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立石志奇功,壯志長虹。怒看海峽走蛇蟲。誓掃妖氛還國土,金馬臺澎!瞧瞧這首詞多霸氣啊,頗有偉人風度。

作詞之人,就是開國上將許世友將軍。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從和尚到名將,經歷大小戰爭數百場。晚年也曾指揮過1979年對越反擊戰,成功粉碎越南野心,打臉"蘇聯"。

然而戰後,卻遭受了非議頗多。然而在筆者看來,對於越戰中許將軍的表現,所有非議,不過是不明時勢,不識全域性。究其原因,當了解了為什麼非議,再分析情況,就可清晰認知。

1、 從對越反擊戰背景看將軍建功幾何

看戰爭得失,"得失得失",有失即有所得。許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太過功利。其實這不過是今人以今天的環境所想所得,這就是對歷史最大的不敬。

這句話並不功利,中國的崛起並不是坦途大道。所有的來路,都是前人先輩用鮮血開道的。所以要看得失,一定要基於當時的背景來看。

就拿對越反擊戰來說,當時正值美蘇爭霸的嚴峻時刻。蘇聯對我們的意義,只存在曾經那短暫時間中的"為師為友"時期。

此後,蘇聯與我國的關係屢屢降至冰點。在世界格局上,中國的生存環境,不斷被擠壓。

又因為美國在南越被越南政府擊敗,而彼時的蘇聯依靠著強大的石油資源,不斷輸出開始了此消彼長的強勢之路,走向了擴張。

依附於蘇聯的越南,更顯狂妄自大。"宰相門前三品官"大概就是這一時期的最佳寫照。而中國,如何在這樣的掎角之勢下,得以保全,就是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鍵。

偉人曾有一句話,在如今依舊有著深刻意義,他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

正值被夾擊之下,十年動盪發展停滯,新兵"未見血"軍事素養欠缺的時代。我們還能夠依著某些國家的私心,甘當蜷縮角落的"病夫"嗎?

顯然這樣是完全忽視國家存亡的。於是,我們就成了越南政府眼中,背叛陣營的"叛徒"。

可是他們似乎忘了,60年代美越戰爭,誰才是他的師父;再往前,越南抗法戰爭,是誰幫了他們一把取得真正獨立。

因為所謂援助,甘願與勃列日涅夫"臭氣相投",對我們形成犄角之勢的是他們;多次對北進野心毫不遮掩,自詡"南越繼承人""南天中華"的還是他們。

所以,與美國對接,正值改革開放籌謀之際,中國更需要一個破局的機會。這個機會,將會為中國百年發展大計,作最好的"開門紅"。

而這個破局的機會,就是南邊剛剛入侵柬埔寨,妄想建立印支聯邦的越南。因此我們不僅僅要打痛他們,還要狠狠地給蘇聯來上一巴掌,這就是背景。

1979年2月17日,對越反擊戰打響,南北一同進入戰時狀態,在南下越南的同時,更要提有可能來自蘇聯遠東的威脅。

當時,由楊得志將軍指揮西線,許世友將軍指揮東線。戰爭的重心,都在東線。歷時28天的戰爭,我軍控制了越北重鎮,直逼河內。

嚇得黎筍政府直接來了場"全民動員",淪為國際笑柄,成功被我軍"爆炒梨筍"。如今的我們看上去,這是一場傷亡慘重的戰爭。

然而當時我國領導人根據美國的情報,得知了蘇聯在遠東兵力的空虛,我們不僅僅要速勝,還要趁機打出威風,磨鍊軍人的軍事素養。因此,這一戰不得不打,也是那個時間不得不打。

而越南本身就是一個農業國家,當我們逼近河內之後,為留最後的臉面,我們開始了撤兵回國。而氣不過的越南,回到越北又開始了頻繁動作,並開始了兩山輪戰。

要知道,對越反擊戰前,他們一邊入侵柬埔寨,一邊挑釁中國。工業發展停滯,所有的國力都用在軍事開支上,對於一國來說,這就是一個死局。

沒有窮兵黷武的身板,卻有一顆窮兵黷武的心。許世友將軍指揮東線深入越南,一路實行的"焦土政策",促使"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越南"記痛"。

這一戰,我們雖有不足,但不能由許世友將軍一人承擔。在當時的情況來看,如心使臂,如臂使指的指揮貫徹,顯然很難做到。

而這一戰在軍事上更深遠的影響,還來自於戰後我軍全面恢復軍階、軍銜制,強化軍事院校軍事素養,逐漸認識到協同作戰、特種作戰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缺陷。

認識到武器裝備對現代化戰爭的巨大影響,開始重視新裝備、新戰法的研究,逐漸弱化了"精神原子彈"的作用。

從整體上,推進了我軍現代化。而不是網上流傳的,海灣戰爭驚醒中國領導人,更多的,是驚醒了在中越戰爭時期長大的新一代軍迷們。

僅僅是這一戰,讓東南亞地區的區域強國扼殺於未發,而越南自身的經濟,也停滯十幾年。

從長遠上看,越南稱霸東南亞"夢碎",此後在1985年人均收入不足100美元,公認的世界窮國之一。而此後的蘇聯,早已身陷"帝國墳場"阿富汗而不能自拔。

最終,鋼鐵的蘇聯坍塌,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迎來了巨龍騰飛。而南邊的越南,近年來因為西化,而差點被忽悠瘸,那是常態。可以說,一連串的蝴蝶效應,足可見許將軍軍功幾何了。

2、 從東西線對比看非議是為何

將軍有此戰功,明眼人縱觀全域性都不可否認,那為何還要遭受非議?其實一直以來網上流傳的說法,無外乎是因為許世友將軍指揮的東線,傷亡慘重。

另外又從戰後對兩線將領的職位調動,聯想猜測。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猜測,實在是無視對越反擊戰的深遠影響。

而一生征戰四方,可謂是有"伏波將軍"之功的許世友將軍,也不該徒遭非議。先來看看西線戰場,其實楊得志將軍指揮西線作戰,也只有幾天時間。

起先,西線戰場是由孟良崮戰役中大放異彩的王必成準備作戰的。然而後來因為一次調動,而導致王必成離開作戰指揮位置,西線總指揮轉而由楊得志擔任。

此後王必成離開昆明趕赴武漢接受調任,讓人沒想到的是,楊得志將軍在攻取甘塘大戰在即(2月20日)的時候,竟然胃病復發,並出現急性左心衰,血壓很低,呼吸微弱,生命垂危。

被送往北京住進解放軍301醫院治療。此後昆明軍區司令員一職遂由副司令員張銍秀代理,一直到自衛反擊戰結束。

這樣看來,西線的成果,有準備作戰的王必成的功勞,也有楊得志臨時調遣而來的初期部署,最後的指揮,更多是屬於張銍秀等昆明軍區老將的功勞。

所以,若以戰後的職位調動,來看楊得志與許世友兩位將軍的功勞,顯然太過偏頗。

並且被拿來比較的西線與東線,也並沒有相去甚遠,反而是東線抗壓最大,是敵我部署的重心。

由於戰場面積大,規模大,面對連年征戰的越軍,與我軍十多年未見血的多數新兵相比,顯然還要難度更高。

在這一場戰爭中,東線雖然傷亡跟西線相比,更加慘重。但同時殲敵數量也更多。與西線相比,東線殲敵是西線的2.46倍,傷亡是1.97倍。

在戰爭之世,這顯然還是比較正常的資料。根本上無可非議。有人可能覺得,難道不是因為西線以少數兵力,戰勝多數敵軍?

這顯然是低估軍事素養優異的越軍了,連年戰爭的他們,全民皆兵,換下蓑衣就可穿上迷彩。這顯然是經過十年動盪的中國,全軍多是新兵所比不了的。

一個沒有浴血沙場的軍隊,永遠都是新兵連,不然只能夠以經濟去砸出一個又一個裝備優良的軍隊去彌補。

一句話,在當時積貧積弱的我國來說,幹啥都悲催。因此,當我們親自了解到敵我交換比例的殲敵效率,就可看出。

那一戰,所有人都不容易。相反,東線以1:1.65的交換比,還高過西線的1:1.34。等等這些資料,都可在我國的全軍歷史中找到。

因此,若從戰果來看,許世友將軍指揮的東線,明顯不該遭受非議。除了戰果,戰略作用也是應該重視的一環。

上面筆者說過了對越反擊戰的"焦土政策",這其中,東線55軍攻克越北重鎮諒山,不僅使得越北的工業化不能保全,也在戰略上威逼越南河內。

促使黎筍政府驚慌失措,在3月5日宣佈實行全國動員。離戰爭開始,才剛剛半個月。人們非議許世友將軍,更偏愛抬高楊得志將軍,"捧一踩一",大概是許多無知者慣用的伎倆了。

而之所以戰後許世友將軍沒有像楊得志將軍那樣任總參謀長,而只是個軍委常委。這其中,筆者也有多方猜測。

對越反擊戰之後,許世友將軍已經75高齡,比許世友將軍小6歲的楊得志將軍,此後在軍委任上做到了76歲退休。

許世友將軍一生忠於革命,執行命令堅決,為新中國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一個將軍,戰後是不是更該安度晚年了?要知道,許世友將軍於1985年隕落,只剩5年了。

且許世友將軍在戰後,依舊沒有離開軍委決策圈。且許世友將軍是9、10、11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這樣的層級去當總參謀長,顯然還是降職了。

而許世友將軍曾經也有任總參謀長的機會,可是卻多次推辭。楊得志後來成為了第12屆的政治局委員。這樣看來,也就可分辨一二了。因此,在筆者看來,非議許世友將軍,踩一捧一,大可不必。

3、 最好的功勳:不是在任,而是後世

從朝鮮戰場灰溜溜回到美國的麥克阿瑟,曾經發表過一場著名演講,他說:老兵不死,只會逐漸凋零。

如何註解?所有的註解都不如用漢語一句詩更顯內容深刻,那就是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正如許世友在晚年告訴好友周德禮將軍的,他說:"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軍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說法,下面有不同的認識,這不奇怪,還是讓廣大幹部去評說,讓廣大人民去評說,讓歷史,讓後人去評說吧!"

在這個國家,從來不缺爭論,從來不設一言堂。一家之言,我們更可辯證看待。而許世友將軍的功勞,我們更該辯證去看到。看歷史,不看全域性,不看後世,那一定是"白看"了。

1985年10月22日身患肝癌的許世友將軍,在臨死前請求國家對他實行土葬,要葬在母親墳塋旁邊,要死後盡孝。

為避免開土葬風氣,小平同志批准了將軍的請求,並規定特事特辦,不可開追悼會不可立碑不可登報不可外傳,而將軍也成為了我國唯一被批准土葬的高階幹部。

人們常說,子欲養而親不待。那麼這位浴血沙場的名將,則以另一種方式,常伴母親身邊。生死毋忘生養,可稱赤子,致敬許世友將軍!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起什麼樣的命案導致了蘇聯大清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