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爵位制度的出現有著重要的意義。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聯合諸侯,透過牧野之戰,推翻了暴虐的商王子受(也就是紂王),滅亡了商王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段全新的發展時期。西周建立之後,為了便於統治,加強管理,周天子開創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將手下的功臣和自己的血親以相應的爵位分封出去,使他們成為諸侯,掌管一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由於爵位經過周天子首肯之後就可以世襲,所以這一時期有爵位者,都成為了周王朝的貴族。周朝正是憑藉著分封制以及與之緊密聯絡的宗法制將國祚延長至近八百年之久。

一、爵位的變化和王爵的出現

秦漢時期,爵位制度開始發生變化。戰國時期,原先保守的貴族階級在戰爭的衝擊下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階層——官僚。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為提升國力,鼓舞士氣,提出了“耕戰得爵”理念,自此之後,匹夫可得侯,奴隸也可以得賞。於是乎,之前長期被忽視的平民階層開始崛起,並透過軍功躋身到國家決策層,成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這一時期,包括之後的漢朝,對爵位的管理十分嚴苛,秦朝基本廢除了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轉而創立二十等爵位制。侯的爵位被保留了下來,但是被分成了關內侯和徹侯兩等。

漢朝基本沿襲了秦朝的爵位制度,而且在侯之上還出現了新的爵位——王爵。西漢初期封王,一開始是劉邦為了團結異姓王,聯合起來擊敗項羽而進行的無奈之舉。項羽殺秦王子嬰之後,以霸主的身份冊封六國後人及功臣為王。楚漢決裂之後,不少諸侯王轉入劉邦陣營,約同擊敗項羽。劉邦稱帝后,覺得這些異姓諸侯的獨立傾向很強,而且自身實力雄厚,不利於漢王朝的長治久安,於是開始有目的地將王位從異姓手中奪回,轉而分封給自己的血親。天下的異姓王基本被平定之後,劉邦刑白馬而與天下盟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也就是說,除了皇族血脈,王位絕對不封給外人。呂后擅權時,曾大肆分封呂氏為王,但呂后死後,這些呂姓王就被周勃等人斬盡。原因也是因為違反了“非劉氏而王”的祖訓。

然而,在這樣的歷史大流中,偏偏有一個王朝跳出來,傲嬌的說上一聲:“我不”,然後轉身封了一大堆異姓王公,而且,更令人詫異的是,這些王公都是太監!

二、太監不得封爵

太監一詞,在中國歷史上受盡了詬病,作為難以劃定性別的人為殘疾人,他們在性格上也與一般人不同,更多的是狡詐、陰險、卑鄙的代名詞。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秦朝的趙高、漢朝的“十常侍”。一個比一個卑鄙,一個比一個毒辣。歷朝歷代中,雖沒有明文規定,但是似乎也都形成了共識——宦官不得封爵。所以趙高到死也還是白身,中丞相也只是他自創出來的官位。不過,總有些奇葩皇帝有著特殊愛好,比如漢桓、靈二帝,便開了太監封侯的先例,封了張讓、趙忠為侯,然而這畢竟是個例,而且也只是個鄉侯,算不上高爵。

三、北魏的太監情緣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王朝,也是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國祚148年,在全盛時期控制黃河以北,遼河以南,東到大海,西至敦煌的廣大區域,財貨充足,兵甲百萬,是真正的有錢人。北魏與宋、齊、梁三個朝代隔江對峙,並且多次南下意圖滅掉南朝一統寰宇。雖然最終還是基本保持著劃江而治的局勢,但是在南北對峙中北魏總是佔據主動權。

然而,就是這個猛男一般的王朝,卻對太監格外地鍾愛。北魏之前,太監封爵只不過是極少數的個例,甚至可以說是皇帝昏聵犯下的錯誤,但是到了北魏,這種個例開始逐漸蔓延,最終演變成了普遍現象,以致當時的人覺得朝中要沒有幾個封爵的太監,整個王朝似乎都顯得很不正常了。我們對北魏印象最深的,還是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涉及官制、語言、習俗、經濟等多方面的內容。北魏的國姓本來是拓跋氏,孝文帝則將其改成元姓。在改革中,孝文帝不惜殺掉自己的太子,以表明自己變革的決心。然而,正是我們認為的一代明君孝文帝,也是在位期間給太監封爵最多的一位!

不過,北魏太監封公封王,也是有傳統的。孝文帝的高祖——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對太監十分寵信。將內侍宗愛封為秦郡公,這幾乎是有史以來太監得到的最高爵位了。這還不算,宗愛後來逐漸掌握大權,連太子拓跋晃都備受他的欺壓。最後乾脆連皇帝拓跋燾也不放在眼裡,一杯毒酒奉上,弒殺了這位縱橫戰場的君王。而後,更是干預立儲之事,擁立吳王拓跋餘為帝,受封為馮翊王。歷來太監封王,宗愛應該是第一人了。不過,沒嘚瑟幾天,便被後來的文成帝拓跋濬砍了腦袋,夷滅三族。

王琚,宦官,孝文帝時期念他侍奉兩朝,勞苦功高,不僅其為封廣平公,甚至讓他成為冀州刺史,掌管一州的軍事民政。這還沒幾年呢,孝文帝又給他加官,並將他的爵位晉升為王爵,封高平王。於是王琚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位太監王。他為人低調,也沒有弄權亂國的想法,最大的愛好就是愛喝牛奶,十分注重養生之道,《北史》記載他已經九十多高齡了,依舊“色如處子”。難怪之前人家說太監老的慢,也是有方法的。王琚年老之後,孝文帝恩准他回家養老,最後得以善終,也算是十分難得了。

趙默,宦官,在獻文帝時為河內公,到孝文帝時因為擁戴的功勞進爵為王,也善終,還得了個諡號為“康王”。

張宗之,宦官,孝文帝時封彭城公,善終。

張祐,宦官,孝文帝時封隴東公,後進爵為新平王,善終。

……

終北魏一朝,宦官封王4者人,封公者6人,封侯者4人,封伯者2人,封子者1人,這真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也就北魏獨一份。當然,我們現在看來只不過是一個笑話,但是在當時卻是嚴重的政治災難。當將軍親冒弩矢,百戰殘生之後,當文官為了國家大事、天下蒼生夙興夜寐之後,得到的封賞爵位反而在這些閹宦之下,這怎麼能令人甘心,又如何能讓人有心力再為這個國家出生入死、奉獻熱血呢?

孝文帝死後,北魏如煙花般絢爛了一瞬,接著便分裂為東西二部,繼而消亡在歷史之中了。國家重器,不能因為帝王的私恩而肆意妄行,非功而得爵甚至封王,最終只能使得整座大廈漸漸腐朽,分崩離析。南北朝奇葩輩出,太監封王,也只有北魏了。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能確切考證和記載的,在位時間超過70年的君主,世界歷史有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