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長得帥也是一種實力。有才華有顏值、金榜題名是古代無數士子夢寐以求的目標,本期的主角,他不僅有才有顏,還靠著顏值成為明朝第一個狀元。按常理,這樣的才子會有著光明的未來,可這位狀元郎的仕途卻十分坎坷,空有抱負卻無處施展,最終死在貶謫雲南的路上。
吳伯宗本名吳祐,字伯宗,江西人。生於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他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聰敏,十歲時就能掌握科舉應試所需書籍。被稱讚為“玉光劍氣,終不可掩”。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舉行科舉,時年36歲的吳伯宗參加鄉試,一舉高中解元,第二年進京參加會試,吳伯宗名列第二十四名,進入殿試。
洪武四年的殿試,由朱元璋親自主考。起初山西郭翀是一甲第一,但因郭翀相貌醜陋,朱元璋欽點吳伯宗為第一名,吳伯宗因此成為大明朝第一位狀元,朱元璋還賜了冠帶袍笏給他。成為狀元郎,還是大明第一位狀元郎,吳伯宗在創造歷史的同時,還沒意識到他的仕途並不會因為他是狀元就會一帆風順,反而是非常坎坷。
吳伯宗被授為禮部員外郎(從五品),參與修纂了《大明日曆》。當時胡惟庸擅權,到處培植黨羽,想拉攏吳伯宗為已用,但是遭到吳伯宗的嚴辭拒絕。胡惟庸懷恨在心,尋機找了個由頭將他趕出京城,貶到鳳陽。
在鳳陽時,吳伯宗上疏指斥胡惟庸專橫,言辭懇切,朱元璋將他召回京,還賜了衣物錢財。後來因出使安南有功,授國子監助教(從八品)。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吳伯宗成為太子朱標的講師,改任翰林院典籍(從八品)。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要升他為太常寺丞(正六品),吳伯宗推辭不就,後來又改國子監司業(正六品),還是推辭不就。
朱元璋大怒,將他貶到陝西金縣當教諭。在路上,朱元璋又惜他是人才,半路將他召回,任翰林檢討。
這麼一通折騰下來,吳伯宗這個狀元郎的仕途也算是一波三折了,但對比之後的境遇,還遠遠不夠。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設立殿閣大學士,吳伯宗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正五品)。明初的大學士雖然權力遠不如後期的嚴嵩、徐階等人一般位同宰相,僅僅是皇帝的秘書,但是他們畢竟天天幫著皇帝批奏章,參預機要,掌握大量內幕資訊,品級雖不高,但權力可不小。
吳伯宗在任武英殿大學士期間,參與翻譯了《回回曆》、《經緯度》、《天文》等書,《明史·藝文志》著錄《吳伯宗集》二十四卷,其詩文雍容典雅,對“臺閣體”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好景不長,第二年冬天,吳伯宗的弟弟吳仲實因為舉薦失誤而被牽連,再次被降為翰林院檢討。此時吳伯宗已經心灰意冷,洪武十七年,吳伯宗因“文字進不以時”的罪名被貶到雲南,在途中病逝,享年五十歲。
吳伯宗性情溫厚,博學能文,但是為人剛正、不願奉迎權貴,堅持自己作為讀書人的操守,這也是他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