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李廣難封成為一個人懷才不遇的代名詞。李廣究竟為什麼難封,透過讀《史記》和《漢書》我們揭開李將軍難封的神秘面紗。
一、李將軍睚眥必報,遭漢武帝內心不快。《史記》記載了李廣被免為庶人時和灌嬰之孫灌強一起隱居於藍田南山以打獵為生。有一次將軍和隨從騎馬,于田間夜飲。喝完之後到霸陵亭中,遇到霸陵尉,相當於治安管理的官員,這個官員喝醉了,看到李廣,不讓李廣走,相當於口頭拘留。李廣的隨從說:“這可是以前的李將軍。”
霸陵尉說到:“現在的將軍也不能夜裡隨便走動,更別說以前的將軍。”
李廣不得已只好在亭子裡待了一個晚上。這件事兒李廣記在心裡。
沒過多久,匈奴襲擊了遼西,殺了太守,又打敗了韓安國,韓安國死於右北平。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來遏制匈奴,李廣這個時候請霸陵尉一起赴軍。相當於一個省級大員要帶一個鄉街道辦主任赴任,街道辦主任乖乖的跟著。一到任上,李廣在軍前就把霸陵尉給咔嚓了。《史記》中就一筆帶過此事。這其中有太史公對李將軍的褒揚態度,是屬於個人情感的。我們知道韓信曾經受過胯下之辱,在得勢以後尚且能夠免除侮辱他的那個無賴。漢武帝在李將軍殺霸陵尉的時候應該也能想到此節,會在內心進行一個對比。
在《漢書》中,李廣殺了霸陵尉之後,立即上書自陳謝罪。其實這是李將軍自度國家用人之際漢武帝不能治他的罪,他才這麼做的。如果不是這樣,當初霸陵尉侮辱他的時候他就應該把霸陵尉殺掉。
漢武帝內心應該很不爽,覺得李廣很會借用自己的勢力,但國家用人之際也沒奈何,只好順著李廣回書:將軍者,國之爪牙也。《司馬法》曰:“登車不式,遭喪不服,振旅撫師,以徵不服。”率三軍之心,同戰士之力,故怒形則千里竦,威振則萬物伏。是以名聲暴於夷貉,威稜乎鄰國。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於將軍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顙請罪,豈朕之指哉?將軍其率師東轅,彌節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
由《漢書》記載可得知,當時李廣殺了霸陵尉,自己脫了帽子和鞋子,低頭向漢武帝認罪。漢武帝寬慰了他,還引用《司馬法》,並認可他對霸陵尉報復的作法。這裡其實已經看的出來,李將軍睚眥必報。對於這樣的人,漢武帝究心儒術知道“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豈敢讓李將軍主張大權,只此一條,在漢武帝心裡李將軍已經失分不少。
二、李將軍軍事作風不硬。《史記》記載李將軍帶兵不講究布陳,很是隨意。打仗完全靠個人魅力盡情發揮。對待軍事行政比較簡約。漢武帝既然知道《司馬法》肯定也知道《孫子兵法》。《孫子》第一句就說: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漢武帝肯定對李將軍的治軍有保留看法,太史公對李將軍評價很高,在軍事作風上,太史公用浪漫主義手法把李將軍治軍一筆帶過。其實李將軍的治軍是不可取的,打仗的時候不排兵佈陣,軍到水草之地隨意埋鍋造飯,夜間不設刁斗巡邏,行軍沒有考勤花名冊也無獎懲記錄簿。手下士兵也很是散漫,史書記載“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每到一處駐軍,喝酒比賽射箭,此處竟死當是以生命作賭注來進行比賽,也看得出對生命的漠視。
李廣在戰場上只有一次臨時發揮用到計謀,那次事發原因是天子派來的親信觀摩團跟著李廣學習軍事,觀摩團的領隊被“射鵰者”射傷,隨從幾乎被匈奴殺死完,而匈奴只有三個人。觀摩團的人逃回來告訴李廣,李廣肯定要找回面子。於時率領百餘騎兵追殺匈奴三名用箭高手,所謂“射鵰者”。射殺兩人,活捉一人。遭遇了匈奴數千騎兵,李將軍臨時起謀作疑兵之策,得免遇難。雖然如此,皇帝要是追究責任,李廣難辭其咎,人家來跟著學習的,你沒有保障這些皇帝親信的人身安全。皇帝豈能認可你?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再說說這次戰鬥,雖然這次迎敵李廣擒殺了射鵰者,但他也犯了兵法大忌。1,孤軍深入。2,感情用事,爭一時之得失。
《論語》中孔子有為數不多的關於軍事的態度。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所以漢武帝不敢讓李將軍主三軍之政。
李將軍的治軍作風也為他在雁門關被匈奴打敗並被生擒寫下注腳。然而李將軍這兩次和匈奴的接觸,並沒有讓他從中吸取到教訓。
在元朔六年,漢武帝把因遭生擒而逃脫免為庶人的李廣第二次起用,作為後將軍從衛青出山西定襄追擊匈奴,別的人都能有所斬獲,唯獨李將軍沒有什麼收穫,這為後來漢武帝認為李將軍點兒背埋下伏筆。元朔八年,李將軍帶四千騎和博望侯張騫一起出兵右北平,和張騫錯失道,李將軍被匈奴四萬騎大軍圍住,麾下人馬很是驚恐。李將軍兒子李敢率領數十騎兵,衝開匈奴圍困,左突右衝如無人之境,之後回來,故作輕鬆的姿態報告說“打胡虜太容易了。”才把軍士的心安定下來。
如此來看,李將軍行軍犯了幾個很大的錯誤。一是個人主義強烈,二是沒有應急預案,三是做不到知己知彼。完全靠著一腔勇敢。你覺得你作為一個領導,敢委任李將軍這樣的人以重任?
三、李將軍對形勢認識不清太過自負。早在吳楚作亂的時候,李將軍跟隨周亞夫作戰,表現勇敢。梁王私自授李廣將軍印。李將軍接受了,讓漢景帝不爽。漢景帝不希望李將軍在諸侯中站隊,所以把李將軍安排在上谷戍邊,即今天的張家口。在那個地方李將軍自恃勇力幾乎每天和匈奴作戰,最後還是一個外國貴人在天子面前為李將軍哭著說情:“李廣很有才氣,勇冠天下,他仗自己有本領,總是和匈奴打仗,時間長了恐怕會遭遇匈奴折殺。”天子這才注意到他,把他調任到別的地方。但他每到一個地方還是恃勇作戰,不加以隱藏自己銳氣。
李將軍有一個堂弟,名氣遠不如他,很早就封侯,李廣怏怏不快找看相的人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封侯。看相的人告訴他,你自己反省一下,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一直耿耿於懷的?李廣說自己在隴西的時候,羌人作亂,李將軍誘惑他們投降,然後殺了八百名已經投降的羌人。看相的王朔說:就是因為這個啊,這是將軍不能封侯的根本原因啊。這裡看得出李廣自負功勞已經可以封侯。不封的原因還是仁心問題,但可能自始至終李廣都沒有弄清楚這一點。
四、漢武帝對李將軍的態度多次對匈奴的戰鬥,讓漢武帝見識了李將軍的實力。漢武帝逐漸對李將軍放棄過多期望,在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一起出擊匈奴,天子認為李廣年紀大了沒有安排李將軍。李將軍再三向天子請命,最後天子準李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但是天子私下裡曉諭衛青說,李廣運氣不太好,不要讓他來當主力和匈奴交鋒。
李將軍帶兵走東道和衛青合圍匈奴單于,但這一次李將軍又中途迷路,造成行軍遲緩,致使匈奴單于逃遁。李將軍遇到衛青以後,衛青找人帶著乾糧和酒去問李將軍行軍迷失的情況,要向天子寫戰報。李將軍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在隨軍幕府營中告訴自己麾下:“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言罷,李將軍引刀自殺。麾下軍士沒有不流淚難過的,事情傳到中原,老百姓不管熟悉或者不熟悉李將軍,不分男女老幼都為李將軍悲泣。悲痛之餘,我們看到李將軍把迷失道的原因歸結在天意上。其實是對戰地沒有做足功課不夠了解熟悉造成的。
太史公,因為李將軍孫子李陵的遭遇,覺得天漢實在對李家不公,而因為在對李陵的辯護中太史公身遭腐刑,在某種程度上,太史公和李將軍一家的命運綁在一起,於是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為李將軍作傳。歌頌了李將軍的驍勇善戰,親附兵士,敢於擔當。而把李將軍身上的缺點幾乎全部隱藏。
唐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更是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把李將軍之所以難封歸咎於知遇之上。
我初讀《史記》也是景仰李將軍率性直爽,特別是太史公總結引用《論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對他高度評價,至今讀來猶讓人嘆惋。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本著尋找真實的態度來揭開李將軍難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