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作為一個軍國主義國家,日本曾經發動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場戰爭中,湧現了很多軍事指揮官,有海軍的山本五十六,陸軍的阿部規秀,空軍的小笠原數夫等,這些人惡貫滿盈,大多數不是葬身於刀槍無眼的戰場,就是在戰後的軍事法庭受到應有的懲罰。

海軍上將南雲忠一的經歷就相對來說增加了一抹"詼諧"的色彩,他主導了多場戰役,導致了日本從有利地位的衰落,最後更是被圍困在塞班島上,最後絕望開槍自殺。

南雲忠一本人也具有更大的爭議性,有人讚美他為"魚雷戰術第一人",認為他是個海軍中不可多得的良將之才,也有人調侃他是"抗日奇才"。

就像今天調侃川普為"川建國"一樣,因為他們的行為客觀上把中國推向了勝利的一方。

關於南雲忠一偷襲珍珠港時放棄第三次空襲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不過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他當時沒有選擇撤退,那麼等待他的很有可能就是全軍覆沒!

計劃趕不上變化

按照山本五十六原本的計劃,日軍的最終目標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而且他也很清楚,如果不能完成這個目標,那麼這次行動是毫無意義的。

但是在1941年12月2日,南雲忠一的艦隊按照計劃到達後,卻發現原本停靠在珍珠港的三艘航空母艦"憑空消失"了,只有不到50艘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

整個偷襲行動因此變得十分被動,不僅風險係數大大增加,而且還有被甕中捉鱉的可能性。

可是此時的南雲忠一卻沒有別的選擇,作為軍人,忠於上級指令是天職,更何況偷襲的艦隊已經開到了珍珠港海域了,這一戰勢在必行。

還好前方情報人員傳回了一些好訊息,據說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沒有配備防雷網和防空氣球,也就是說從天空偷襲將是最有效的方法。

南雲忠一很快著手行動起來,派出了一撥攻擊機群進行轟炸。美軍的反應卻並不如南雲忠一預料地那般激烈。

在倉促應戰的時候出現了許多戰略性錯誤,於是南雲忠一抓住這個時間差,一個小時後就派出了第二波攻擊機群。

但是南雲忠一的侷限性在於,他是個魚雷戰專家,沒有豐富的帶領空軍作戰經驗,因此在執行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難免顯得不夠靈活。

只能一板一眼地執行山本五十六的命令,再加上他的個人性格過於保守,並不能對當前的情況做出最佳的判斷,無法隨機應變。

在航空母艦不在港口的情況下,南雲忠一選擇了轟炸軍港和機場,而不是油料庫這種後勤裝置,因為日本向來關注珍珠港內的軍事力量。

但是有句古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戰爭中,後勤保障可靠與否往往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如果南雲忠一徹底摧毀了珍珠港的油料庫,那麼對美國造成的損失絕對比三艘航空母艦還要大,畢竟武器可以再造,可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

可惜的是對於突然的計劃改變,他並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導致只能倉皇取消第三次空襲來保全日本的有生力量。

出於對航母的顧忌

如果時間能夠重來的話,山本五十六可能不會指揮南雲忠一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因為後來的史料證明了,珍珠港戰役很有可能是美國的一場苦肉計。

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很早就想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可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早期的中立政策讓資本家嚐到了兩頭通吃的甜頭,所以他們都主張孤立主義。

希望儘量晚地表明立場,但是珍珠港的遇襲讓羅斯福卻有了個光明正大的理由來參戰,資本家們再不願意也必須對日本的挑釁做出迴應。

而且有資料證明,美國在日本行動之前就得到了情報,早早地把有生力量進行了轉移,南雲忠一狂轟濫炸了半天,只是傷到了美國海軍的皮毛,有價值的早就不在珍珠港了。

可以說,日本的這次戰爭策劃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沒能砍掉美國的左膀右臂,還給美國提供了一個充足的理由來站隊。

這兩場轟炸損壞了美國的8艘戰列艦,讓美國的機場和軍艦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損,但是效果也僅限於如此了,距離一開始摧毀航空母艦的目標相去甚遠。

第二次空襲的效果雖然力度比第一次大,但是效果遠遠不如第一次讓美軍措手不及。更可怕的是,最具有威脅性的航空母艦不僅毫髮無傷,還有很大的可能在哪個角落裡蓄勢待發。

而且連珍珠港的港口裝置都完好無損,特別是彈藥庫、燃料庫等軍事要地。於是南雲忠一在第三次空襲之前猶豫了。

因為再發動一次空襲需要至少一個小時,而戰場上瞬息萬變,難保在日本準備戰鬥機的過程中美軍沒有做好防禦和反擊的準備。

如果貿然出動,日軍恐怕要吃虧。此時再回顧這個戰場,偷襲的戰略目的已經達成了,是否有必要拼死一搏呢?

在權衡利弊之後,南雲忠一決定既然原定的計劃已經註定流產,不如放棄這個戰場,把傷亡極少的日本軍隊帶回日本海域。

硬體條件不允許

在兩次空襲已經有了相當優秀的戰略成果之後,以謹小慎微著稱的南雲忠一認為自己已經能回去交差了。

至於為什麼沒有轉向摧毀同樣重要的油料庫和兵器庫,其實並不是南雲忠一不想去做,而是很難做到。

眾所周知,海軍裝置的堅固程度可以說是最高的,這也是美國明知日本將會派軍艦來偷襲,卻沒有留下航空母艦來個將計就計,而是直接避開日本的軍隊的原因。

珍珠港碼頭的油料庫的儲存量高達450萬噸,自然是受到重重保護。整個油料庫都是鋼筋混凝土層層包裹的,厚度不少於60釐米,就算是威力最大的炮彈也無法一時半會兒摧毀。

而且每個油料庫都不是聚集的,而是分散在碼頭各地,相互之間有關閉用的閥門,如果單獨摧毀幾個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動搖不了美國海軍的根本。

但是如果想要全部摧毀,就要求日本第一航空艦隊必須帶有足夠的重型炮彈,這對於需要跨越一個太平洋的日本軍隊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偷襲意味著隱蔽和輕便,如果日本艦隊帶著大量的重型炮彈,就很難逃過太平洋上各國的眼線,因此日本的最佳選擇是速戰速決,而不是用火力去壓制美軍。

但是兩次空襲之後,第三次空襲需要準備的時間更長,速戰速決的美夢也泡湯了。

作戰先機已失去

一開始的勝利之後,日軍面臨的問題接踵而至,最緊迫的問題就是燃料不足。如果繼續第三次空襲,那麼全軍的剩餘燃料可能就不足以支援按照原定計劃返航了,這是海軍和空軍最忌諱的事情。

之前的兩撥空襲之所以能迅速有效地進行,是因為之前早已整裝待發,如果要發動第三部攻擊,那麼戰鬥機必須在航空母艦上重新整裝,備足槍支彈藥和燃料,出發時說不定已經到了晚上。

在那個年代的夜間作戰意味著成倍暴增的危險,還有很大的可能性會暴露日軍航空母艦的位置,讓日軍陷入險境。

從早上的第一次空襲開始到下午結束的第二次空襲,經過長時間飛行和作戰的飛行員早已經疲憊不堪,等到第三波空襲的時候只會更加精力不濟。

而且從傷亡資料來看,第二波空襲的損傷人數明顯高於第一波空襲,偷襲講究的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這個作戰先機顯然已經喪失了,為了一次時機、實力都不在最佳狀態的空襲而冒上損失慘重的危險,這顯然不是一個划算的買賣。

後人對珍珠港戰役的評價大都是認為日本自取滅亡,而從現代的角度去覆盤這個戰場,南雲忠一的取消第三次空襲的選擇讓歷史迷們爭論不休。

如果領軍的是山本五十六這種狂熱的軍事家,那麼珍珠港戰爭勢必會更加腥風血雨,但是南雲忠一則更傾向於寧可不做也不能做錯事。

事實上他的判斷雖然回國後一直被詬病,但是十分明智,因為當時美軍的航母已經在附近蓄勢待發,並且在搜尋日本第一航空艦隊的位置。

如果南雲忠一執意發動第三次空襲,那麼迎接他的將會是企業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日軍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一個不敢放手一搏地將領本來就不適合主動出擊,更適合防守,南雲忠一的失敗不只是他個人的失敗,更是日本戰略上的失敗。

3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對越反擊戰後,75歲許世友屢遭非議:從東西線對比看非議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