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杯酒解了功臣宿將的兵權,這事,在中國兩千年的帝制王朝中,只有這麼一起。
前有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逼得蕭何自汙,後有朱元璋大開殺戒,數萬功臣淪為刀下亡魂。中國歷史上的歷代開國皇帝和開國功臣們,永遠是打江山的兄弟,坐江山的死敵。
尤其是五代十國這麼一個大亂世,君臣互相猜忌,發生了太多的流血事件,梁唐晉漢週五箇中原王朝一共歷時53年,換了十四個皇帝,發生了八起臣子武裝奪權事件。十四個皇帝裡只有李從厚、石重貴、劉承佑、柴榮、柴宗訓五個人是合法移交權力做的皇帝。而本片主角趙匡胤,他先是參與了郭威黃旗加身,代漢建周。若干年後又照葫蘆畫瓢來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舉奪了老領導的產業。
對於趙匡胤來說,臣子以下犯上兵變奪權的事不僅僅是寫在書裡的,是在他的生活中的,甚至是他親身經歷過的,因此他建國伊始最要緊的事,就是想辦法讓他手下的這批功臣宿將不再產生威脅。也就是眾所熟知的杯酒釋兵權。
五代後梁武士繪
那麼杯酒釋兵權真的就是看上去的那麼簡單?那麼和平嗎?根本不是這樣。整個事件時間跨度有兩年。一共打了兩場大仗。等一切都鋪墊好了,才有了咱們看到的君臣之間把酒言歡,好聚好散的場景。
公元960年建國之初,有這麼三個封疆大吏是趙匡胤的第一批目標:李重進、李筠、張永德。李重進駐軍在揚州、李筠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張永德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趙匡胤先是下旨讓三人回京面聖,結果只有張永德一人來了。李重進和李筠二人均拒不回京。回來的張永德被趙匡胤高官厚祿養了起來。不回來的李重進李筠則先後起兵,然後又相繼兵敗自焚。
解決掉這三個封疆大吏後,趙匡胤又把目標轉向他的同事韓令坤、慕容延釗。此二人對於趙匡胤陳橋兵變是舉雙手支援,事後二人也升官發財,韓令坤被任命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成為禁軍侍衛司的最高將領,慕容延釗則接任趙匡胤,做了殿前都點檢。宋朝建立之初,他二人分別帶兵平了李筠李重進之亂,隨後韓令坤駐河陽、慕容延釗駐澶州。這時候趙匡胤其實就已經在下手了。他二人是禁軍的最高將領,卻都在外地駐兵。禁軍的實際權力其實還在趙匡胤手裡。961年三月,也就是建國第二年,趙匡胤將二人召回。五代慣例,外鎮節度凡是被召回或者移鎮的,下場不是被殺就是被軟禁。這也是為什麼李重進和李筠不回京的原因。也是因為李重進和李筠的下場,韓令坤和慕容延釗才選擇了乖乖回來。當然,他們也知道趙匡胤並非五代君主,他是要結束這個時代的人。二人回京後,趙匡胤也只是奪了他們的禁軍指揮權,然後下放到宋朝邊境。其中韓令坤被安排在宋朝的西北做節度,他和董尊誨、王彥升等北宋邊將一道保證了北宋西北邊境二十年的太平。
第三批也就是王審琦、石守信、張令鐸、高懷德等人。這批人一來是趙匡胤的老部下,二來他們又是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的成員。於情於理趙匡胤也不會把刀子下到這來。但是正如當年的讖言“點檢做天子”一般,不是說換個人做殿前都點檢就行了。趙匡胤要做的就是完全消除這一隱患。
當然,對付他們幾個就不需要像之前對付那些大神一般費力了。從開國封賞開始,這幾個人從事實上就已經被趙匡胤給奪了權。
宋初禁軍分兩大系統,殿前司和侍衛司。殿前司的高階官職從上往下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虞侯,侍衛司的高階官職由上自下是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馬軍指揮使和步軍指揮使。宋朝開國後按例封賞眾臣,石守信從殿前都指揮使升到了侍衛司的副都指揮使,後來又接替慕容延釗做的侍衛司老大,高懷德從侍衛司的馬軍都指揮使升到的殿前副都點檢,張令鐸從侍衛司步軍指揮使升到了侍衛司都虞侯,王審琦從殿前司都指揮使升到了殿前司的都虞侯。這次官職變動看似很正常,實際上有很多貓膩。石守信和高懷德二人直接給他們換了個部門,石守信一路從殿前司起家,卻被安排到了侍衛司,高懷德也差不多是這個情況。明面上是升官發財,實際上卻被架空了。而張令鐸和王審琦二人,雖然沒給他們換部門但是張令鐸的直接下級是韓重贇和羅彥環,他們可是趙匡胤當年在殿前司的親隨。而王審琦的直接下級更直接,姓趙名光義。
在杯酒釋兵權之前,這幾位就已經被架空了,平日裡他們能做的事也就是在官府喝喝茶吹吹牛。一見趙匡胤要拿真金白銀和他們換手裡的官位,一個個不要太開心,又怎麼會不滿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為啥趙匡胤不學劉邦勾踐楊堅以及五代的那些君主們。直接幹掉完事,不留後患還能省一大筆經費。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趙匡胤是一個要結束五代亂局的人,他不希望自己建立的朝代成為歷史上第六個小朝廷,因此絕對不能亂殺大臣,最起碼他要讓他的臣子們知道在宋朝做官和和五代不一樣!而且當時宋朝遠沒有統一,南唐、後蜀、南平、武平、北漢、南韓、吳越、契丹等國環伺宋朝,個個虎視眈眈,如果擅殺生亂,剛建立的宋朝怕是立刻就要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