前示眾。
為時一年的契丹叛亂,就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這一仗唐朝雖然贏了,但卻打得極為窩囊。
十幾萬唐軍竟然被幾萬契丹軍壓著打,換帥三次,卻沒有一次取得勝利,主帥不是被殺,就是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偌大的河北竟然成了契丹人肆意馳騁的戰場,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力挽狂瀾。與三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唐軍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如果不是契丹運氣太背,如果不是突厥背後突襲,這場戰爭,恐怕將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武則天這位要與玉皇大帝試比高的女皇,恐怕要遺臭萬年。人吶,時也運也命也。
幸運的是,天助大唐,天助武則天,無論怎樣,最後還是贏了。
更加幸運的是,這場戰爭也徹底打醒這位高高在上的女皇。她終於認知到了濫殺的惡果,開始不斷地審視自己的錯誤了。在之後的將近10年裡,這個遍體鱗傷的國家,終於重新步入了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