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644年3月,李自成百萬大軍抵達北京城下,雄視大明王朝帝都,城內人心惶惶。但是,李自成沒有信心拿下北京,因為所部精銳7萬人在寧武關被周遇吉打殘,大順軍元氣大傷。此時,李自成向崇禎提出建議:犒賞三軍百萬銀兩,割讓西北封王,不進入京城朝拜。若能答應,不但主動退兵,還願意剿滅張獻忠,出關消滅清軍,除掉大明遼東勁敵。《小腆紀年附考》載:“議割西北一帶封王,並犒賞軍百萬,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李自成給出的條件,崇禎沒有答應,還下詔讓吳三桂、劉澤清等率兵“勤王”,護衛京師。可惜,守城太監曹化淳、兵部尚書張縉彥意志不堅定,他們主動開啟城門,迎接大順軍。崇禎無奈,只能自縊而死,明朝滅亡,享國276年。

拿下北京後,李自成違背了之前許下的“均田免糧,闖王來了不納糧”之諾言。他不但“追贓助餉”,對明朝文官集團下手,從官員家裡搜出7000萬兩白銀,還縱容士兵劫掠民房、民宅,鬧得民怨沸騰。李自成手下第一悍將劉宗敏則更狠,他對明朝官員採取“粗暴政策”,霸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這就不對了,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擁有大明最精銳的野戰軍團——關寧鐵騎,實力不容小覷。李自成想奪取天下,統一中原,沒吳三桂支援,希望非常渺茫。愛妾被霸佔,吳三桂惱羞成怒,權衡利弊後,他決定聯合睿親王多爾袞,藉助清軍力量,反擊李自成。結果大夥都知道,吳三桂聯手多爾袞,在山海關擊敗大順軍,李自成落荒而逃,清軍乘機入關,消滅各路兵馬,統一中原。

清軍入關,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程序,可謂是一大變局。清朝立國之本——滿蒙八旗人數太少,成年男丁才五六萬,要想控制中原大地,難度非常大。所以,清朝有種“危機感”,害怕有朝一日會重蹈元朝覆轍,被漢族武裝趕出中原。面對“危機”,清朝的應對策略是將精力投入到西北、蒙古、遼東,確保後方安全。所以,清朝統一中原後不久,就長期對西北用兵,與準噶爾汗國作戰,與沙俄帝國對峙。如此,清朝沒能全力經營東南沿海地帶,沒能搭上新航路開闢這趟順風車,導致近代落後捱打,被歐美列強宰割。那麼,如果崇禎答應李自成條件,兩者聯手合作,清軍入關失敗,中國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崇禎、李自成聯手,清軍肯定無法入關,這點毋庸置疑。清軍進入中原,主要路線有兩條:攻破山海關,直接入關,攻打北京;繞道蒙古,越過長城,然後攻打山西、河北、河南。攻破山海關,冷兵器條件下,只要明軍不主動開門,清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要知道,曾經無敵天下,橫掃歐洲多國聯軍的蒙古鐵騎,數十萬兵馬都無法攻破山海關,被金國軍隊牢牢擋在關外;蒙古最終奪取山海關,不是正面進攻,而是在關內突破。

強攻山海關,清軍下場會很慘,八旗精銳耗盡,元氣大傷。所以,清軍會選擇第二條路線,也就是繞道蒙古,越過長城。1644年之前,清軍四次越過長城,順利進入中原,第一次是“冒險”除外,其餘都是“撿漏”。原因很簡單,明軍主力在圍剿農民軍,長城防線空虛,中原混亂,清朝壓力不大。此時,若是李自成歸順明朝,崇禎將能騰出精力防守長城,阻止清軍入關,複製之前的“奇蹟”。

沒有大量裝備近代火器之前,就算李自成全力以赴,明軍也沒把握在野戰中消滅八旗勁旅,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但是,這不會影響局勢發展,明朝只要採取積極防禦策略,將滿清封鎖在東北即可。此時,西北蒙古準噶爾部崛起,他們試圖恢復成吉思汗偉業,控制蒙古草原,清朝就是他們勁敵。沙俄帝國則不斷向遠東地區擴張,對清朝構成巨大威脅。參照後來的雅克薩之戰,沒有裝備重型武器的清軍,想要戰勝沙俄的“稜堡防禦”體系,機率非常小。

清朝、準噶爾蒙古騎兵戰鬥力強,但人數太少,且經濟落後。面對沙俄擴張,他們既無法擊破“稜堡防禦”體系,也無法進行持久戰,打消耗戰。此外,清朝與準噶爾內部都不穩定,貴族之間矛盾很尖銳,到了兵戎相見之地步。戰爭一旦進入相持狀態,清朝、準噶爾蒙古都不可避免衰落,生存問題堪憂。此時,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大明,藉助中原王朝經濟實力,抵禦沙俄入侵。

清朝、準噶爾蒙古投靠明朝,不存在任何障礙。要知道,準噶爾(明朝瓦剌)時常接受朝廷冊封,清朝創始人努爾哈赤則是明朝建州衛指揮使,曾被授予龍虎將軍,地位顯赫。面對勁敵沙俄擴張,為求得生存,他們會嚮明朝靠攏。如此,明朝若能延續下來,中華西北、東北疆域不會出現太大變化,與甚至比後來的清朝還要大。

有蒙古、八旗抵禦沙俄帝國擴張,明朝西北、東北邊境穩定。此時,崇禎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東南沿海,繼續推行“隆慶開關”之既定國策,乘坐新航路開闢這趟順風車,其軍事、經濟、科技實力將會有質的飛躍。如此,中國近代歷史乃至遠東國際局勢,將會是另一番景象。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

參考書目:《中國軍事史》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聞名於世的三大世界戰神,項羽排第一,因為他創下了3個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