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所謂羅生門,即諸多當事人,為了自身利益而各執一詞,最終使事件真相撲朔迷離。

曹嵩之死,即三國漢季最著名的羅生門。

曹嵩遇害,直接導致了曹操與陶謙的徹底敵對,也造就了之後一系列的軍事衝突與屠城暴行。

但魏晉史家關於曹嵩之死的始末細節,記載卻極為舛謬。韋曜的《吳書》、陳壽的《三國志》、郭頒的《魏晉世語》,對此記載均不相同。

至於范曄的《後漢書》,因為成書於南朝劉宋,故完全承襲上述三家的舊文。

曹嵩之死的可疑之處有三:

其一是行兇動機。

其二是應劭(泰山太守)在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其三是張闓奉陶謙之命,為何又亡歸袁術。

本文共 44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曹嵩之死的相異記載

開篇先簡要介紹魏晉史家對“曹嵩遇害”的不同記載。

陳壽《魏書》稱曹嵩避難琅琊,遭陶謙殺害。

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魏書 武帝紀》

郭頒《世語》稱曹操使泰山太守應劭率兵迎接曹嵩,不料遭陶謙部將劫殺。

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世語》

韋曜《吳書》稱陶謙派兵保護曹嵩,張闓卻見財起意,殺嵩亡走。

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韋曜《吳書》

《世語》可以視作對陳《志》的補充,而《吳書》對此記載則完全相異。竟說陶謙派兵保護曹嵩。

實際“韋氏說”(即陶謙護送曹嵩)是最容易被證偽並排除的。

因為曹嵩遇難(193)之前,曹操與陶謙已經交惡許久。甚至在初平三年(192)的“二袁會戰”中,二人還在東郡發乾縣大打出手,乃至被獻帝派人“和解關東”。

(公孫)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東郡)發乾,以逼紹。太祖與(袁)紹會擊,皆破之。--《魏書 武帝紀》

初平四年,天子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和解關東。--《英雄記》

因此,在兩家互為仇敵的情況下,陶謙絕不會派人保護曹嵩。韋曜的記載顯然有誤。但《吳書》補充了兇手姓名,即陶謙部將張闓,這條史料很有價值。

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韋曜《吳書》

範《書》的《陶謙傳》與《宦者列傳》也採納陳壽與郭頒的說法,稱兇手為陶謙。

因此,曹嵩之死,實際是陶謙在幕後主導、張闓在臺前行兇的鐵案。

行兇動機

陶謙遣張闓行兇,必然有其動機。

先說陶謙的動機。

陶謙與曹操因為軍事衝突,存在嚴重的舊怨。

徐州與兗州接壤,徐州北側的琅琊國、東莞郡與東海國,接壤兗州西側的泰山郡。雙方經常在此交兵。

比如曹嵩遇難(193)翌年,陶謙便與賊將闕宣,合兵進犯華縣與費縣。

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魏書 武帝紀》

華、費兩縣屬泰山郡,而泰山太守應劭又屬袁紹陣營,與曹操為盟軍。

因此同年(194)秋季,曹公東征,反攻十餘縣,陶謙敗還。

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魏書 武帝紀》

陶謙與曹操的軍事衝突

在此之前,袁紹-曹操聯軍則分別在發乾縣(兗州東郡)痛擊陶謙(192),在封丘縣(兗州陳留)痛擊袁術(193),揍得袁術聯軍“迸走流離、幾至滅亡”。

(袁)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袁)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魏書 武帝紀》

(袁術)甫詣封部,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走,幾至滅亡。--《英雄記》

陶謙屬袁術聯軍,又屢為袁紹、曹操所敗,因此對曹氏極端仇視。

再說張闓的動機。

談到張闓,首先要明確張闓的身份。

《吳書》僅提到張闓是陶謙部將,而《後漢書 陶謙傳》則補充兇手是“陰平守將”。

曹操父嵩避難琅琊,時(陶)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後漢書 陶謙傳》

張闓利嵩財寶,遂襲殺之

陰平縣屬東海郡,而東海郡又恰恰是黃巾之亂的重災區。

按《臧霸傳》記載,霸自兗州泰山亡走徐州東海,在此組建流民武裝,替陶謙鎮壓青徐黃巾。

(臧霸)與父俱亡命東海,由是以勇壯聞。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魏書 臧霸傳》

按臧霸“收兵于徐州”的記載看,可知陶謙在東海郡招降了部分黃巾。因此陰平縣(屬東海)守將張闓,很大機率是黃巾餘黨。

(霸)遂收兵于徐州。與孫觀、吳敦、尹禮等並聚眾,霸為帥,屯於開陽。--《魏書 臧霸傳》

張闓與曹操並無私怨,不過考慮到其“黃巾故將”的身份,可知其出身較低,文化水平應該也不高。

而曹嵩偏偏又是個“天下鉅貪”,昔日“貨輸西園一億錢,官至太尉”,震動京師。兼攜帶“輜重百餘車”高調出行,無異匹夫懷璧,自取滅亡。

曹嵩時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華嶠《後漢書》

太祖迎嵩,(嵩)輜重百餘兩。--韋曜《吳書》

張闓殺曹嵩,其直接動機就是貪財。

按張闓“陰平守將”的身份來看,應當是北上截殺曹嵩的車隊。因為曹嵩的出發地在琅琊(徐州琅琊郡)、目的地是鄄城(兗州濟陰郡),中間並不會經過陰平,反而會經由徐州琅琊、穿過兗州泰山。

曹嵩遇害時各方動作

這與《後漢書 應劭傳》當中“陶謙遣將殺嵩於郡界”的記載,以及《吳書》當中“張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的記載完全吻合。

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曹)嵩、(曹)德,並殺之於郡界。--《後漢書 應劭傳》

因此曹嵩的遇難地點,應該就在兗州泰山郡的華縣、費縣附近。

曹嵩遷徙的原因

曹嵩長期避難徐州琅琊,卻在初平四年(193)向兗州鄄城遷徙,有起必然理由。

這是因為曹嵩突然失去庇護。

曹嵩的庇護,就是琅琊國王劉容。

在漢末喪亂之際,曹嵩既未滯留老家(豫州沛國譙縣),也沒有投奔長子(兗州濟陰郡鄄城),而是東入徐州,託身琅琊。這是因為琅琊王劉容,與曹氏相友善。

初平年間(190-193),劉容曾遣子弟前往長安,向獻帝稱頌曹操功德。為此深得曹操讚許。

(劉容)遣弟邈至長安奉章貢獻,帝以邈為九江太守,封陽都侯。(劉)邈至長安,盛稱東郡太守曹操忠誠於帝,操以此德於邈。--《後漢書 劉容傳》

曹操發跡之後,為了篡漢自立,曾大肆廢黜漢廷的宗室王侯,卻復立劉容之子為繼任琅琊王。

是歲(建安十一年),(曹操)立故琅邪王(劉)容子(劉)熙為琅邪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北、平原八國皆除。--《後漢書 獻帝紀》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兩家的親善關係。

考慮到曹操是庶出(字孟德,孟為庶長),且起兵之初(189)未曾返回沛國老家,而是直接赴陳留投奔故交張邈(見《武帝紀》),可知曹氏父子之間,也未必十分親密。曹嵩在琅琊,既然是國王的座上賓,過得無疑更加舒適快活。

然而初平四年(193)劉容去世,導致曹嵩突然失去庇護,因此不得不向西投奔曹操。

是歲(初平四年),琅邪王(劉)容薨。--《後漢書 獻帝紀》

這也導致了後續一系列衝突事件。

應劭在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泰山太守應劭,是曹嵩事件中的另一位關鍵人物。

應劭屬於袁紹-曹操聯軍,本奉命在泰山郡界迎接曹嵩,護送其西入鄄城與曹操團聚。

考慮到兗州泰山(應劭轄區)與徐州琅琊(曹嵩出發地)接壤,這本是一樁小事。不料曹嵩性貪,輜重百乘,行動速度過慢,陶謙與張闓又突然下場攪局,最終竟釀成血案。

應劭在曹嵩死後,做了一個很怪異的舉動,就是亡歸袁紹。

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入泰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殺之於郡界。(應)劭畏(曹)操誅,棄(泰山)郡奔冀州牧袁紹。--《後漢書 應劭傳》

曹嵩遇害,應劭大懼,亡奔袁紹

彼時應劭的具體想法,已經不得而知。不過看曹操平定河北(205)後,還耿耿於懷、欲找應劭算舊賬的記載,可知應劭一直處在袁紹的保護下。

(應)劭懼,棄官赴袁紹。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世語》

按曹操、應劭二人同處袁紹陣營,可知應劭大概寄希望於(盟主)袁紹從中斡旋,庇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畢竟應劭僅僅是護送不力,並非殺人元兇,故此事也便暫時擱置。

隨著應劭死於河北,後續也便不見記載了。

張闓的怪異舉動

除應劭之外,殺害曹嵩的元兇張闓,也做了一個怪異舉動。

張闓殺人越貨之後,不向陶謙報功,反而逃往淮南,依附袁術。

(張)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韋曜《吳書》

這就令人十分迷惑。

應劭奉曹操之命而來,任務失敗,不得不流亡河北,託庇袁紹。張闓奉陶謙之命而來,任務成功,卻也逃亡淮南,依附袁術。難不成此事幕後,是二袁搗的鬼?

並非如此。曹嵩之死,與袁氏兄弟完全無關。雖然張闓與應劭的表面行為相似,但原因完全不同。

實際張闓在殺害曹嵩之後,並不擔心曹操報復,反而擔心陶謙殺人滅口。

如果考慮到“闕宣故事”,便能理解張闓的恐懼。

闕宣是下邳流賊,初平四年(193)聚眾數千,自稱天子。從起事地點上看(徐州刺史治),闕宣其實就是陶謙扶植的傀儡。

陶謙最初與闕宣“合兵鈔暴”,不久又“殺宣,吞併其眾”。可知陶謙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惡劣秉性。

下邳闕宣自稱天子,(陶)謙初與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眾。--《魏書 陶謙傳》

陶謙與闕宣合縱寇鈔,後殺宣而並其眾

張闓如果返回下邳,面臨兩種可能。

其一是所劫財寶大部分被“充公”,自己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二是被陶謙隱誅,甚至作為禮物送給曹操,以消弭兗州集團的憤怒。對陶謙而言,財寶到手之後,如果能利用張闓的腦袋與曹操講和,無異一箭雙鵰。

史書中的陶謙,無甚操守,底線很低。從闕宣事件上看,這種卸磨殺驢的糟心事兒,他絕對幹過不止一回。張闓本為圖財,自然沒興趣以身犯險,索性投奔袁術,以求庇護。

畢竟袁術也是陶謙名義上的盟主,說話還有些分量。

因此任務失敗的應劭、與一擊得手的張闓,最終竟殊途同歸,分別歸附了二袁。

張闓大概是漢末最強“刺王者”(曹嵩被追尊為太皇帝),在袁術麾下大放異彩,建安二年(197)再度刺殺了陳王劉寵與陳國相駱俊。

袁術求糧於陳(國)而(駱)俊拒絕之。術忿恚,遣客詐殺(駱)俊及(劉)寵。--《後漢書 劉寵傳》

袁術使部曲將張闓,陽私行到陳,之駱俊所。俊往從飲酒,因詐殺俊。--謝承《後漢書》

張闓一介黃巾餘孽,數年間竟成功斬首三位重量級人物。專諸、聶政與之相比,似乎都黯然失色。

小結

曹嵩之死,雖然諸書記載相異,然而梳理始末,依然可以還原事件原貌。

初平四年(193),與曹氏親善的琅琊王劉容去世,失去庇護的曹嵩,因此遷往兗州。

因為琅琊接壤兗州泰山,曹操遂遣盟友應劭(泰山太守)在郡界迎接。

曹嵩豪富,車輿百乘,引起了徐州方面的注意。與曹操交惡的陶謙,遂密令陰平(屬東海)守將張闓襲擊曹嵩車隊,掠奪財物。

考慮到東海郡是昔日陶謙與臧霸鎮壓黃巾之處,因此張闓很可能是黃巾餘黨。

曹嵩因為輜重超載,行動遲緩,在泰山郡華縣、費縣附近被張闓追上,慘遭夷滅。

張闓砍殺曹嵩之後,一方面擔心到手的財貨會被陶謙充公(黃巾習氣),另一方面因為陶謙慣於卸磨殺驢(闕宣之死),懼有後患。因此向南投奔袁術,尋求庇護。

應劭聽聞曹嵩慘死,擔心曹操報復,也便北走袁紹。希冀盟主的斡旋與庇佑。

因各方立場相異,曹嵩之死,遂成今日所見之模樣;也成為三國漢季最著名的羅生門。

陳壽、郭頒、韋曜等人,雖然記載相互衝突,但結合彼時的軍閥關係、與諸列傳中的互文印證,不難排除錯謬,還原事件的本來面貌。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Thanks for reading.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許世友曾有兩次機會獲得大將軍銜,為何最終都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