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米國今日的亂局,不禁讓我想起唐朝的安史之亂。
1. 安史之亂簡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2. 安史之亂背景與今日米國國力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
彼時大唐與今日米國何其相似。
3. 安史之亂成因與今日米國社會矛盾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1)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但同時也加速了土地兼併,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美國人口普查局公佈的調查資料顯示,2018年美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往年顯著加大。2018年美國基尼係數上升至0.485,基尼係數創50年來新高。基尼係數是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係數介於0和1之間,數值越大,反映住戶收入差距越大。
2)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唐玄宗後期,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米國的情況...就不用多說了。
3)民族矛盾
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而當地正是安祿山的大本營。
米國沒有民族問題,但是有種族問題。
4)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唐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這個節度使的權力說大也不算大,僅比米國的州多個兵權,但是米國有民兵啊。
4. 安史之亂的影響與明日米國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大唐從此丟失了對西域的控制權,改變了國際形勢(主要是當時的日本、朝鮮等附屬國以及與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控制權爭奪)。
米國會爆發安史之亂嗎?當然現代的安史之亂為未必是暴力形式。只能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