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到宣統退位,成立民國(1912年)將近三百年,
努爾哈赤塑像
一共開科場112場,考取了114位狀元,多出兩位狀元,是因為順治九年和順治十二年,這兩年是滿榜和漢榜分開考的,所以就多出了兩個狀元。順治九年(1652年)的滿榜狀元是麻勒吉(滿洲正黃旗),漢榜狀元是鄒忠倚(江蘇無錫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滿榜狀元是圖爾宸(滿洲正白旗),漢榜狀元是史大成(浙江省鄞縣人、清朝浙江籍第一位狀元)。
清朝的第一位狀元叫傅以漸(1609年——1665年)山東聊城人,清朝的最後一位狀元叫劉春霜(1872年——1944年)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
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霜
十年寒窗苦,學子們只為考取一個好的功名,能考上狀元,就光宗耀祖一步登天了。然而狀元只有一個,難度可想而知。全部科考完畢,主考大臣們選出前十名來,並定出前三名,後由皇帝閱卷親定前三甲,尤其是新科狀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事,我們就選出其中幾個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個是康熙三十年的狀元戴有祺,原定這一年的狀元是吳昺,戴有祺是第二名,楊中訥是第三名,因為康熙酷愛書法,本人的字寫的也是相當之好,
康熙大帝劇照
當他仔細的審閱前三名的卷面時,發現戴有祺的書法功力深厚,因此就將戴有祺定為第一名狀元了,而把吳昺改為第二名了。中國古代科考對字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字跡不工整,潦草,文章寫的再好也不行,主考官會把字寫得不好的卷子直接甩出去不用看,就是說字要是寫的不好,根本就考不上。
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霜的書法作品
第二個叫吳鴻,在乾隆十六年的考試中,乾隆仔細的閱讀了前十名的卷子,覺得擬議中的第一名劉墉比較平常,沒有超人的才華,所以就將吳鴻提到了第一名,而劉墉卻改為二甲的第二名了,主考官們認為有些過了,向乾隆進言,但是乾隆說:“我們考的是狀元,必須有超人的才氣,怎麼能讓一個平平常常的來奪得狀元那?”考官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宰相劉羅鍋劇照
第三個是四川的駱成驤,他是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的狀元,光緒閱讀前十名的卷子時,讀到了駱成驤議論時政的文章,其中有一句:“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言詞,當時正值甲午戰爭失敗,光緒處在悲觀的情緒中,讀到了此言,甚為感動,當即揮筆點駱成驤為第一名,自此四川就出了第一個狀元。
光緒皇帝像
第四個是廣東順德的黃章,黃自幼家境貧寒,年近四十才入學為生員。六十多歲才補了廩生,八十三歲當了貢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九十九歲的黃章參加鄉試,其曾孫提著黃章親自書寫的(百歲觀場)四個大字,引導他進入考場,令滿座的考生為之欽佩不已。考試結束後,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為嘉獎黃章鍥而不捨的精神,特召見並宴請他,據說老人家的飯量大得驚人,飯後還獎勵了他一些錢和布匹,據傳康熙聽了也很感動,親點了他為舉人。
第五個也是廣東人,名叫謝啟祚,九十八歲才參加鄉試,按照乾隆朝的慣例,像這樣的高齡可以恩賜舉人,不必親赴考場應試,但他堅持謝絕說:“金榜題名,必須經過科場考試,對所有考生毫不列外,何況我並不衰老,耳不聾、眼不花,手不酥,為何要我落個腐儒的笑柄哪。”乾隆五十一年的鄉試上他果然中了舉人,為此他還賦詩一首以示慶祝,在巡撫舉行的宴會上還有一個年齡只有十二歲的,也中了舉人了,於是就有了兩句:“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坐上來。”的詩句,傳遍了大江南北。這個謝啟祚還應邀在乾隆八十大壽上為其點燈,為此乾隆封他為鴻臚寺卿,
這時他的家眷中先後已有兩妻兩妾、二十三個兒子、十一個女兒、二十九個孫子、三十八個曾孫、兩個玄孫,五世同堂的進士之家了。
廣東三水有一名叫陸從雲的老人,入學時已經百歲,年後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於道光六年進京參加會試,三場考試下來,是精神抖擻,毫無倦意,還中了進士,道光皇帝當即賜他為國子監司業官銜,時年102歲。以上僅為幾例,在科舉考試中這種情況還有許多。總結一下:只要努力進取,一切皆有可能,年齡不是問題,積極面對人生。留下一首打油歪詩與您共勉:“山外青山樓外樓,歲數大了莫要愁。百歲皆可入考場,人生何時不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