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漢族的起源和演變之八----五帝早期(公元前2700—前2300)

1、黃帝、玄囂、顓頊、帝嚳

黃帝是《帝王世紀》中三皇的最後一位,也是《史記》中五帝的第一位。黃帝繼位的時間有兩個:中國農曆天干地支紀年的第一個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戰國史書《竹書紀年》推算出的(公元前2394年)。

《左傳》、《帝王世紀》載,"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生於壽丘(山東省?),本姓公孫,因長居姬水(陝西岐水或甘肅天水),故又姓姬。炎帝因長居姜水,故姓姜。黃帝后來在軒轅之丘的有熊(河南新鄭)建國,故亦號軒轅氏和有熊氏。 當然這只是皇甫謐一家之言,如今山東、陝西、甘肅、河南都在爭黃帝故里。

神農氏末期,今河南新鄭出現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有熊氏)。 同時,在今洛陽至華山一帶則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蟜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牛氏。 有牛氏與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黃帝於姬水(新鄭之潩水)畔軒轅之丘。

炎帝八世孫榆罔氏率共工、四嶽,從故鄉寶雞出發,沿渭水向東遷徙,沿著黃河岸到達今河南-山西境內,與軒轅黃帝部落相遇。兩個同母異父的親緣部落為爭奪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區發生激戰。炎帝被打敗,歸服了軒轅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華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

華夏族所在黃土高原與東夷所在的泰山地區之間,是黃河、桑乾河所衝擊的廣泛的黃泛區沼澤帶(今天的華北平原)。桑乾河下游的逐鹿和黃河下游的洛陽正好一北一南位於黃土高原東出華北平原的山海(黃泛區之前就是大海)交界處。

這時原居山東的東夷首領蚩尤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瑤先祖)首領夸父也北進中原。東夷與三苗結成聯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 蚩尤在正史中出現的時間比炎黃都早,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沒有炎黃、卻有蚩尤。蚩尤驍勇善戰、善於製作兵甲,被尊為戰神。蚩尤部落共9個,被稱為九黎部,九黎部眾信奉巫教、勇猛彪悍、擅長角抵,是軒轅氏最強悍的對手。

面對強悍對手,軒轅氏實行德政、整頓軍旅,訓練熊、羆pí(棕熊)、貔貅píxiū(五大瑞獸龍、鳳、龜、麒麟、貔貅之一)、虎等猛獸。公元前2700年,軒轅氏在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大敗蚩尤夸父聯軍並殺之,蚩尤部下搶得蚩尤屍體,秘密歸葬濮陽西水坡,稱"帝丘"。 聯軍殘眾向冀州撤退,軒轅窮追不捨,東夷、三苗(九黎氏)倉皇渡黃河南逃。三苗南退長江中游,東夷東退泰山,華夏族佔領華北平原東部的東夷之領土,至此,整個華北平原、汾河、渭河流域都變成了華夏族的勢力範圍。

沒有逃走的九黎人,成為被華夏族征服的、無姓的下層階級,他們從事農業生產,被稱為"黎民"。炎黃後裔的百姓本是華夏族統治階層,後來隨著百姓人數增加,大部分淪為平民,於是"百姓"和"黎民"一樣,都成了下層階級的稱謂。

公元前2697年,四方諸侯都尊軒轅為天子,取代神農氏,軒轅以土為五德之運,故稱黃帝。 黃帝正式以故鄉新鄭為都,以大勝蚩尤的涿鹿縣為陪都,建立了一個綿延數百年的大帝國。經過與東夷文化之交流,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漢字正式出現。因為西北地勢高,風水好,所以黃帝死葬橋山。

黃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個兒子,其得姓者14人,為12姓:姬、酉、祁、己(紀)、滕、箴、任(妊)、苟、僖、姞、儇、依(其中有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己姓)。其中,黃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生2子:長子玄囂、次子昌意。

12個姓中,僅有姬、祁、任、己、姞的後裔有封國。今晉南及晉豫陝接壤地區,春秋初仍頗多姬姓小國,其中,虞(山西平陸縣,文王伯父後裔)、虢(山西平陸縣,文王弟)、霍(周文王第六子)、韓(陝西韓城)為周所封,焦(三門峽)、滑(今偃師縣緱氏鎮)、楊、魏(今芮城)、芮(今陝西大荔)、郇(今臨猗)、賈(今陝西蒲城,後遷臨汾賈鄉)、狐(今交城縣西北山區)、耿(今河津)、驪山女是夏商舊國入周仍列諸侯。 祁姓祖帝堯,有唐(今山西翼城)-杜、房(今遂平縣)等國;己姓有蘇-溫、顧(河南範縣東南)、昆吾等國;姞姓有南燕、巢、密須諸國;任姓祖奚仲,有薛、鑄、摯、疇等國。這些姬姓以外的小國,除極少數在今山東與河南南部,大多都在陝豫晉接壤區及太行山東麓。黃帝的苗裔,春秋時仍有姬姓之戎(王室是黃帝子蒼林後代,因當上了阿爾泰人的首領而被之同化)活動於太行山東麓,如祁姓的白狄鼓國(今石家莊)、姬姓的白狄鮮虞/中山(今正定)、或祁姓或姬姓的薊(今北京)。

黃帝時代持續了300多年(公元前2717—前2401年)。《世本》載:"黃帝長子玄囂,又名少皞、少昊、青陽氏、金天氏,代黃帝而有天下。"《史記·曆書》說:"少皞氏之衰也……顓頊受之。"說明顓頊之前存在少昊氏。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帝顓頊,號高陽。黃帝次子昌意因非長子,不能繼承帝位,被分封到若水(今四川岷江上游若爾蓋)做諸侯。昌意娶若水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僕為妻。昌僕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便生下了顓頊。

顓頊少年時隨著部族向東方返遷,加入東夷部落,定居於窮桑(今山東曲阜縣),為東夷首領的得力助手,20歲時,更成為東夷首領。此後,顓頊又率領他的部族向西遷徙,挺進中原, 初居高陽(今河南杞縣高陽城)。在中原,顓頊先與共工大戰一場,打得"天柱折,地維絕",終於將共工氏趕到南方,繼承了他祖先黃帝的帝位,遷都帝丘(今濮陽市西南顓頊城)。顓頊於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執政78年,享年98歲時才去世,葬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廣陽裡(今河南內黃縣梁莊鄉)。

顓頊有三妻:正妃鄒屠氏、次妃勝奔氏/騰隍氏、妾。 鄒屠氏是蚩尤的後代,當初黃帝破滅蚩尤之後,將他的百姓分作兩部:一部是不善的人,統統驅逐他們到極北的地方去;一部是善良的人,都遷到鄒屠地方來。鄒屠氏生8子:駱明、蒼舒、聵凱、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世稱八凱。勝奔氏又名女祿,生3子:長子伯稱,號伯服;次子卷章,號老童;三子季禺。妾生一子:窮蟬。顓頊的外孫皋陶住泰山一帶,皋陶與兒子伯益都先後成為東夷族的領導者。

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驕福為妻,生了重黎、吳回兄弟。二兄弟因系庶出,沒能承繼帝位,並逐漸向南遷徙到黃帝故都新鄭一帶。重黎被帝嚳任命為火正(掌管火)祝融,所以人們又以官代名,稱重黎為祝融。但重黎受到帝嚳集團的排擠,帝嚳派祝融鎮壓共工氏,後卻以平亂不力為藉口,殺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職。這樣,吳回代兄為祝融氏,繼續與共工氏作戰,終於鎮壓了共工氏的叛亂。祝融吳回生子陸終,陸終娶炎帝四嶽族的一支鬼方氏的女媸為妻,生有六個兒子:樊、惠連、籛鏗、萊言、晏安、季連。六兄弟後採都封疆立國開姓,其中樊封昆吾(今許昌,後遷濮陽東,為商滅),後裔形成己姓部落(後分出昆吾、昆、吾等姓氏),己姓為黃帝集團十二姓中的舊姓,說明炎黃融合已相當之深;惠連封參胡,後裔形成董姓部落(後分出董、廖、連等姓);籛鏗封大彭,後裔形成彭姓部落(後分為彭、韋、錢等姓);萊言/求言封鄶(今河南密縣),後裔形成妘姓部落(後分出鄢、鄶、路、逼陽/羅、鄅等姓氏);晏安封曹,後裔形成曹姓部落;季連封楚,後裔形成羋mǐ姓部落(後分出昭、屈、景、潘、莊/嚴、班、伍、苗、成、查、熊等姓氏)。歷史上把這6個姓再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部落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春秋時已絕祀無後)部落,合稱"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最初在今河南新鄭一帶,以後由於三苗被平定,部分向南發展至河漢之間。

帝嚳,姓姬,名俊、又名夔,號高辛,是黃帝長子玄囂/青陽(姬姓)的孫子、蟜極(姬姓)的兒子、顓頊的堂侄。青陽/玄囂降居泜水(河北元氏縣,一說泜水即滍水,今潁河支流沙河)。帝嚳生於窮桑,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今商丘縣南高辛氏裡),實住帝丘,三十而得帝位,遷都亳邑(今偃師屍鄉溝),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

帝嚳的四個老婆生了四個兒子:正妃有邰氏女姜嫄生棄,次妃有娀氏女簡狄生契,三妃陳鋒氏女慶都生堯,庶妃娵訾氏女常儀生摯(生父可能是黃帝兒子少昊的後裔)。棄被派往汾水統治母親所屬的炎帝部落—有邰氏。契被派往太行山東麓統治母親所屬的東夷部落—有娀氏。摯被派往曲阜,與夷族雜居,接受了太昊族(該族分兩支,原支在淮陽發展為華夏族,東遷一支在曲阜發展為東夷)的文化,改從東夷姓嬴,因此稱為少昊。

榆罔氏之後,炎帝部落演化為共工、四嶽、氏羌三大支。 共工為九州姜戎的共主,發展於今豫東北及冀南地(西周初的共國即在今河南輝縣境),曾與顓頊爭帝。 四嶽為姜姓的祖神,其後裔在西周的有齊、向、州、紀、申/謝、呂、許、厲山等國。姜子牙以前,已有逢伯陵(姜姓)在齊;向在今山東莒縣南;州在今山東莒縣北;紀在山東壽光縣;呂原在陝西,後遷今南陽市境與申/謝(唐河縣)共居;許即今許昌市境;厲山在今湖北隨縣。 四嶽一支繼承了炎帝稱號,都陳(河南淮陽縣),由於神農氏先前也在此建都,所以後人常常把炎帝和神農混淆。 四嶽另一支與黃帝系顓頊婚姻,發展出祝融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最初在今河南新鄭一帶,以後向南發展,至於河漢之間。

綜合以上所述,原始漢語最初分佈於黃土高原(含渭河流域-洛陽地區-汾河流域南部)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其中炎黃融合而成的華夏語是漢語的一支,分佈於渭河流域-洛陽地區-汾河流域南部和華北平原西部。陝北、晉中北的高原漢語與後來南下的胡人突厥語組Q(鬼方、戎狄、匈奴、羯族、突厥、回鶻、沙陀)融合,成為目前秦晉方言的源頭。河北平原的華夏語與後來南下的蒙古語組C(山戎、東胡、鮮卑烏桓、契丹、室韋)融合,成為燕(北京-東北官話)齊(冀魯官話)方言的源頭;炎帝部落統治了大半個河南省,華夏語涵化了百越通古斯融合的東夷語,成為中原官話的源頭。

蒙古高原西部和新疆地區的突厥語組由於先融合東遷的吐火羅(白人西支R1b+Q)、接著融合新石器初期北遷的黃種人內陸支,後又在中亞同化雅利安(白人東支R1a+Q)發生融合,所以成了黃棕白大混血人種;大興安嶺的蒙古語組曾在新石器初期大量混入北遷的黃種人內陸支,進入文明時代又接納了躲避戰亂、災荒、徭役的中原漢人,以至於後來的蒙古部落(如東胡\鮮卑\契丹\室韋)由棕色人種變為了黃種人遠東人種。南部通古斯與百越、苗瑤融合成遠東人種東夷(包括貊\韓國\日本),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地區的北部通古斯(包括肅慎\渾江流域高夷\大同江中下游良夷\穢人)新石器初期混入北遷的黃種人沿海支,接著被華夏滅亡的東夷北遷,進入文明時代後,又因為長期的持續而來的尋求機遇、躲避戰亂-災荒-徭役-瘟疫的中原漢人移民所混血,因此也由棕色人種變為了黃種人遠東人種。 因為少量胡人南下,所以北方官話區、秦晉方言區的漢族有較多的阿爾泰血統,語言上亦有其痕跡,同時,因為大量漢人北上,阿爾泰(不含突厥)民族受漢族文化和血統上的影響遠較漢族受其影響為甚。

五帝時代,中國(黃河流域)迎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公元前2600年新起的龍山文化以壓倒之勢覆蓋了早先形色各異的不同文化區,原本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被龍山文化替代。龍山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是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 山東龍山文化由東夷人的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中原龍山文化則由仰韶-廟底溝二期文化發展而來。 山東和中原都趨同於龍山文化,說明華夏族各部和東夷族各部已經形成了融合,建立了以五帝為天子的統一的部落聯盟。

作為原始漢人繼承人的華夏族創造了中原龍山文化,它包括了 早期的 陝縣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的繼續,時間為前2900~前2800年)和晚期的河南龍山文化(前2600~前2000年)、陝西龍山文化(前2300~前2000年)。

與黃河流域進入五帝初步大一統時代相比,南方長江流域仍是部族林立的文明,不過新石器文化卻比北方黃河流域更加繁榮。長江上游出現寶墩文化、長江中游出現湖北石家河文化、長江下游出現良渚文化。

寶墩文化是四川盆地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寶墩古城先為60萬平米,後來擴建為276萬平米,是古蜀國的開國之都。

湖北天門石家河文化承襲屈家嶺文化發展而來,有彩色紡輪和人頭、鷹、虎頭、蟬等各種小型玉器。石家河古城面積120萬平,周圍分佈著密集村落群,呈現城邦的形式。

良渚文化是此時地理中國最發達的新石器文化,有高階玉製禮器(包含壁、琮、鉞yuè、璜、鐲、管、珠、墜、帶、環、冠),和鑲玉漆器。良渚古城年代在公元前2600—前2300年,面積達290多萬平米,超過同期的印度河第一大城摩亨佐達羅(面積260萬平),是同期地理中國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是水城,城牆底寬50米、高度卻只有4米,主要用於防洪而不是軍事防禦,無城門、有6座水門。

2、埃及古王國時期

中國從三皇時代進入五帝時代的同時,古埃及也從早王國時期進入古王國時期,也就是古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透過早王國時期的第一、第二王朝的民族統一戰爭,埃及民族大一統社會建立,國王的權力日益強大。

內布卡一世是埃及第三王朝的首任國王,是第二王朝末代法老 哈塞海姆的兒子。他擊敗了利比亞的叛亂,不過他很短命,他弟弟左塞爾繼位。

左塞爾東征西奈半島、南征努比亞北部,並在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南修建防禦工事。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國王越來越被神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君主專制程度超過中國帝制。金字塔就是極度君主專制的產物。

左塞爾修建了埃及第一座金字塔,作為他的陵墓。金字塔建設之前,埃及國王和貴族的墳墓是石灰岩砌成高臺墳墓(馬斯塔巴),是長方形的。左塞爾命令宰相伊蒙霍特普修建一座與過往不同的墳墓,以突出國王和普通人的不同。 伊蒙霍特普首先建造了一個高達11.5米的石造馬斯塔巴墓,然後在它上面又加了5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成為一個階梯狀的金字塔。金字塔就是國王的天梯,他可以由此上到天上、到達太陽神界。 左塞爾之後的歷任國王都熱衷於建造金字塔,古王國又稱金字塔王朝。

左塞爾的繼任者是塞凱姆凱特、哈巴、胡尼。胡尼是第三王朝末代君主。

胡尼的兒子斯尼弗魯雄才大略,南征努比亞,並修了長城;東征西奈半島,霸佔了當地的綠松石礦,並在尼羅河三角洲東北修築大公牆防止西奈半島的貝都因人和黎凡特人的入侵。還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艦隊,用於前往黎巴嫩的比布魯斯運輸雪松木。斯尼弗魯完成了從伊蒙霍特普梯形金字塔向角錐體金字塔的轉變,開創了金字塔建設的新時代,歷史學家將他的王朝從第三王朝中獨立出來,成為第四王朝。

斯尼弗魯的兒子胡夫更把金字塔建築推向一個以後幾千年都難以逾越的高度。胡夫在位時,任命他的侄子、宰相赫米烏努修建了歷史上最宏偉的金字塔---吉薩金字塔。該金字塔底邊長230米,塔高146.6米,相當於40層摩天大樓高。它完全靠石塊堆砌而成,沒使用任何黏合劑,但石縫之間沒有空隙。整個工程共使用230萬塊石材,都是從尼羅河東岸的圖拉採石場開採的,如果用火車裝運這些石料,需要60萬節車皮。陸地上運輸巨石時,利用溼泥的潤滑性,使用可拖動滑引的木橇,前面綁上長長的拉繩拖運。 整個工程是10萬人花了30年才完成的。修建金字塔的民工不是奴隸,而是平民,需要付工資的。 該金字塔的周長:高度=2π,體現了埃及人極高的數學造詣。

吉薩金字塔作為世界最高建築的稱號,保持了3900年,一直到14世紀初才被英國林肯教堂超越,但教堂的尖頂很快被雷電摧毀,所以吉薩金字塔依然保持著世界最高建築的稱號。直到19世紀後期,才被法國里昂和德國科隆大教堂的尖頂十字架超過,1884年落成的華盛頓紀念碑才真正在建築本身上超過了吉薩金字塔。雖然胡夫金字塔不再是最高的建築,但其600萬噸的重量依然比目前世界最高的迪拜哈里發塔重7倍。正是如此龐大的重量保證了金字塔的永存不朽。 金字塔讓古埃及文明萬古長青,直到今天依然給埃及帶來大量遊客,成為埃及四大經濟支柱之一,連作為最早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也望塵莫及。

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在胡夫金字塔西南修了自己的金字塔,塔高143.5米,這是歷史上第二大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旁修造了獅身人面像作為守護神,獅子是各種神秘地方的守護者,也是冥界大門的守護者;人面就是哈夫拉本人的長相。獅身人面像在一塊巨大的天然岩石上鑿成的,獅身則是石塊砌成的。如今,哈夫拉金字塔的守護者獅身人面像和 吉薩胡夫金字塔 一樣,成為古埃及文明的標誌。

哈夫拉的兒子孟卡拉修築了吉薩三大金字塔的第三座,不過這座金字塔只有66米高,這表明前兩座金字塔耗費了埃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埃及已無力再修建大型石制金字塔,從此以後改用泥磚替代石頭來修建不超過70米的簡單金字塔,輝煌一時的金字塔王朝結束了。

孟卡拉兒子舍普賽斯卡夫停止建設金字塔,繼續以馬斯塔巴為墳墓。金字塔是太陽神崇拜的一個標誌,金字塔的尖錐形狀代表了光芒四射的太陽神拉·亞圖姆(簡稱拉神),太陽神拉的主城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城(今開羅)的祭司集團成為一股強大的新興勢力。舍普賽斯卡夫放棄修建金字塔,是對太陽能祭司集團的抵制。舍普賽斯卡夫在位4年就神秘死去,第四王朝結束。

太陽神廟集團扶植烏舍爾卡弗僭取了王位,開創第五王朝。為了平穩過渡和政權合法性,烏舍爾卡弗娶了前王室女為妻。為了回報恩主,太陽神拉成為埃及國神,國王自稱拉的兒子。對太陽神拉的崇拜日益興盛,最終太陽神拉 取得眾神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原本埃及保護神奧西里斯和荷魯斯父子,也開始與太陽神拉的形象結合起來,形成"拉-奧西里斯-荷魯斯"的組合。拉代表日光、奧西里斯代表地獄的日光、荷魯斯代表日出,拉死後奧西里斯代表拉在地獄現身,最終形成古埃及的三位一體:聖父奧西里斯、聖子荷魯斯、生靈拉,這是後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原型。

由於停止金字塔建設,埃及的重心轉移到對外征服上。第五王朝的第二位法老 薩胡拉建立了埃及海軍,建立了紅海和地中海兩支艦隊,分別用於蓬特(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和黎凡特的商業貿易和軍事征服。薩胡拉的繼任者紐塞拉征伐利比亞和西奈半島。第五王朝末年國王烏那斯對努比亞進行了長途貿易,他沒有子嗣,女婿 特悌繼位,開創第六王朝,繼續推行第五王朝的侵略加貿易的國策。

但從軍備上看,埃及的兵器遠比兩河流域原始,他們的武器大多是石制的,銅製只是少數,青銅更為稀有,士兵大都沒有護甲;而蘇美爾士兵都裝備有青銅武器,普通士兵戴皮盔、穿斗篷、配盾牌,上等兵則裝備有世界上最早的銅盔和銅甲。埃及的強大不在於軍備,而在於它是民族統一的國家;而同期的蘇美爾處於城邦時代,大部分都處在分裂和內戰中,消弱了一致對外的力量。蘇美爾分裂的原因是城邦民主政治發達,不適合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在古代大一統的的局面需要一個更專制的政權才能實現。

埃及的象形文字這時發展為表意文字,比如象形字"太陽"又表示"天"、"光明"等意思。除了表意符號外,表音符號也開始出現。

3、蘇美爾早王朝之烏爾第一王朝、拉格什王朝

埃及金字塔是最宏偉壯觀的墓葬,同時,蘇美爾人也發展出媲美埃及的特有墓葬文化,留下了以烏爾王陵為代表的豪華墳墓。

烏魯克的霸主地位到第12個國王盧伽勒吉吐恩時,被興起的烏爾城取代,蘇美爾霸主轉移到了烏爾城,史稱烏爾第一王朝。烏爾位於臨近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邊,是波斯灣最重要的商業口岸,兩河流域水上交通的樞紐,所有透過海路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的物品都需經過烏爾城這一中轉站。烏爾城的主神是月神南納,烏爾王要把自己的長女立為月神廟的高階祭司,終身不能出嫁。

此時,蘇美爾人的青銅冶煉技術取得革命性突破,發明了冶煉用的泵、高爐、閥門、風箱,並廣泛應用之;併發明銅、錫、鉛三元合金,透過在鑄造錫青銅中加入鉛,增加熔液的流動性,從而鑄造出細節更加精緻、表面更有光澤的青銅器。人類最早鑄青銅器的方法是範鑄法(塊範法),模和範只能用一次("模"與"範"指鑄造器物的模子,用木做的叫"模",用竹做的叫"範"),所鑄的青銅器還會留下範線等工藝痕跡。在烏爾第一王朝時,開始出現失蠟法鑄造金屬,優點是 製作鑄模時不需要開模(模具的開發製作),外模也不用分成數塊,其低熔點材料做"模"簡化了制模的工藝,鑄件的形狀較少受到工藝限制,且表面更光潔,不會留下範線等痕跡,在鑄造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失蠟法後來取代範鑄法成為西方青銅鑄造主流,在中國,商周一直使用範鑄法,到春秋晚期開始使用失蠟法。

烏爾第一王朝首任國王美斯安耐帕達,在烏爾附近的歐貝德建造了規模龐大的神廟。烏爾第一王朝留下了蘇美爾歷史上最豪華的墓葬,王陵有用石磚砌築成拱頂和穹頂的墓室,裡面的金銀珠寶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奢侈品工藝,包括舒巴特女王的黃金玉飾、金粉盒、鏤孔金盃、帶天青石的黃金短劍、金銀絲制短劍鞘、天青石製成的圓筒印章、世界上最早的琉璃製品。琉璃是用人造水晶為原料,採用青銅失蠟法鑄造法高溫脫蠟而成的 水晶製品。

王陵還有梅斯卡拉姆沙爾王金盔。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銅鍍金頭盔,當時蘇美爾士兵已經裝備世界上最早的銅盔和金屬鎧甲(銅鱗甲)。鱗甲就是將一片片小塊的金屬鱗片像麻將席一樣連線起來,是最早出現、也是使用最廣泛的金屬鎧甲。

在烏爾國王阿巴爾吉的陵墓有"金牛頭豎琴",琴身用黃楊木雕刻而成,琴下的牛頭用純金製作,牛的眼睛、鬍鬚、牛角尖都是用藍寶石(三氧化二鋁)鑲嵌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豎琴,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絃樂器。蘇美爾的豎琴傳到埃及和歐洲,演化出七絃詩琴等西方古代的主流撥絃樂器。

烏爾第一王朝第四任國王巴魯魯在位時,埃蘭地區的阿萬城興起稱霸。埃蘭忘不了曾經被蘇美爾人入侵掠奪的恥辱,大舉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擊敗了蘇美爾霸主烏爾王巴魯魯,阿萬城稱霸兩河流域,史稱阿萬第一王朝。

埃蘭的阿萬第一王朝侵佔蘇美爾長達百年,但蘇美爾的反抗從未停止。當初是基什帶領蘇美爾各邦侵略了埃蘭,這次又是基什帶領各邦推翻了埃蘭人的統治,並進兵埃蘭,摧毀了阿萬第一王朝。不過,基什撤兵後,埃蘭人皮利在阿萬城復國,建立阿萬第二王朝。

基什作為民族英雄,再次成為蘇美爾各城邦的霸主,史稱基什第二王朝,蘇美爾早王朝進入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城邦戰爭進入白熱化,各王朝林立,哈馬茲、烏魯克第二王朝、烏爾第二王朝、阿塔布、拉格什先後爭霸。

拉格什在烏魯克城以東,兩河相匯處西北,城邦中心由拉格什和祭祀中心吉爾蘇兩部分組成,其守護神是軍神寧吉爾蘇。公元前2480年,烏爾南什成為拉格什的國王,開創了烏爾南什王朝。拉格什爭霸的起點源於和鄰國溫馬Umma的領土糾紛。此時,蘇美爾還不能打造較長的青銅劍,士兵的短距離兵器是青銅斧,並配合使用短劍、匕首進行短距離穿刺;長毛是最重要的長距離兵器。拉格什步兵手持長矛和大盾,帶著鋼盔,身著毛毯斗篷和皮革裙,排列出整齊密集、訓練有素的長槍方陣,這是世界最早的軍事陣列。公元前2386年,拉格什主神寧吉爾蘇神的神廟主持推翻國王,烏爾南什王朝滅亡。

然後,基什和馬裡開始爭奪兩河流域霸主,初期馬裡佔優勢,建立馬裡第一王朝,後來基什在酒店女郎庫巴烏帶領下擊敗馬裡,稱基什女王,建立基什第三王朝。但隨著基什女王年老,阿克沙克國王擊敗基什成為蘇美爾新霸主,但很快又被基什女王兒子擊敗,基什第四王朝建立。兩河流域的紛爭告一段落。

基什稱霸的同時,拉格什國王的表弟烏魯卡吉那 政變,推翻國王的統治。烏魯卡吉那是世界最早的改革家,頒佈了人類最早的成文法典。但改革觸動了貴族利益,他們勾結拉格什的宿敵溫馬,於公元前2371年攻陷拉格什。

擊敗拉格什這個最強大的對手後,溫馬王盧伽爾扎吉西勢不可擋,又攻下烏魯克這個蘇美爾第一大城,並遷都於此。接著,他又佔領拉爾薩、札巴蘭、尼普爾等50個城邦,大有一統兩河流域的勢頭,一個統一的蘇美爾國家呼之欲出。如不出意外,盧迦爾扎吉將成為蘇美爾人的秦始皇,可惜,一個來自閃米特人的偉大王者出現,讓蘇美爾的統一大業最終落到了異族手裡。

4、阿卡德王朝

閃米特人比蘇美爾人更早生活在兩河流域。從古到今,從地中海到兩河流域,從托羅斯山脈到亞丁灣之間的整個西亞地區,最主要的居民就是閃米特人。當中亞來的蘇美爾人西南向遷移到兩河流域時,本地閃米特人逐漸變為他們的附庸。蘇美爾城邦興起後,又吸引更多來自敘利亞和阿拉伯半島的閃米特人部落,他們透過和蘇美爾人混居、進行貿易、充當勞役和僱傭兵,形成一種共生關係。這些閃米特人主要生活在蘇美爾人的北部,在蘇美爾人的影響下也建立一系列城邦,最具代表性的是幼發拉底河中游馬裡、底格里斯河中游的亞述、敘利亞大沙漠中的埃勃拉。 馬裡也是蘇美爾人成分較重的城市,多次參與到蘇美爾城邦爭霸中,還一度稱霸,建立馬裡王朝。埃勃拉不在兩河流域,是純粹的閃米特人城市,不過官方語言是蘇美爾語,民間才用閃米特語。

除了兩河流域中上游地區外,兩河流域下游北部的基什也是閃米特人較多的城市。正是一個基什城的閃米特人棄嬰成了烏魯克王盧迦爾扎吉霸業的終結者。這個棄嬰叫薩爾貢,是其母偷情所生,一出生就被放到籃子裡隨幼發拉底河漂流,被一個園丁發現並撫養成人。他長大後,成為基什王宮的園丁,並進一步成為基什第四王朝國王烏爾扎巴巴拉的伺酒童和親信。

這時,基什仍舊是蘇美爾各邦的霸主,但是南方溫馬王、烏魯克王盧迦爾扎吉已經統一蘇美爾南部地區,於是揮兵北上,與蘇美爾霸主基什決戰。基什王烏爾扎巴巴拉戰敗,烏魯克第三王朝取代基什第四王朝,成為蘇美爾新霸主。這引起了基什人民(包括蘇美爾族和閃米特族)共同的不滿,薩爾貢抓住時機,在基什戰敗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358年,聯合基什的閃米特民眾,推翻了基什王的統治,成了新的基什之王。

薩爾貢組建了一支5400人的以閃米特壯丁為骨幹的虎賁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支常備軍,這支軍隊連吃飯都和薩爾貢在一起,成為了阿卡德軍隊的主力。薩爾貢在基什當王23年,統一了巴比倫尼亞的北方,和巴比倫尼亞南方的溫馬王、烏魯克王盧迦爾扎吉南北分治。

因為基什是蘇美爾人的城邦,薩爾貢覺得根基不穩,所以於公元前2334年在基什以北修建了以閃米特人為準的城市---阿卡德城,並遷都於該城,阿卡德王國正式建立,阿卡德人也成了對薩爾貢這支閃米特人的稱呼。 巴比倫尼亞從此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稱為阿卡德、南部稱為蘇美爾。蘇美爾人是阿卡德人對其的稱呼,其自稱是"黑頭的人"。

最終,薩爾貢和盧迦爾扎吉展開南北統一的決戰,薩爾貢勝利,統一了巴比倫尼亞。

阿卡德用蘇美爾楔形文字元號建立了阿卡德語文字,阿卡德文字成為中東各國書信往來中通用的外交語言文字。在被字母文字替代前,阿卡德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堪稱上古時代的英語。

到了阿卡德時代,兩河流域已經全面普及了青銅工具和青銅武器,並出現了精美細緻的青銅塑像。除青銅雕塑外,阿卡德的石雕技術也達到了非常精巧的程度。

5、印度河文明

在埃及建設金字塔之時,公元前2600年,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印度河沒有留下像埃及那樣宏偉的金字塔或蘇美爾那樣華麗的神廟,但是卻有著世界最領先的城市建設,整齊規劃的城市遍佈整個印度河文明區。印度河的城市規劃建設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尤其是摩亨佐達羅更被稱為"青銅時代的曼哈頓"、"羅馬建城前最完美的城市"。此時,印度河城市文明已經後來者居上,超過了他們的老師----伊朗高原東南部的"焚滅之城"沙赫裡索克塔,成為一個新的文明中心。

印度河流域說達羅毗荼語,埃蘭人也說同一語言,這說明早期南亞文明正是在西鄰伊朗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印度河文明區北起阿富汗、東到印度中部、西到伊朗,輻射範圍達250萬平方公里,人口500萬,遠超過當時的兩河流域和埃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文化區。

印度河流域,尤以北部上游的哈拉帕和南部下游的摩亨佐達羅規模最為宏大。這兩座城市早在公元前3300年就已經出現雛形,在公元前2600年後城市建設發展到頂峰,兩座城市在規模設施、建築技術、給排水、城市規劃佈局方面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水平。 兩城方圓都超過5公里,人口都有4萬。 兩城都由位於高處的衛城和位於相對低處的下城兩部分組成。衛城是城市的中心,四周建有高15米、基座厚達12米的巨大高牆和塔樓,牆外還有壕溝。下城既是商業區也是平民區,街區規劃整齊,各大街道筆直寬闊。

整個城建系統最先進的是衛生系統,每個街區都設有崗哨、配有水井。在兩河文明,只有王宮、神廟、城防設施才有燒磚砌成,普通住宅只是用太陽曬乾的磚,而印度河城市普通住宅都是用窯燒磚建成的兩三層樓房。各房屋的廁所、洗浴室下建有坡度的排水溝,使水流向角落管道並排到地下水道。有些住宅外牆下面,還有傾倒垃圾的滑運道,將廢物滑到屋外街邊石板蓋下小溝裡的下水道系統。城市下水道是印度河文明的核心所在,各下水道由陶管構造,縱橫交錯,遍佈整個城市,將各家流出的汙水和垃圾帶走。如此現代化的衛生設施,出現在當時簡直就像天方夜譚,可是印度河文明做到了。

印度河政權是由城市貴族和祭司組成的議會掌握,沒有形成至高無上的王權。

印度河入海口的洛塔爾是海港城市,有一座大型船塢,以燒磚和瀝青修築,有可以開啟的閘門,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港船塢。印度河的貨物正是透過這裡沿著海岸線抵達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用本地的銅、象牙、棉花、棉紡織品交換蘇美爾人的羊毛、皮革、橄欖油、青銅製品。波斯灣的巴林島是兩河與印度河兩大文明之間海運貿易的中間站,這裡創造了迪爾蒙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銅器主要採用鑄造的方法,並且已經掌握了焊接技術。當地最常見的銅器是銅鍋,此外 管式銅鑽和兩面可交替使用的銅鋸也是印度河最先出現的銅器。不過,和兩河流域比,印度河銅器大多數屬於紅銅(天然純銅),符合比例的青銅器僅佔總數的14%,說明冶煉青銅的技術還不太高。印度河的主要工具還是以石器為主。

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2500年達到成熟期,一直到該文明滅亡,處於靜止不變、發展停滯的狀態。因為這次城市屢遭印度河洪水週期性的毀滅性破壞,每次重建的新城市都跟原來的一模一樣。

希臘愛琴海基克拉迪文化在公元前2800年進入全盛期,出現了大地母神像和奏琴吹笛者等大理石雕塑作品。手工藝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基克拉迪文化的埃維亞島上的古城多達萬人,這這個時期歐洲最大的定居點。公元前2500年,愛琴海青銅文化從基克拉迪群島進一步擴張到周邊的克里特島和希臘半島,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城有0.2萬人,希臘半島底比斯(雅典西北部)人口達0.5萬人,為後來愛琴海文明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裝劇都是騙人的?古人吃飯不用銀錠子結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