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主席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由於敵我實力懸殊、起義官兵革命意志不堅定等原因,三路起義部隊紛紛受挫,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主席當機立斷在文家市召開會議,決定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去堅持革命鬥爭,發展革命力量。後在三灣改編中,將起義軍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
不久第一團在主席帶領下來到井岡山地區,建立了第一塊農民革命根據地,開始了長期的革命鬥爭。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以建立,不得不提到兩個人的幫助,他們就是袁文才和王佐。
可惜這兩位為我軍早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卻倒在“左”傾錯誤中,而帶人殺害他們的就是時任湘贛邊界特委書記的朱昌偕。
步入革命道路1907年,朱昌偕生於江西永新東鄉石橋水西村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在他幼時父親就不幸去世,母親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除了做短工,還在家織布換些食物勉強度日,艱難的生活環境讓朱昌偕從小體嚐到人間疾苦,也培養了他堅韌不屈,不畏懼困難的性格。
8歲那年,心善的舅舅曾資助他上學。三年後一場水災降臨到他的家鄉,遭受重大損失的舅舅再也無力供他上學,朱昌偕也只能離開學堂,最初給富戶家放牛換些飯食,以減輕家中生活的壓力。
作為母親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有個好的出路。在朱昌偕13歲的時候,母親託人送他到縣城裡的一家裁縫鋪當學徒。
在縣城這幾年,他不僅學到了一身手藝,還受到革命思想的啟蒙。隨著對革命思想了解得深入,最終讓他下定決心走上了革命道路。
朱昌偕讀過幾年書,對先進事物的理解快而深,再加上他口才不錯,搞宣傳也很好,很快脫穎而出。永新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後,朱昌偕先是擔任工農兵政府主席,後歷任永新縣縣委書記、湘贛邊界特委書記。
被冤殺的袁文才和王佐湘贛邊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固然有像朱昌偕等這些地方革命群眾幹部的努力,但也離不開兩個人的貢獻,他們就是袁文才和王佐。
當時主席領導的工農革命軍來到寧岡,很快與袁文才建立聯絡,後在袁的搭線下,也與王佐建立友好關係。在兩人的協助下,井岡山根據地順利建立,而且兩人還將自己的隊伍編入革命軍,成為工農革命軍的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袁文才為團長,王佐為副團長。
後來王袁兩人率部參與了新城、龍源口、黃洋界等戰鬥,粉碎了敵軍對井岡山地區的多次“圍剿”進攻。令人心痛的是,兩位為革命早期發展作出貢獻的大功臣卻因“左”傾錯誤而被冤殺。
1930年2月24日拂曉,一夥人在朱昌偕帶領下衝進袁文才的臥室,還沒弄清什麼情況,袁文才就在亂槍中被打死。
而在附近居住的王佐聽到槍聲反應較快,帶著幾個心腹騎馬向城外跑去,由於東門浮橋已被拆除,王佐等人涉水渡河,因水流湍急被沖走,最後都被淹死在東關潭。
嚴重後果袁文才和王佐雖然都被殺,但手下還留有數百人的隊伍。他們人數不多卻都是能征善戰的將士,當初袁、王兩人就是靠著他們多次打退當地政府的清剿。
如今袁、王兩人被殺對他們觸動很大,周邊勢力也趁機拉攏他們。最終這些人在謝角銘、王雲隆的帶領下“通電反赤”,加入敵營改編為寧遂邊防保衛團,兩人分任正副團長。
這些人的離開動搖了井岡山根據地的根基,給革命早期造成巨大損失,根據地也漸漸淪喪敵手,這些嚴重後果都是朱昌偕等人當初沒有預料到的。
而在一年後,朱昌偕也被認定為“AB團”分子。整日提心吊膽的他最後在一天夜裡逃出,躲進位於永新縣的梅花山。他本以為可以逃過一劫,卻沒料到訊息走漏,湘贛省委保衛局經組織數百人上山搜人,知道逃不了的朱昌偕飲彈自盡,時年2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