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裡邊兒有這麼一個情節,他決定攻臺。
第一次攻檯布置好了以後,結果大敗。
他在總結攻臺失敗的時候,看到了,姚啟聖上了一道奏摺,說是攻臺方略。在此之前已經上了三道奏疏。闡述主要的方略。
康熙看到這兒以後,馬上意識到這裡邊兒出了問題。
他追問三道奏書內容,請陳敬亭查了一下,三道內容是這樣。
第一道,如果啟用荷蘭人輔助攻臺,會導致臺灣拼命抵抗。大陸人也會不盡力。
第二道,發現的滿清八旗子弟戰力不行。他的就不吸水袋,而且呢,平時啊呃距綠松壞嗯紀律鬆懈,影響很壞,不可以依賴的物件。
第三道奏書,談到組織架構調整。福建水師和當地水師兩者互相制肘,應該立即成立大清水師,大清水師級別要高於當地政府。
康熙聽到這以後,說如果我早一點知道這三個策略,我就不會匆忙攻臺。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三道奏書我都沒有看到。
所以他就責令緝查。他查的目是有幾個。
第一,要問這麼重要的東西為什麼送不到我的,一定是有人暗中扣下。
第二,扣下的人是怎麼想的,這既反映是他為了維護自己利益的態度,也反映出這個人的權勢已經大到可以操縱官僚體制,傷害不可謂不大。
立刻組織兵部徹查。在徹查的過程中,派李德全去監督。
最後兩個兵部主事交代了後事,最後寫了遺書自殺了。
說是兩個人互相互相推諉,以為對方上報皇上。
這件事兒康熙肯定不算完,因為什麼能夠扣下這三道奏書的那絕對不是一個小人物,不是明珠就是索額圖。
如果要扣上奏疏的話,必有用意。索額圖先表態,如果我是臣,臣就地自裁。
剛一說,康熙說你不用先表態。
查查後面的情形。這三道奏書對誰有利。
所以從這兒能看出來就是索額圖還是非常明智的。因為無法查出幕後的主使。
但你要自省,徹查,建立新體系。
這件事兒,也使康熙開始懷疑他官僚的有效性,也使他暗下決心要啟用新人。為他日後的改革打下基礎。
所以攻臺是一石,三鳥,官員檢驗,對官僚體系檢驗,啟用新人提高效率的檢驗。
康熙是非常厲害的帝王,能夠用一件事做到解決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