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點大資料分析的話,你會驚奇地發現,相比正常登基的皇帝,篡位登基的皇帝出明君大帝的比率更高。
原因也沒那麼複雜,篡位登基的皇帝更缺乏政治上的合法性,更需要政績背書,勵精圖治,從而獲得“績效合法性”。而那些正常登基的皇帝,完全不用為合法性焦慮,在執政上更加隨性,出明君的機率自然會低不少。
王莽篡漢漢朝沒有篡位的皇帝,只是西漢末期王莽篡漢,改立新朝。然而王莽可能思想太過超前,不符合當時的時事,結果引起了大規模起義,也遇到了他的剋星,劉秀,沒落的皇族後裔。結果又重新回到了漢。
隋文帝楊堅身為外公算是篡奪了北周靜帝的皇位。創立隋朝後,開創了“開皇之治”,戶口高達870萬戶,遠超之後的貞觀之治。
楊堅生於公元541年,祖姓普六如。是北周隋國公楊忠的長子。北周宇文邕昏庸無道,不愛當皇帝,於是把帝位讓六歲兒子,楊堅就以外戚身份徹底掌控朝局。楊堅經過籌劃,在關隴集團的的策劃下,在公元581年登基為帝,改國號為隋,楊堅時年40歲。在位23年,公元603年駕崩。楊堅登基以後,就開始了統一華夏的軍事行動,公元588年平定南陳。就此楊堅成為繼秦,兩漢,西晉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按照各朝各代帝位傳承的制度,繼承大唐皇位的人應該是太子李建成。可惜的是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李世民殺害了。所謂成王敗寇,太子李建成真的沒有李世民英明嗎?其實話也不能這樣說,李建成麾下也是聚集了一大批英雄豪傑的。那個和李世民幹了一輩子仗的魏徵,曾經就是李建成的人。
然而篡位登基後,李世民一刻都沒有怠慢,文治上發展經濟,減輕賦稅,做好治安,真正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唐朝是開放包容的朝代,這個起源於李世民,當時長安城是最大的國際大都市,各色膚種的人都有,還有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真正的萬國來朝。對外打敗突厥,薛延陀,吐谷渾等外族,在朝廷上有虛懷若谷,善於納諫。稱為千古一帝不為過。
武則天建立周朝武則天建立了武周王朝,從某種意義上也算“推翻”了大唐。武則天的成功或許是一種對男權壓力的迴應,在政治生涯中更多的表現為勵精圖治,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為了緩解“牝雞無晨”的傳統壓力,用靠譜紮實的政績來回應世間的質疑。
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後周的孤兒寡婦手中奪得皇位建立宋朝後,對士大夫非常寬厚,被稱為“與士大夫共天下”,有一種說法這就是為了平息篡位的合法性質疑。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篡位登基。時年三十三歲登基(和柴榮一樣)。在位十六年。四十九歲駕崩。
登基之初善待前朝皇族,是為了穩定和拉關係,那穩定之後還一如既往,那就是真義氣的表現了,斬草除根以絕後患的事,趙匡胤拒絕去做開國功臣呢?不像朱元璋殺光一切,連親家都不放過,反而是杯酒釋兵權,給他們良田美宅、嬌妻美妾,一起享受成功的碩果。夠兄弟,講義氣啊!
北宋是華夏文化的巔峰,但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統一統一天下。但兩宋卻是華夏文明的最高峰。正是由於趙匡胤屬於篡位登基,所以才有以文制武的制度,就此權臣篡位這個事件就此走進歷史,再也沒有出現。
明成祖朱棣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從侄子建文帝那奪得皇位之後,深知自己的皇位由來很有質疑,只能用文治武功來封住悠悠眾口。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永樂盛世”。
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定內閣和東廠。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 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 。同時,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綜上所述,篡位的皇帝成才率還是相當高的,李世民,武則天,趙匡胤,朱棣都是歷史上的流量明星,篡位這個汙點,掩蓋不了他們的歷史功績。瑕不掩瑜應該就是說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