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無疑是最富有爭議性的一個朝代。比如它的服裝、髮型、禮儀、文化,都能夠引起不小的爭議。雖然它離我們如此之近,但是它的很多東西卻被蒙上了面紗。就比如清朝的官方語言,究竟是漢語還是滿語呢?清朝皇室平時說滿語還是漢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
實際上,說起中國歷史上的語言變遷,可能要專門寫一部專著才能寫得清楚,但是清朝的語言文字變遷卻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時代。就比如說文字,中國用漢字用了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但是清朝建立後為了推行它的文化,一開始並沒有把漢字作為官方語言,滿文才是官方語言。
就像康熙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它只有滿文版本、俄文版本、拉丁文版本的,並沒有漢字版本的。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清朝皇室平時說的就是滿語,用的就是滿文。我們現在看清朝留下來的大部分文字資料,多半是以漢字的形式表現的。關於這一點,曾經也有人專門問過溥儀。
溥儀卻尷尬地回答道:“都不會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看過溥儀所寫的《我的前半生》的人大約都知道,小時候的溥儀曾經被逼著去學習漢語、滿語,還有各種東西。但是他自稱:“在我學業之中,學得最糟糕的就是滿文,我只會最基礎的單詞。”這一點也說明了當時清王朝已經不怎麼說滿語了。
那麼,為什麼清王朝後期幾乎放棄了自己的語言文字呢?他們又以什麼樣的語言來交流呢?原來,滿語本來就是在一個非常倉促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清朝在1644年就入關了,而他們的語言、制度、禮儀完全都是草創階段。為了體現他們的“文化自信”,他們又不願意去用當時已經頗為成熟的漢語、漢服。
所以滿語就這樣趕鴨子上架成了清朝的官方語言,並且還得到了乾隆等人的大力支援。可是這樣一種草創的語言,必然具有它與生俱來的缺點。比如:不易於記憶、不易於表達、不易於書寫等等。而漢語運行了幾千年,在這方面就好很多了。不久之後,清朝開始明面上仍然宣稱“滿語”為“國語”,實際上則大多都開始使用漢字了。
畢竟,不懂漢字,連四書五經都看不懂,所以才有了把“維民所止”看成“要殺雍正的頭”這種笑話。所以後面清朝的皇帝漸漸都開始關心起漢學來,很多清朝的皇族還寫得一筆好書法,畫山水畫也很不錯,這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積累下來的基礎。雖然文字上到了後期基本大家都用漢語了,語言卻不完全如此。
溥儀所說的“方言”是怎麼回事呢?它就是北京官話。所謂“官話”,有現在“普通話”的意思。北京官話,就是當時北京一帶的通用語言。我們現在西南地區還有“西南官話”,整個四川、重慶,還有湖南的少數地方,都用西南官話,也就是西南邊的通用語言的意思。那麼,北京官話是怎麼來的呢?
北京官話一開始只是北京地區的方言,並不是明朝的官方語言。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在語言方面提出要恢復歷史正統,宣佈廢棄元朝時期的官方語言,改用以南京地區方言為主,遺傳自南朝以前的中原語言“正統”的南京官話。所以雖然明朝後來的國都在北京,但是北京官話在當時卻並沒有什麼地位。
清朝入關之後,由於他們的語言系統比較凌亂,也有講蒙古語的,也有講滿語的,也有學會漢語的,所以到了北京索性都與北京官話融合。這便成了後來清朝皇室們所通用的語言——北京官話。雖然這種語言並沒有獲得“國語”的名義,但是實際上卻是他們用得最多的語言,溥儀也是說這種語言為主。
至於滿語、滿文,更多的時候淪為一種“吉祥物”,成為清朝皇族標榜自己“文化自信”的符號。雖然清朝許多皇帝都有下令考核滿語滿文的做法,但是效果並不顯著。到了後來,滿語滿文幾乎瀕臨滅絕了,當時郭沫若想要找溥儀請教滿文問題,結果溥儀卻告訴他,自己也是不懂滿文的,搞得郭沫若一陣尷尬。
車同軌,書同文,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一個時代的進步。現在,大家都開始講普通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