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國用549年的時間擊敗了眾多諸侯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重任,然而這個強大的大秦帝國卻僅僅存在了15年便分崩離析,與夏朝400多年、商朝500多年、周朝800年的延續時間相比,這個時間實在太短暫了。

二千多年來,無數人探尋過秦朝滅亡的原因,今天我也向諸位朋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其實在我看來,夏商周三朝存世時間長和秦朝覆滅時間快的原因,這是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背後又涉及到了“社會是如何運作”,以及“生產力是如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知識。

一、夏、商周三朝能夠長時期存在的社會根源;

在傳說之中,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夏朝的建立則代表著“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我們華夏文明由此進入了“家天下”觀念主導的私有制時代。

夏、商兩朝的政治模式已經初見國家的雛形,但它們的政治結構與我們如今所提及的國家的概念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作為新時代的開拓者和探索者,夏商兩朝身上還有著很濃烈的部落聯盟的味道。

禪讓制

原始社會時期,不同的部落會聯合在一起組成部落聯盟,用來壯大自身的力量,提升自己部落的生存機率。各個部落的族長,會推選出自己認為合適的領袖來領導加盟的各個部落,領袖則有權力把位置禪讓給其他適合的人。

夏商兩朝的管理模式等於是將這種禪讓制轉換成了按照血緣關係來繼承君位的模式,但這種模式並沒有改變禪讓制時期,多個城邦、部落共存的情況。

黃帝和炎帝部落結盟

換言之,原來建立部落聯盟的成員們,現在依舊是夏商兩朝的核心成員。這些部落的族長們在自己的領地上掌握了獨立的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權,夏商兩朝的君王對他們只享有很少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服從或者拒絕。

夏朝時,有窮氏部落的首領后羿,就曾趁著夏朝內部混亂之際,短暫佔領夏都,代夏天子行使職權;商朝時商君太甲,因不修德政,破壞了商湯法制,便被恨鐵不成鋼的伊尹給軟禁了幾年……

這些事例都說明在夏、商時期,君王雖然名義上是王朝的管理者,但實際上各個加盟部落都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君主真正能夠穩定控制的領地僅限於自己部落所在的區域。

夏商兩朝,是屬於眾多具有平等地位或者從屬地位的部族,以夏、商兩個王國為核心,採取加盟的政治體制組成的國家。夏商天子對成員的約束力主要依靠神權和武力,這種政權相當鬆散,一旦夏、商的天子對下屬部落壓制過狠,便很容易招致部落的反擊,嚴重一點勝利者還會取代夏、商天子的地位建立自己的霸權。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鬆散的模式又何嘗不是對夏商天子的保護呢?受制於生產能力的限制,當時各個部落並沒有很明顯的人地矛盾、資源壓力,他們往往只要經營好自己的領地就可以滿足部落成員的需求了。

在這種情況下,改朝換代就成了一種風險極大、收益有限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商湯伐夏和武王伐紂的原因,基本都是由於自身利益受到了威脅,這與後世的朝代更替有著很明顯的差距。

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之後,吸收了夏商兩朝滅亡的教訓,採取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利用“宗法制”、“分封制”和“禮樂制度”來管理天下的模式。

“分封制”是當時那種局面下,最適合周天子的制度,它一方面緩和了周部落和其它部落的矛盾,讓其它部落願意承認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周天子分封功臣、姬姓宗親去管理天下,可以起到制衡異姓部落,穩定邊疆、開疆拓土的積極意義。

夏、商兩朝的滅亡,是由於他們對加盟部落的約束能力太弱,等到加盟部落實力超越自身時,他們也就徹底喪失了對天下的掌控力。周天子獨闢蹊徑,試圖利用血緣關係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可以想象,按照周天子的構想,如果有部落想要威脅王權,那眾多姬姓諸侯可以群起而攻之,危機也就輕易化解。

分封制的產物

在這種模式下,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也是宗族裡的宗主,所以即便後來周天子成為了吉祥物,諸侯國們多多少少還是會給他一點面子,這一系列的操作也是周朝能延續八百年左右的原因。

二、秦朝改製為何就成為了短命王朝;

瞭解了夏、商、週三朝能夠長時間延續的原因之後,咱們再來談談秦朝為何會成為短命王朝這件事。

1、秦滅六國,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加之秦朝對六國貴族相對寬容的處理方式,使得六國貴族階層大多數都存活了下來,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影響力很容易就能拉起反秦的力量

秦滅六國的時間和秦朝滅亡的時間相隔很短,在秦始皇去世三年後,秦帝國便分崩離析,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六國的百姓很難忘記秦朝滅國的仇恨。

在反秦的戰場上,陳勝、吳廣藉助項燕和扶蘇的名義打響了反對秦二世的第一槍,藉助這股風潮,原本藏在暗處的六國貴族紛紛振臂一呼,想要藉助這股力量恢復自己往日的權勢。

當憤怒的百姓看到往日自己熟悉的貴族帶頭時,他們很容易聚攏在對方的旗幟下,展開反秦的鬥爭。

2、本應給百姓休養生息機會的秦朝卻大興土木工程,這種急政激化了和民眾的矛盾,最終促使百姓走上了起義反秦的道路

統一車軌、貨幣、文字、度量衡,讓原本繁瑣的事情變得簡便起來,這種措施長遠來看功在千秋,可這種利短時間內六國的百姓可感受不到,短時間內他們只會感到困擾:讀書人發現自己變成了“文盲”,六國富商發現自己的錢變成了破銅爛鐵了……

改制是一件需要大量時間去消化的工程,想想秦始皇突然之間強制要求大家實行這種政策時六國百姓的感受,便不難理解為何漢朝時那麼多讀書人會對秦朝的制度各種批判了。

其實,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行為當真是配得上“千古一帝”這個評價,要談到他的不足,也只能歸納為上天沒有給秦始皇更多時間去讓百姓消化這一變化。

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簡史》一書中如此評價秦朝的覆滅,我覺得頗為有理,在此分享給朋友們:“從後來的歷史看,當時的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麼充分,卻侵害了許多既得利益集團,引起了激烈的反對。正是這種普遍的憎惡,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幹的繼承人,說明了民眾奮起造反和公元前207年、也就是始皇帝去世才四年時秦王朝覆滅的原因。不過,秦的統治雖然如此短命,卻給中國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記。中國已由分封制的國家改變為中央集權制的帝國,並一直存在到20世紀。”

3、秦朝統治者內部的矛盾鬥爭削弱了秦朝的實力,加速了秦朝的覆滅

秦始皇去世後,秦國的政治舞臺上上演了一出內部鬥爭的鬧劇,先是趙高夥同李斯修改詔書讓胡亥當上了皇帝,然後趙高又把屠刀對準了扶蘇蒙恬蒙毅一夥人、秦始皇的子女和李斯胡亥。

我個人是覺得,劉邦欠趙高一個大獎,如果沒有趙高的存在,起義軍想要滅掉秦朝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光是蒙恬領軍便足以成為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

4、秦始皇的突然離世,加上他未任命太子,使得秦朝的帝國建設缺少了強有力的支持者,而最終繼承皇權的秦二世能力有限,無法駕馭龐大的秦帝國

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主要在於秦始皇突然離世,引起的繼承者之爭,這一系列爭鬥動搖了秦朝的根基,使得秦朝內部出現了一大批人才空缺。

秦始皇是個實幹家,他為了建設好秦帝國,任命了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這些人才如同秦帝國的枝幹一樣,正是他們共同的作用才推動了秦朝的壯大。趙高和胡亥為了掌權,殺掉了大量反對自己的人,人才不比其他,這種做法無異於自斷根基。

在胡亥和趙高的操作下,秦帝國的建設在秦始皇去世後基本處於下滑狀態,原本佈局龐大的帝國,在建設的過程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直到劉邦接盤,重啟了建設大一統王朝的計劃。

三、結語

商周兩朝和秦朝面對的社會環境不一樣,商周朝更像是由諸多具有同盟或者從屬關係的部落、諸侯國聯合起來組成的國家。到了戰國時期,法家強調的統一集權國家的概念逐漸取代了儒家推崇的相對鬆散的分封制模式,新舊制度的交替勢必會在各種方面引發矛盾,通常情況下這種矛盾只能透過時間去證明新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消除百姓心中的牴觸情緒,而秦朝在過渡的時候,秦始皇的繼承人並沒有處理好社會矛盾。

凡此種種,最終導致了秦朝在建立僅僅15年後,便迅速地走向了滅亡。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強盛時期的武周,為何疆域反而還縮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