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阿富汗的在近現代歷史上,先後遭受過英國、蘇聯和美國軍隊的入侵。令人費解的是,這三個帝國都在阿富汗碰得灰頭土臉,至少很難說獲得了勝利。

日不落的英帝國,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先後三次入侵,付出了近4萬人傷亡和數億英鎊軍費,最後主動選擇與阿當局簽訂和約。

號稱“戰鬥民族”的蘇聯,二戰一直打到柏林,1979年12月悍然入侵阿富汗。結果十年戰爭傷亡近5萬人,耗資200多億美元。阿富汗戰場成為蘇聯不停流血的傷口。1988年,蘇聯被迫撤軍,不久後國家解體。

▲ 入侵阿富汗的蘇軍

美國,冷戰結束後的全球霸主,軍事實力冠絕全球。2001年10月,美國以“反恐”為由,出兵阿富汗,至今傷亡近3萬人,耗資至少7千億美元。鑑於阿國境內仍駐有相當數量的美軍,這兩個數字仍在增長。

阿富汗因此被稱為“帝國的墳場”,頗為形象。問題是,三個當時的超級大國為什麼都在阿富汗玩不轉?難道阿富汗有什麼獨門絕招專克帝國?

特殊的地理環境

阿富汗位於伊朗高原東部,興都庫什、蘇萊曼、帕羅帕米蘇斯等海拔數千米的山脈佔去其領土的五分之四。

▲ 阿富汗地形地貌

阿富汗北部為山麓平原與阿姆河沿岸平原,這裡灌溉條件好,為阿富汗的糧倉,哺育著阿全國25%左右的人口。

南部地區為高原和沙漠。中部地區是高聳的山地和深狹的河谷。這樣的地形地貌,不利於大兵團行動,有利於分散游擊戰,重型機械化武器難以發揮優勢,反倒是行動式輕武器高效實用。

因此,無論是英國、蘇聯還是美國軍隊,都有一種有勁使不上之感,只能佔領少數中心城市,守住幾個交通要道,而無法在阿富汗全境運用兵力。塔利班在應對美軍空襲時,往往先將武器、糧食及通訊器材等轉移到地下工事和山洞中,等美軍發動地面進攻時再取出。

▲ 蘇聯坦克

由於阿富汗境內高原特點,使美蘇的空中優勢大打折扣。儘管游擊隊員的防空武器射程有限,但他們只要爬上高山,就能克服這一不足。兩個帝國的大部分作戰飛機都在他們的射程之中。

阿富汗人彪悍善戰

從有文字記載始,阿富汗地區就一直處於異族統治之下,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貴霜帝國、薩曼王朝、成吉思汗後裔和帖木爾後裔、莫臥兒王國、薩菲王國等多個歷史上有名的王朝都在此地留下自己的足跡。

貫穿其中的,則是阿富汗人的反抗鬥爭。數千年來不斷的戰火,塑造了這個民族尚武、好鬥的個性。絕大部分阿富汗人從青少年起就開始從軍。在這樣的地區作戰,你幾乎無法分辨出誰是平民、誰是戰士,稍有疏忽,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因此,對外國佔領軍來說,困難的不是作戰,而是要時刻緊繃神經。這種長期緊張造成的壓力、恐怖和不安往往比作戰本身更讓人崩潰。

部落是阿富汗社會的基石。一個部落就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一個小共和國,自己自足,幾乎擁有其民眾所需要的一切。

阿富汗的部落大多分佈於彼此隔絕的山谷、峽谷、河谷和沙漠綠洲中,他們自成體系,近乎獨立,對外部世界漠不關心,部落酋長在本部落內擁有至高權力。部落與部落之間,可能老死不相往來。

▲ 阿富汗部落戰士

相對來說,阿富汗政府一向軟弱無能、對地方政府和部落的控制力很有限。

這樣特殊的社會結構,令征服無比艱難。即使擊敗了阿富汗政府或是扶植了代理人,卻不一定能征服阿富汗部落的人民;征服了這個部落的人民,並不代表也能征服另外一個部落的人民。

歷史上征服者慣用的分化政策在這裡效果甚微,征服阿富汗所有部落,對任何入侵者來說,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人首次入侵阿富汗時的遭遇。

1841年12月,阿富汗部落的一個領導人已經與英國就撤軍、交出武器達成協議。但英國人撤退途中,沒有參與談判的另一部落的游擊隊利用山巒地形,一路尾隨襲擊英軍,後者苦不堪言。

阿富汗人在長期的反對侵略過程中,積攢了豐富的武器資源。各個部落,不僅是行政和生產單位,還是軍事單位。部落內各成員幾乎人人擁有武器,擔負保衛部落、攻擊敵人的任務。

阿政府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由部落民眾組成的非正規軍。這批人往往具有雙重角色,既是政府軍,又是部落武裝的一部分。阿富汗政府發給軍隊的各種武器裝備,就這樣進入到部落人員手中。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蘇聯進攻阿富汗時,跟隨其前往圍剿游擊隊的大批政府軍會突然陣前倒戈,從蘇軍的幫手,變成蘇軍的對手,手裡拿著的,還是不久前蘇聯援助的武器。

由於種種原因,阿富汗的抵抗力量總能得到其他國家的武器援助,而且這些武器往往還算先進,與入侵者的裝備並沒有很大差距。

英國侵入阿富汗時,沙俄政府軍事支援了當時的杜蘭尼王國。蘇聯入侵時,大量先進裝備通過巴基斯坦運入阿國境內,包括中國製造的12.7毫米重機槍,蘇聯、以色列、美國和法國製造的行動式反坦克擲彈筒以及美國、英國製造的行動式對空導彈系統

阿富汗特殊的地形和社會結構,決定了其在抗擊外來入侵者時大多隻能採用游擊戰。其作戰特點可歸納為:良好的組織性,偷襲的出其不意和速戰速決,當地民眾加入武裝隊伍的普遍性,作戰中的絕對殘酷性。

實際上,面對敵人優勢地面和空中火力,游擊隊很少大規模集結部隊。在阿富汗中、北和西部地區,他們化整為零,經常以10-15人的小組為單位,有時隱藏在老百姓中間或高山地區。

他們雖然缺乏先進的通訊技術,但依靠基本裝置,在公路沿途的村莊安插間諜偵察人員,動用大量當地居民,如牧民甚至兒童,時刻監視敵軍的行動路線以及警戒哨的動向。

與敵軍意外遭遇時,就儘量想辦法脫離接觸;實在做不到,就堅決抵抗,等天黑後利用夜色撤退。他們熟悉地形,掌握山區通道和祕密小路,一般能迅速撤離、轉移物資。

蘇軍在圍剿阿富汗抵抗武裝時,曾不止一次碰到類似情況。游擊隊員面對蘇軍或阿富汗政府軍,安排兩三人為伍的小組掩護大隊人馬撤退進深山,藏匿武器,然後很快消失在平民百姓中。

▲ 蘇聯空中打擊力量

阿富汗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正如前文提到的,侵略阿富汗的帝國,總是受到與其爭霸的另一國或明或暗的掣肘。

整個19世紀,阿富汗一直處於英國與沙俄爭霸的前沿。當時的阿富汗領導人拉赫曼把阿富汗比作“兩頭獅子之間的山羊”。

英阿第一次戰爭,其原因就是俄羅斯與伊朗結盟,想開啟通向印度的道路。英國人為爭取主動,就先佔領了阿富汗。

第二次英阿戰爭前,沙俄先向阿富汗派出軍事使團,與阿富汗領導人簽訂了包括派駐武裝的條約草案。英國也想效仿俄國人做法,被阿富汗拒絕,於是再次入侵阿富汗。

▲ 第二次英阿戰爭的一場戰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成立的阿馬努拉政府以“自由獨立”的阿富汗政府之名,致函英印總督,要求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訂立新條約。遭到英印當局的傲慢拒絕,英國人宣佈駐紮在印度西北邊境地區的部隊進入戒備狀態,對阿富汗進行武力恫嚇。

阿馬努拉聯合蘇俄,得到了新成立蘇聯政府的承認。隨後的抗英武裝鬥爭中,阿富汗軍隊在東、南和東北三個方向都取得了勝利,最終逼迫英國人簽署了和平條約。

▲ 第三次英阿戰爭中的阿富汗軍隊

1970年代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反對派武裝在巴基斯坦與伊朗的協助下,在兩國和阿富汗境內建立起體系完整的軍事訓練中心。

據不完全統計,這種軍事訓練中心和據點約200餘處。訓練教官既有阿富汗原政府軍軍官,也有來自巴基斯坦、伊朗、美國、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人。

同時,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還有不少諸如“援助阿富汗難民協會”、“阿富汗民族解放陣線”這樣的政治團體。這些團體成為西方國家反對蘇聯的有力宣傳武器,使蘇聯因侵略行為在國際上聲名狼藉。

▲ 蘇阿戰爭中的阿富汗游擊隊

那麼多前車之鑑,為何諸多帝國還是前赴後繼?

阿富汗地處中亞、南亞和西亞結合部,自古就是東西方陸路交通樞紐,被稱為古代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

在當代國際版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出,阿富汗東北與中國相鄰,北部是蘇聯(蘇聯解體後,現為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土庫曼三國),西部是伊朗,東南部是巴基斯坦,東北部是克什米爾地區。

與周圍國家相比,阿富汗是個不起眼的內陸小國,但其身處亞洲心臟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多舛的命運。

▲ 位於亞洲心臟位置的阿富汗

很難說,英國、蘇聯和美國人對阿富汗的國民性格不了解,對阿富汗境內作戰面臨的困難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

英國發動第二次侵阿戰爭時,政府內就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認為不能重蹈第一次入侵的覆轍。蘇聯在入侵的半年前,勃列日涅夫還專門召集相關人員開會討論過出兵阿富汗的利弊,當時的結論是不宜出兵。

為何入侵者還是一再重複相同的錯誤?根源大概是地緣戰略的需要。

▲ 第二次英阿戰爭的一場戰鬥

第二次英阿戰爭前,沙俄與土耳其爆發戰爭。英國人認為,俄軍如拿下了君士坦丁堡,將會在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上佔據優勢地位,於是積極擴軍備戰。

沙俄政府則認為,印度是英國戰略防禦的薄弱環節,佔領印度將會給英國的霸權以致命打擊,所以計劃入侵印度,與之相鄰的阿富汗就成了必爭之地。

蘇聯入侵阿富汗,表面上看,是擔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制,實質上,是對失去阿富汗後蘇聯在地緣戰略上所面臨的不利形勢擔憂。如果控制了阿富汗,蘇聯下一步就可以控制印度和伊朗,使自己的兵力可以前出黑海、印度洋,從而將中亞、南亞和西亞等國置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之下。

▲ 侵略阿富汗的蘇聯特種部隊

美國之入侵阿富汗,名義是反恐,但也是其重返亞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還一度在與阿富汗相鄰的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建立了軍事基地,並向上述中亞國家提供經濟援助。

美國的企圖顯而易見,即圍堵俄羅斯,同時也從陸地上對中國構成包圍。目前,在失去上述兩個斯坦國的軍事基地後,美國只能進一步強化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

因此,儘管宣佈了從阿富汗撤軍的計劃,但美軍駐阿部隊仍超過萬人,並且,把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建成美軍在中亞地區最大的屯兵基地。

▲ 阿富汗美軍

不管阿富汗人願不願意,只要大國之間的博弈鬥爭不停歇,阿富汗的和平就可望而不可及。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時,它隨戰爭席捲全球,首先佔領的卻是人們的餐桌(菲李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