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美女播音師:花伴兒

戈爾巴喬夫:都完了,大家散了吧

1991年12月25日,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解體了。

根據“帝國後遺症”理論(秦暉),強有力的帝國一旦解體,很難建立正常秩序,但秩序再亂,想走回頭路、恢復舊帝國也是不可能的。“帝國後遺症”會出現以下三種結局:

一是持續的混亂讓人厭倦,社會情緒日益極端化,民意呼喚出一個鐵腕人物,建立新秩序,而新秩序往往比舊帝國更嚴酷。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戰後的德國,霍亨索羅王朝崩潰,魏瑪共和國軟弱無力,社會混亂不堪,於是民意選擇了強人希特勒。

二是失去了強有力的中央之後,諸侯割據,群雄並起,演變成大規模內戰。典型的例子如1911年之後的中國以及解體後的南斯拉夫。清王朝崩潰後,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泥潭,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後,原聯邦成員國之間展開了長期的混戰、仇殺。

南斯拉夫內戰期間的塞爾維亞軍隊

三是接受外部輸入新秩序,跳出帝國迴圈,走向新生。典型例子是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

一般而言,原帝國越強大、對社會的控制越嚴密,它解體後的社會越混亂。原因是:原帝國過分地壟斷了社會組織資源,社會缺乏代替組織,人人原子化,一盤散沙,構建新秩序的代價無比巨大。

蘇聯解體後,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也存在帝國後遺症問題,混亂、動盪、人心思定。

今天要講的莫斯科十月事件,就是蘇聯“帝國後遺症”,在俄羅斯的一次集中大爆發——總統葉利欽與議會,為爭奪俄羅斯最高權力而展開了殊死較量,較量的結果是,葉利欽違憲動用軍隊攻打議會所在地白宮(非美國白宮),逮捕了所有反對派。

俄軍炮打白宮

事後,葉利欽建立具有俄羅斯特色的總統制,總統權力之大,接近於半君主制,超過了蘇聯時代的戈爾巴喬夫,以至於有人稱葉利欽是新沙皇,葉利欽本人也戲稱自己是“鮑里斯一世”(本名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

01

故事還得從葉利欽的政治之路說起。

1985年是葉利欽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位於莫斯科以東2000公里的烏拉爾山區)當第一書記,幹了將近10年,一直止步不前。

在此之後,他在戈爾巴喬夫的提攜下,一路平步青雲,先後出任建築部長、蘇共中央書記處分管建築的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還被選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

戈爾巴喬夫之所以提拔葉利欽,一是二人關係比較好,兩人在地方任職時就認識,二是葉利欽與蘇聯官僚系統暮氣、守舊的氣質完全不同,他親民、大膽、有魄力、不怕得罪人的工作作風,很符合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需要。

雖然戈爾巴喬夫是葉利欽仕途上的貴人,不過葉利欽似乎並不領情,1987年11月,葉利欽的暴脾氣又犯了,他在會上提出了20幾條意見,猛批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政策。

戈爾巴喬夫很生氣,一步步把葉利欽的職務都擼了,讓他靠邊站。

不過,急劇變化的蘇聯局勢,為葉利欽東山再起提供了機會。

1989年,戈爾巴喬夫推行全國人民代表選舉,葉利欽參加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的選舉,並高票當選為蘇聯人民代表,第二年又當選為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最高蘇維埃,是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類似於我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

就這樣,被戈爾巴喬夫和蘇共拋棄的葉利欽,攜民意迴歸了政壇。1991年6月,葉利欽又近一步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總統,成了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

1991年8月19日,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保守派發動政變,軟禁了戈爾巴喬夫,宣佈接管國家政權。

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

葉利欽反對政變,他宣佈接管俄羅斯境內的全部蘇軍,號召軍隊和民眾回擊叛亂分子。

俄羅斯明確反對,其他加盟共和國態度不明朗,美、英、法、德、意、日、澳等國一致表示,支援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譴責政變份子。在強大的內外壓力下,保守勢力發動的政變失敗了。

8.19事變中,葉利欽登上坦克上演講,呼籲軍隊和民眾反對政變

8·19事件之後,蘇共威望一落千丈,葉利欽逮捕了全部政變領導人,掌握了俄羅斯大權,他下令解散蘇共,並查封了蘇共總部大樓,還與白俄羅斯、烏克蘭領導人簽署協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取而代之。

此時,蘇聯已然名存實亡,撐到12月25日,名實皆亡。

02

葉利欽東山再起之時,有兩個得力助手——哈斯布拉托夫和魯茨科伊。

哈斯布拉托夫是經濟學家,長期從事經濟研究工作,魯茨科伊是軍官,曾出任蘇聯駐阿富汗空軍副司令,是阿富汗戰爭中的英雄。

這兩個人在葉利欽重返政壇的過程中出了大力,事後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哈斯布拉托夫出任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魯茨科伊出任俄聯邦副總統。

哈斯布拉托夫(左)、魯茨科伊

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面對共同敵人時,這三個人配合的很默契,關係很好,享受成果時,問題和矛盾就來了。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繼續惡化,生產下降、債臺高築、嚴重通貨膨脹、一大堆半死不活的國企不知如何處理。在這種情況下,葉利欽於1992年1月初啟動被稱為“休克療法”的激進的經濟改革,希望透過放開物價、財政緊縮、推行私有化,以短期的經濟下降為代價,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然而,吃下“休克療法”這副猛藥之後,俄羅斯經濟不僅沒有變好,反而在副作用的加持下,變得更爛了。

放開物價後,民眾哄搶商品

此時,葉利欽和以哈斯布拉托夫、魯茨科伊為代表的議會(即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產生了嚴重分歧。值得一提的的是,議會中有很多原蘇共、俄共積極分子,他們堅決反對葉利欽的政策,這也助長了議會與葉利欽的矛盾。

議會反對葉利欽的“休克療法”,主張漸進式改革,議會反對建立總統共和制,主張建立議會共和制,議會反對葉利欽親西方的外交政策,主張面向東西方的全方位外交。

其實,觀點鬥爭是假的、方向鬥爭也是假的,只有權力鬥爭才是真的。

議會最關心的不是總統實施了什麼政策,而是由誰來主導這些政策,換句話說,在俄羅斯聯邦,議會和總統誰才是老大?

跨欄溜就能當話事人?

在政治轉軌過程中,由於政體不完善,很容易出現“府院相爭”的現象,比如中國北洋時期總統府和國務院的爭鬥。俄羅斯版的“府院之爭”,體現為總統與議會的鬥爭。

蘇聯解體前夕,俄羅斯釋出了主權宣言,成了一個主權國家,但它始終沒有明確的政體。能拿來說事的,只有1978年制定的蘇俄憲法(包括1989年之後的修正案)。這個憲法規定:最高蘇維埃是俄羅斯聯邦最高權力機構。

所以,議會想當老大,是有依據的。

然而,這只是理論。

咱倆誰是老大?

實際上,在蘇聯時代最高蘇維埃是橡皮圖章,沒什麼實權。

所以,葉利欽並沒把議會放在眼裡——葉利欽以前就是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議會如果是老大,他何苦去競選總統?

03

時間流逝,雙方鬥法日趨激烈。

葉利欽是總統,掌握了行政權,最高蘇維埃是議會,掌握著立法權。

前期,議會步步緊逼,利用立法權不斷剝奪和削弱總統的權力,葉利欽被搞得灰頭土臉。1993年3月28日,議會甚至發起了彈劾葉利欽的議案,差點(還差72票就達到了2/3)把葉利欽搞下臺。

葉利欽(我大意了啊,沒有閃)

4月,葉利欽發起反擊,要求舉行全民公決:選民支不支援葉利欽本人和他所推行的經濟改革,如果支援他的票數低於半數,他就下臺。結果,大部分選民投票支援葉利欽,葉利欽扳回一局。

6月,葉利欽決定趁勝追擊,他拋開人代會和最高蘇維埃,召開了主要由聯邦主體(地方)參加的制憲會議,想借助地方力量,強行透過憲法草案,建立大權獨攬的總統制。

然而,由於地方要價太高、意見不一,加上議會的強烈抵制,制憲會議最終無果而終。議會又扳回一局。

7月,議會又趁勝追擊,通過了一系列經濟政策法令,還以涉嫌貪腐為名,對總統的主要顧問們展開了調查——從身邊人查起,抱蔓摘瓜,把葉利欽搞下臺。

8月,葉利欽爆發了,他在電視上發表講話,宣佈當年秋天改選議會,其步驟是:8月進行“炮火準備”,9月進行政治決戰,11月前結束戰鬥。

議會以為葉利欽在虛張聲勢打嘴炮,沒有重視這個重大訊號。

9月1日,葉利欽以貪腐為由,解除了副總統魯茨科伊的職務,政治決戰正式拉開帷幕。

議會隨即反擊,否決了總統解除副總統職務的命令。

9月16日,葉利欽視察了莫斯科市郊的軍隊,包括在8·19事件中支援過他的捷爾任斯基師和塔曼師。這就好比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老十三每到關鍵時刻都會去豐臺大營一樣,意思不言而喻,要請軍隊動手了。

同一天,葉利欽宣佈啟用蓋達爾為第一副總理,蓋達爾是“休克療法”的主要推動者,1992年12月葉利欽提名蓋達爾出任總理時,被議會否決,蓋達爾被迫下臺。

葉利欽讓蓋達爾復出,不啻為向議會攤牌——哪裡涼快哪裡待著去。

9月18日,葉利欽召集86個聯邦主體領導人,在克林姆林宮成立了聯邦委員會,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把地方勢力拉到自己這邊,二是想用聯邦委員會取代議會。

與此同時,葉利欽還對人事進行了大調整,關鍵崗位都換上了自己的親信。

9月20日晚,葉利欽以協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為名,調動內衛部隊到莫斯科市中心,進行了一場演練。

一切準備就緒後,總攻正式開始!

04

9月21日,葉利欽簽署了《關於俄羅斯聯邦憲法改革命令》,宣佈中止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和最高蘇維埃的全部權力,實際上就是解散議會。

議會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宣佈葉利欽解散議會的命令違反憲法,是政變行為,議會決定停止葉利欽的總統職務,由副總統魯茨科伊代行總統全權。

總統要解散議會,議會要總統下臺,這種罵街式的文鬥,罵到天荒地老也難鬥出個結果來。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態度顯得尤為重要。22日,國防部長格拉喬夫表示支援總統。

隨後,葉利欽下令切斷了白宮的電路、電話以及供水,形勢愈發危急。

白宮,即俄羅斯聯邦的議會大廈,是議會勢力的大本營。

防爆軍警

很快,大批支援議會的民眾自發來到了白宮,誓言保衛議會、保衛白宮。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攜帶槍械的準軍事人員。葉利欽以此為由,命令軍警包圍白宮,並封鎖了通往白宮的道路。

政府、議會、軍隊都捲了進來,宗教也不甘默默無聞。

東正教主教阿列克謝二世,在總統和議會之間不停地奔走斡旋,呼籲雙方談判解決問題。

談判若是能解決問題,問題還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包圍白宮

沒等談判結果出來,對峙雙方就擦槍走火了——10月3日,議會支持者和軍警發生了武裝衝突,緊接著,數萬議會支持者突破警察封鎖,遊行到了白宮。

魯茨科伊在白宮的陽臺上,向支持者們發表了講話,號召他們去佔領莫斯科市長辦公室和國家電視臺。哈斯布拉托夫更猛,要求支持者們佔領克里姆林宮,活捉葉利欽。

當天晚上,支援議會的人群開始衝擊國家電視臺和莫斯科市政府大樓,並與保衛電視臺的軍警展開了激烈交火,衝突造成了62人死亡,百餘人受傷。

雙方對峙

葉利欽早就想讓軍隊出手了,但軍方態度並不明確——口頭支援是一回事,實際支援又是另一回事。值得一提的是,議會也在極力拉攏軍方。

直到流血衝突發生後,軍方才決定出手支援葉利欽,平息動亂。

10月4日拂曉,軍隊包圍了白宮,幾個小時後,T-80坦克衝破了議會武裝人員設定在白宮周圍的障礙物,並炮轟白宮大樓。700名特種兵在武裝直升機的配合下,開始進攻白宮。

軍隊進攻

呼嘯而至的炮彈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瞬間摧毀了議會方面的抵抗意志,到處都是奔跑聲、呼叫聲,還有不少人被流彈擊中。

哈斯布拉托夫和魯茨科伊也絕望了,他們向葉利欽喊話:只要政府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他們願意投降,否則他們將同所有留在白宮的人一起,用炸藥同歸於盡。

葉利欽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以哈斯布拉托夫、魯茨科伊為首的30多名議會骨幹分子,魚貫走出白宮投降,隨即被送到了監獄。

按照官方說法,這次事件造成了187人死亡,437人受傷。非官渠道則稱死亡人數遠不止於此,超過2000人。

炮打白宮

05

十月事件,以葉利欽大獲全勝而告終。

事後,自然是一系列的報復,該解職的解職,該查封的查封,該解散的解散,總之,反對過葉利欽的,都沒有好果子吃。

不過,葉利欽還算比較有底線,他只是廢除了反對勢力的政治能量,而沒有搞肉體毀滅。“罪魁禍首”哈斯布拉托夫、魯茨科伊也只是被判了監禁,第二年就被放出來了。

哈斯布拉托夫回大學繼續教書搞研究,魯茨科伊重新從政,後來還當上了州長。從這一點來看,俄國的政治文明還是有進步的。

維持秩序計程車兵

當然,對葉利欽而言,十月事件的最大成果是總統戰勝了議會,當年12月,葉利欽如願以償地建立了總統集權制,議會(最高蘇維埃)則被改名為國家杜馬,成了總統的陪襯。此後,議會再難挑戰和撼動總統的地位。

不過,十月事件也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地方力量為葉利欽站臺反對議會,並不是免費的,他們都想擴大地方自主權,有的自己提高了自己的行政級別、自己選領導人、截留稅收、擅自調整物價和工資,還有的直接想獨立,比如車臣和韃靼。此後,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問題,長期困擾著俄羅斯。

同樣,軍隊支援葉利欽也不是免費的,事後軍方明確表示希望得到葉利欽的獎勵。

怎麼獎勵?照顧軍方的利益嘛,軍方領導人搞錢時,總統睜隻眼閉隻眼。國防部長格拉喬夫,以貪腐聞名,卻直到車臣戰爭失敗才被拿掉,為什麼?這是葉利欽的獎勵之一呀。

除了這些後遺症之外,十月事件最大的後遺症是總統集權制。短期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俄羅斯的局面,避免了社會爆炸、秩序崩潰以及全面內戰。長期來看,不受制約的權力是很危險的,這一點從葉利欽晚年的一系列騷操作中就能看出來,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完)

朕的江山,都是你的

【參考資料】

《莫斯科十月事件綜述》

《告別葉利欽時代:俄羅斯轉軌程序回顧》

《評俄羅斯政治體制轉軌》

《莫斯科十月事件的若干問題》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1978年)

《莫斯科十月事件以來的俄羅斯政局及其對歐洲的影響》

2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皇室是說漢語還是滿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一般人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