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建立後,在周成王,周康王在位期間,牢記西周先祖篳路藍縷建國之艱辛,繼承先祖政策,,繼續推行周公攝政時期“明德慎罰”的主張,在國內厲行節儉,緩和階級矛盾,對外征伐未臣服少數民族,這一時期,周朝進入極盛時期。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成康之後的周朝政局逐漸變得政權更迭頻繁,國內天災人禍不斷,公元878年周夷王去世後,其子周厲王即位以後貪財好利,並且信任奸臣榮夷公,曾經有一個大臣芮良夫勸諫他:“財貨,是各種事務衍生出來,是天地自然萬物所擁有,如果一人獨享,會招致禍患,並且任用榮公這種奸臣,周朝必衰。”順耳之言,如同慢性毒藥,會置你於死地,忠言逆耳,如同苦口良藥,雖難吃,但會使你藥到病除。很明顯此時的周朝,更需要的是苦口良藥,但是碰上了周厲王這種利令智昏的的君主,把先祖的基業給造沒,似乎已成為時間問題。
周厲王不僅沒聽大臣辛苦勸諫,反而更加變本加厲,變得愈加暴虐成性,奢侈專橫,不僅如此周厲王還有一副玻璃心,國都百姓誰要議論他,便抓起來殺掉,此政策一出,果然百姓在也沒有人敢開口說話。周厲王得意洋洋的向大臣召公炫耀其功績:“我能消除百姓對我的誹謗。”召公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堵住民眾的嘴,要比堵住河流傷害更為大,一旦河流決口,傷害更為嚴重。”
召公果然一語成讖。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鎬京國人的憤怒,猶如火山一樣噴湧出來,民眾手持棍棒,農具湧向王宮,此時的周厲王只得帶領親信狼狽出逃,憤怒的國人沒有打死周厲王,把怒火轉嫁到其子太子姬靜身上,再次危急時刻,大臣召公出面用自己的兒子代替太子,交給了國人。才平息了這場動亂,國人暴動以後,周厲王出逃,太子也不能馬上即位,所以只能由大臣周公和召公聯合攝政,代行王政,史稱“周召共和”,也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