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強盛的政權。趙匡胤的北宋就是建立在後周政權的基礎之上。確切地說,是宋太祖趙匡胤篡位,搶了後周小皇帝的皇位。趙匡胤憑藉著後周雄厚的實力,尤其是周世宗柴榮留下的精兵,南征北戰,一統天下。雄壯的後周軍隊極具戰鬥力,非常強悍。後周軍隊曾在柴榮的率領下橫掃契丹,趙匡胤平定南方各政權靠的也是這支精兵。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如此一支虎狼之師,在宋朝平定天下後,從此沒了作為,被遊牧民族按在地上摩擦。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後周軍隊曾橫掃契丹,為何到了宋朝卻變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其實,宋軍戰鬥力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大宋王朝自己造成的。北周時代武人掌權,武風盛行、武將勇武、士兵勇猛,軍隊戰鬥力想不強都不行。而宋朝被武人嚇怕了,所以在宋朝完成統一後,宋太祖趙匡胤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讓武將們交出兵權主動解甲歸田。由於能征善戰的武將們都解甲歸田了,剩下都是許多不怎麼會打仗、資歷淺的,所以宋軍的實力大大削弱。同時,宋朝為了鉗制武將,採取更戍法,導致軍隊更替頻繁,甚至出現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情況。更嚴重的是,由於宋朝瘋狂壓制武將,導致武人地位低下,以至於沒人願意當兵。當兵的多是為了混口飯,而不是報國殺敵。此外,宋朝實行文官甚至宦官統軍的軍事體制,導致軍隊指揮混亂,瞎指揮的情況層出不窮,因此出現了宋軍連吃敗仗的情況。就這樣,五代十國鍛煉出來的精銳步兵和能征善戰的武將被宋朝給毀了。
隨著宋遼和議,兩國邊境日益安定及宋朝經濟日益繁榮,宋朝軍隊的戰鬥力蛻化更加嚴重,所謂的禁軍也不過是個擺設,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宋朝的國防主要靠長期和西夏打交道的西北邊軍撐著。西北邊軍在宋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因為這支軍隊和其他宋軍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那就是西軍實行的是軍制而不是將兵法和更戍法。大宋王朝允許西軍將領長期統領一支軍隊,並允許軍隊長期駐紮在一個地區,而不需要像其他宋軍那樣定期調防到其他地方和駐守京師。當然,宋朝之所以如此慷慨,主要是為了應付來自西夏的威脅。在和西夏的長期作戰中,西北禁軍(簡稱西軍)湧現出種諤、王韶、狄青等一大批猛將,西北邊軍的戰鬥力也是槓槓的。西夏曾多次被西軍揍得滿地找牙,宋神宗時期,宋軍五路伐夏,差點滅了西夏。
不過西北邊軍畢竟數量比較少,而且要長期防備西夏,所以雖然宋軍有上百萬之眾,但宋朝軍事力量並不強。宋朝對付西夏、平定農民起義,主要靠的就是西北邊軍。但由於長期的征戰和截留、抽調等原因,西軍實力損耗嚴重。最嚴重的是,在後來的靖康之變中,經過兩次東京保衛戰,西軍損失殆盡,從此宋朝失去了西軍這支強有力的軍事支撐,宋軍變得更加擺不上臺面。如果不是在和金軍的對抗中,宋朝放鬆了對武人的限制,促使岳飛、韓世忠等一大批優秀武將崛起,扛起了抗金大旗,估計宋朝早就滅亡了。
當然,岳飛、韓世忠等人領導的“新宋軍”雖然擊退了金軍的屢次進攻,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但宋金議和後,宋朝又恢復了壓制武將的老毛病,導致剛剛有了起色的宋朝軍隊建設毀於一旦,宋朝又變成了苟延殘喘的病貓。如果不是宋朝皇帝杯弓蛇影,瘋狂壓制武將,或許宋朝不會是那個被遊牧民族按在地上摩擦的熊樣。只能說,宋朝皇帝的心眼太小了。當然,趙家的做法也沒錯,畢竟壓制武將是維持自己統治的需要,只是苦了那些在戰亂中淪陷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