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宋代程朱理學興起之後,飽受文人墨客的抨擊。司馬光就是代表人物,他們主要抨擊武則天:1.任用酷吏;2.畜養男寵;3.女子亂國。以個人私德,評價一個政治人物,這是片面而狹隘的。大思想家李贄,對武則天有截然不同的評價:
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專以愛養人才為心,愛民為念如武氏者乎? ——《藏書》
近代的君王,有知人善任如武則天的嗎?有愛惜人才、體恤民生如武則天的嗎?李贄一針見血,拋開個人私德,我們必須承認:武則天是中國曆代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她長於安民,短於外戰,承上啟下,唐之明君。
狄仁傑,則是武則天的心腹兼知己,更是大唐的一代名相。狄仁傑死後,武則天痛哭流涕:“朝堂空矣”!武則天清楚,狄閣老的內心深處,是向著李唐的;但她還清楚,武則天不能沒有狄仁傑;因為狄仁傑排斥的是“武家”,而不是武皇則天;狄懷英要的,只是一位李姓太子。這大致就是狄仁傑與武則天的關係,但在臨終前,狄仁傑還是留了一手。
長安中,武后謂狄仁傑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資歷,今宰相李嶠、蘇味道足矣。豈文士齷齪,不足與成天下務哉?”後曰:“然。”仁杰曰:“荊州長史張柬之雖老,宰相材也。用之必盡節於國。”
狄仁傑在臨終前,以舉薦人才之名,在武則天身邊埋了1顆定時炸彈,5年後將武則天炸得身敗名裂。武則天向狄仁傑索要人才,狄仁傑果斷舉薦了,李唐死忠張柬之。張柬之此人,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次揚名,是64歲那年,在朝廷賢良科目召試中,名列第一。但張柬之很有幹才,而且是李唐死忠,所以不放心的狄仁傑,在臨終前拼命舉薦張柬之,出任宰相:
即召,為洛州司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嘗薦張柬之,未用也。”後曰:“遷之矣。”曰:“臣薦宰相而為司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遷秋官侍郎。
第一次舉薦完,武則天任命張柬之,出任洛州司馬。不幾天,狄仁傑又找到武則天,問為什麼不用張柬之。武則天說:“已經升過他的官職了”。狄仁傑直接回答:“我舉薦他,是做宰相的,洛州司馬,這算什麼啟用”?第二次舉薦後,張柬之先後出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但還沒等到,第三次舉薦,狄仁傑就於公元700年病逝了。
後姚崇為靈武軍使,將行,後詔舉外司可為相者,崇曰:“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見,拜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進鳳閣侍郎。
不過,不久後姚崇,又舉薦了張柬之。張柬之,沉穩而又多謀,能決斷大事,他已經快80歲了,再不用就晚了。武則天又想起了,不久前狄仁傑連連舉薦,張柬之登上了宰相之位。但武則天斷斷沒想到,5年之後,張柬之的“能斷大事”,給她來了個“神龍政變”。
癸卯,柬之、玄、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而入。太后在迎仙宮,柬之等斬易之、昌宗於廡下,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環繞侍衛。
公元705年,也就是狄仁傑病逝後的第5年,張柬之等“狄閣老”舉薦的李唐死忠,發動了神龍政變。宰相張柬之聯合,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4人逼宮。他們處死了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並逼迫武則天退位,由唐中宗李顯繼位。
公心本自不臣周,唐祚中興實有謀。故邑遺民猶感德,獨存祠宇向千秋。
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等,“神龍政變”主要領導人物,大部分都是狄仁傑舉薦的李唐死忠。因此,“桃李滿天下”的狄仁傑,雖然本人沒有直接反叛武則天,但對江山重歸李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狄仁傑不忍反叛武則天,但更不容李唐失去江山。武則天對他有知遇之恩,但狄懷英“始終忠於國”,正是這樣的矛盾關係下。狄仁傑在臨終前,拼命舉薦李唐死忠張柬之——他不反叛武則天,但“武周”必須改為“李唐”。張柬之,這顆定時炸彈,以81歲高齡,在武則天最為虛弱的82歲高齡,復興了“李唐”江山。
武則天贏了“李唐”,建了“武周”,但卻輸給了自己——她的壽命是有限的,她的江山不傳子孫,還能傳誰?可是,她的子孫,卻又都姓“李”。這是晚年的武則天,怎樣都繞不過的話題,也是一代女皇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