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今年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遭遇了一次歷史性事件——無數示威者衝入了國會大廈,並給內部造成混亂和破壞,事件中至少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為此,美國媒體紛紛沉痛回憶道——距離1814年國會大廈最後一次遭到攻佔,已經過去200多年了。

1814年的美英戰爭期間,英國軍隊沿著帕塔克森特河,一路激戰攻入美國首都華盛頓,燒燬了國會大廈、行政大樓在內的幾座政府建築。

1812年-1814美英戰爭,又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在拿破崙與英國爭奪霸權的戰爭中,英國實施了幾項嚴厲的海上封鎖措施,嚴重損害了剛剛起步的美國海上貿易。

在19世紀初,英國海軍不僅攔截海上的美國商船,甚至強行徵召美國水手到英國海軍服役。不僅如此,英國還用武器支援北美的印第安部落,抵抗美國的向西擴張運動。在這些背景下,美國國會在總統麥迪遜的帶領下於1812年6月18日投票決定對英國宣戰。

1812年7月,美國軍隊侵入了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宣告了美英戰爭的爆發。

但是,美國軍隊在戰爭初期的表現令人失望。入侵加拿大的美國軍隊,很快被數量劣勢的當地英國守軍擊退,戰爭變成了持久戰。英國援軍從本土抵達北美大陸後,更是讓美國軍隊全面陷入被動防禦。

1814年8月24日布拉登斯堡戰役爆發,羅伯特·羅斯少將率領的英軍大敗美軍。這場戰役,可謂是美國軍事史上最丟臉的一次敗仗。大勝之餘的近4000名英軍,趁勢殺入華盛頓城。

此時能夠阻止英軍的美軍部隊,僅有威廉·溫德准將率領的一支由6000至9000人組成的烏合之眾,多數都是地痞和混混組成的。訓練有素的美國民兵和正規軍士兵,只有一千多人而已。

儘管美軍人數較多,但作戰指揮發生多次失誤。另一方面,英軍憑藉卓越的射擊技術再加上“康格里夫”火箭(一種粗糙的早期火箭彈),很輕易地將這些美軍打敗。僅僅是火箭彈滑翔和爆炸的聲音,就讓美軍士兵不戰而逃。以至於,在華盛頓外圍的戰鬥中,雙方人員傷亡非常輕微,華盛頓變成了無人防守的空城。

就這樣,在英國海軍少將喬治·科伯恩的命令下,近4000名英國紅衫軍和陸戰隊浩浩蕩蕩闖入了美國首都。

據說,羅斯少將和科伯恩少將原本無意將華盛頓為平地,但狙擊手向英軍開火後,就決定燒燬當地建築物,不過只燒燬“屬於美國政府”的建築物。英國將領試圖以此發出明確的訊號,即英國政府對付的是美國當局,而不是美國民眾。

負責焚燒的是專門的工兵,美國政府的戰爭部大樓、財政部大樓、行政官邸和國會大廈等10座政府建築被燒。其中,行政官邸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府——白宮,這座被燒壞的建築在1817年重新漆成白色,以掩蓋大夥留下的焦痕,從而改稱了“白宮”。

當時的美國國會大廈,實際上還沒有完成建設,但同樣遭到英軍的無情破壞。英軍找到了大量的木質傢俱和書籍,再加上足夠的火藥,迅速點燃了大樓內部。當時,國會大廈圖書館有3000本書,都在這場熊熊大火中被當成了引火物。

美國國會大廈大部分是用防火材料建造的,如鋼鐵、大理石和砂岩,但內部大火燒得很熱,溫度最終足以熔化玻璃天窗,並毀壞雕塑。由於大火燃燒得如此迅速猛烈,火勢蔓延到了周邊建築物,迫使英軍部隊向後撤退。

次日即1814年8月25日,一場突來的暴雨降臨華盛頓,澆滅了前一天英軍點燃的火焰。這場暴雨讓一些原始的砂岩結構在火災中倖存下來,至今仍能在國會大廈看到。據華盛頓市公共建築主管托馬斯·門羅表示,在這場大火中,美國國會大廈遭受了價值數十萬美元的損失。

1814年12月24日,美英雙方簽署了根特條約,結束了戰爭。這項協議宣佈恢復戰前現狀,兩國在戰鬥中佔領的領土也需要歸還。

不過,由於當時通訊條件的落後,雙方的戰鬥仍然持續了兩個月。1815年2月12日,雙方甚至還爆發了一場新奧爾良戰役,美軍終於獲得久違的勝利。最終,美國政府在當年2月才正式批准該條約。

此後,在軍事工程師的幫助下,國會大廈的重建工作於1815年底開始,工程持續到1826年。1850年,美國國會大廈擴建了新的翼樓。在1855年的另一次擴建中,國會大廈又新增了後來便於識別的的圓頂。1958年,大廈的東門廊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擴建。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蘇聯間諜叛逃美國後,又再次叛逃回蘇聯,竟然官復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