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之所以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在於他成功的非常乾脆,並且周當時相對於商來說,是弱小的一方,能夠以弱勝強,關鍵還在於周武王對於伐紂時機的把握非常到位,在正式伐紂的兩年之前,其實已經有過一次“試探”了,當然也可以理解為當時真的要攻伐,所有的軍事準備都做好了,結果武王發現,商紂的準備還是很充分的,並且紂王的統治並沒有爛到不可收拾的地位,時機貌似並不是特別成熟,也許還需要再等一等,於是又等了兩年。兩年後,商紂在下坡路上又繼續朝下走了兩年,紂更加昏庸,民心更為離散,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紂的軍隊去平定蠻夷的叛亂,內部空虛,機會千載難逢,於是武王親自指揮,一鼓作氣,取得了決定性成功。倘若早兩年去伐紂,不能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歷史恐怕就得改寫了。這充分說明武王是一個很善於審時度勢的人。
就在伐紂成功的那個當下,武王還做了一系列象徵性的動作,比如朝著已經自殺的紂王的身體射了三箭,朝紂自殺的兩個寵妃的身體射了三箭,然後將他們三人的頭顱懸掛於大小白旗之上,以宣誓罪惡已經被懲治,正的力量戰勝了邪的力量。接著第二天,整修祭祀土地及穀神的社壇,武王昭告天下:紂拋棄先王的美德,玷汙神明不去祭祀,昏亂暴虐,請上天知曉這些事實。周承受上天之命,取代殷商,這是接受上天旨意的結果。等把這些“手續”全部辦完之後,伐紂現場的這些交接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面對這麼大一個國家,周武王將如何進行治理,如何在新的政權剛建立起來的時候,鞏固自己的統治呢?這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01,周武王保持了高度的自知和自省,他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這一點十分難得
接受了新的使命的周武王,這一段時間總是睡不著覺,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心裡想的事情太多,壓力太大,並且他對自己保持了高度的自知和自省,他很客觀的認識到,伐紂之所以這麼順利這麼快就成功,除了紂不得人心,也有運氣的成分。因為上天不保佑殷商,才使得我們有了成功的可能。殷商曾經也有過賢明的時候,並且出過有名之士三百餘人,殷商能維持那麼久,也有它的道理。如今我雖然取得了天下,但也不見得上天就一定持續地保佑我,我哪有時間和心思睡覺呢?
武王又進一步自勉:持續地得到上天的護佑,應該源於我自己持續不斷的為民眾的福祉去努力的作為,要懲辦那些像紂一樣壞的人,要勤勉工作,造福四方,才能得到額外的保佑。我們可以把這些看做一個帝王的自我修養,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感悟,決定了西周的開局是一個賢明盛世般的起步。
02,撫慰將士,賑濟貧弱,巡視諸侯
武王命令主管祭祀的主管在軍中祭祀陣亡的將士,軍人為新政權的建立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犧牲,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最值得銘記的人。鹿臺這個地方,有很多錢財被積聚在此,武王命令將其全部散發給民眾;鉅橋這個地方,是糧倉所在地,武王命令開啟糧倉,為貧弱的民眾分發糧食;命令釋放被紂關禁的忠臣賢士。
班師回營的路上,武王巡視各諸侯國,一方面是為了宣示勝利的成果,另一方面封諸侯,將殷商的宗廟祭器,分賜給諸侯們,這是一種分封的象徵。
03,分封諸侯,主要分了哪幾類人?為什麼要封?
第一,分封紂王的兒子祿父於殷地,讓他主管殷朝的遺民
一般來講,新的朝代面對前朝政權的親眷,都會斬草去根,為什麼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分封紂的兒子,還讓他繼續掌管殷地呢?原因應該有這麼幾個方面:首先不排除是一種人道主義的理念,周以仁德贏得天下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既是周的風格如此,也是一種政治宣傳的需要,樹立仁德的形象;其次,說明殷的影響,還持續存在,殷地之人,雖然痛切地感受到紂的殘暴,但畢竟是自己的國家,總還是有些感情的,如此安排,就有了殷人治殷的考慮,也是一種現實的需要;再次,周讓紂的兒子繼續存在,說明其子還有一定的存在價值,這是唯一的理由,也是上面兩點理由的綜合總結,當一個人對別人沒有任何價值的時候,特別是朝代更替的背景下,他是不可能存在於新政權的眼下的。
所以,周武王還留了一手,在封紂的兒子繼續治理殷的遺民的時候,派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紂的兒子祿父治理殷地,這實際上是一種監督的作用。
第二,分封上古五帝的後代,實際上是樹起了仁德治國的大旗
五帝距離周武王朝,也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之所以分封五帝的後人,更多是一種象徵意義,是在道義上宣示自己,要繼續五帝時期賢明的政治,淳樸的教化,勤勉的作風,仁德的政綱。同時也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追求,就是要向五帝那樣施政,那就是我的政治理想。神農氏、黃帝、堯帝、舜帝、大禹的後代都被分封。
第三,分封功臣謀士
謀士主要封了姜太公,封於營丘,也就是齊,即今天山東淄博一帶;封周公旦於曲阜,也就是魯,也在山東;封召公奭於燕,近河北一帶;封兩個弟弟於管、蔡,都在今天河南境內。
應該說,武王於西周初年的這次分封,規模較小,不同於召公輔政時期的大分封,但已經體現出了分封制的特點和效果,首先,分封是一種現實的需要,不得不封,不封就不足以鞏固這麼一大片領土的穩定,我們必須考慮到當時的一些現實的條件,比如交通的條件等等;其次 ,分封的諸侯,總是跟武王的關係最近的人,他們分封在全國各地,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有利於西周政權初期的穩固;再次,分封出去的諸侯,在遭遇外敵入侵或者叛亂的時候,能起到一種屏障的作用,保護周的統治,有外力的時候,內部是最容易團結起來的,而外力消失的情況下,內部的矛盾也會上演,這也是分封制的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