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評價一直是後人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資料,尤其是著名歷史人物對其他人的評價,但所有的著名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正確嗎?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尤其是“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就遭到了李世民等唐朝君臣的強烈反對。
究竟誰對誰錯?且看後續更新的《中華歷史人物評價疑雲——諸葛亮》
我國古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所有史書均秉承儒學的歷史觀,對歷史人物皆以儒學標準進行評價。不僅有春秋筆法使史書不能如實記錄歷史真相,讓後人不能百分百的相信史書;還受儒學中歷史倒退論等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因素深刻影響(儒家認為夏商周三代最好,最高評價就是自三代以來什麼什麼),對歷史人物評價片面。
隨著現代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史觀也多元化,對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角度也增多了,自然對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了新的評價。
我因此而創作《中華歷史人物評價疑雲》系列文章,用多種史觀、從多個角度分析歷史人物,對歷史人物作出最客觀公正的評價。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