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戰國後期,“門客文化”盛行,貴族為了招攬人才,把許多“士人”攬入麾下,給予優厚的待遇,謂之曰“門客”。其中,以豢養門客最多、最為禮賢下士之人,莫過於“戰國四公子”。用賈誼的話說就是: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戰國末年,四公子攜手抗秦,聞名於史冊。有人不禁要問,戰國末年,當時燕國和韓國都已經衰弱不堪,齊、趙、楚、魏是當時除了秦國以外,國力稍強的四個諸侯國,為何這四個諸侯國都有一位“戰國公子”,而秦國卻沒有出現“戰國四公子”呢?其實,筆者想說,若秦國真的有“戰國四公子”,那嬴政將很難統一七國。

一、周赧王:我的委屈誰能懂?

周朝國祚八百年,開國之君是周武王姬發,亡國之君是周赧王姬延。我們應該怎麼界定“亡國”這個概念呢?例如宋欽宗雖然被俘,但他的弟弟宋高宗建立了南宋,那宋欽宗算不算亡國之君呢?其實,是不是亡國,要看三個方面:第一,國土是否還在?第二,國君是否還活著?第三,宗廟祭祀是否還在延續?只有這三方面都不在了,才能算亡國。

正是因為如此,周赧王作為周朝的亡國之君才覺得委屈,因為早在他爺爺周顯王時期,周朝的“國土”就已經不在了,周赧王只是守這周天子的“宗廟”而已。

為什麼說周朝的國土已經不再了呢,眾所周知,當年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後一舉滅掉商朝,建立西周,然後開始分封大臣,西周的開國功臣和宗室子弟都各得一塊土地。例如,齊國的祖先姜子牙是西周開國功臣,燕國的祖先燕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此後,每一代周天子都會封賞功臣和宗室,土地有限,而爵位無限,剛開始大塊大塊地封,後來的封地都變小了。到了東周時期,周天子的土地只有一小半了。到了東周第23代君主周烈王時期,周朝的土地快封完了,只剩下一塊“河南”之地了。

周顯王是東周第24代君主,他繼位後他就開始發愁,因為“手中沒地”,諸位大臣和兄弟都眼巴巴地看著他,最後,周顯王一咬牙,把最後一塊地“河南”封給了自己的弟弟,是為周公國(後來這塊土地有分裂為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從此,周天子雖然還是天子,卻沒有自己的國土了。他只能安慰自己說:“天下土地都是周朝的國土。”其實,當時禮樂崩壞,諸侯各自為政,周天子早已沒有號召諸侯的能力。所以說,周赧王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他亡的僅僅是宗廟而已,國土早在他爺爺那會就沒有了。

二、戰國四公子的背後

戰國四公子,除了春申君外,其他都是國君之子,他們都有三大特點:

第一,身為貴族,封地和權力極大。

例如,春申君黃歇擔任楚國令尹,深得楚考烈王信任,《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

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十二縣。後十五年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並獻淮北十二縣,請封於江東。考烈王許之。

黃歇的封地先後有兩塊,第一塊是淮北十二縣,第二塊是“江東”。封地是世襲的,久而久之,楚國也會像東周那樣,國君的地盤越來越小,而臣子的地盤越來越大。楚王長期受屈、景、昭三族限制,就是因為此。

第二,門客眾多,勢力影響朝堂。

以信陵君魏無忌為例,當年,魏安釐王召信陵君一起下棋,突然收到邊境急報,說趙王正在帶兵往魏國邊境進發,魏安釐王嚇了一跳,連忙派兵抵禦。這時,信陵君淡淡地說:“趙王只是去邊境打獵,並非攻打我邊境。”魏安釐王問為何?信陵君說:“我潛伏在趙國的門客早就把趙王的訊息報給我了。”

這個例子載於《史記》,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信陵君門客眾多,遍佈天下,他的權勢和能力,或許比魏王更加強大。對於魏王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訊息。

第三,立功必須受爵,犯錯卻不輕易受罰。

仍以信陵君為例,當年,信陵君為了救援趙國,不惜偷盜魏王的兵符,而且還私自殺了魏國大將晉鄙,這就是“竊符救趙”的故事。雖然後來打敗了秦軍,但信陵君怕魏王怪罪,躲在趙國長達十年的時間。魏王雖然生氣,但也沒有剝奪信陵君的爵位和封地,十年之後,信陵君重返魏國,仍然擔任魏國的上將軍,並且帶領五國兩軍再次打敗秦軍。

所以說,所謂的“戰國四公子”,筆者不懷疑他們的能力,但從各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四公子”的存在,對抗秦或許有利,但對於本國的發展來說,其實是一大弊端。

三、秦國:我們不一樣

從東周到“戰國四公子”,都離不開一個詞,那就是“分封制”。不可否認,分封制在特定的時期,有它的優勢。例如,西周初建時,區域廣袤,交通不便,若不施行分封制,很難具體管理。但一個制度用久了,難免僵化,這就需要改革。而改革方面的成功者,毫無疑問要數秦國。

秦國的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我就不說了,有一點不可否認,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基本上脫胎換骨,成為一時強國。其中有兩點必須要重點說明:

第一,秦國初步施行了郡縣制。

郡縣制的好處在於,區域和百姓都屬於秦王直屬,不屬於某一個人或家族。這就有一個好處,例如,趙王讓平原君趙勝去打秦國,平原君說:“不好意思,我打不過,您另請高明。”然後,平原君繼續享受自己的封邑,繼續享受門客三千的待遇,趙王就不好辦了,再找別人,別人也會挑肥揀瘦,趙王只能乾瞪眼,又不能剝奪他的封地。

若是這件事發生在秦國,比如,秦王讓白起去攻打邯鄲,假如白起不幹,沒關係,我把白起撤掉,換王齕,因為你的爵位和官職都是我給的,我可以隨時撤掉你。這樣下去,挑肥揀瘦之人越來越少,想保持富貴,就必須聽王命,為大王辦事。

分封制,一代傳一代,總有一代人昏庸無能,這在機率上無法避免。但郡縣制就不同,誰有能力這塊地就給誰管,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二,秦國的軍功爵制。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實行軍功爵制,所有的爵位,包括“公子”在內,都必須在獲得軍功的前提下進行。秦國大軍去打仗,都是衝著爵位去的,所以被稱為“虎狼之師”。在秦國士兵眼中,他戈矛刺的或許不是敵軍,而是即將到來的爵位和金錢。

其他六國則不同,他們的爵位都被貴族佔領了,沒有多餘的爵位可以封給將士。將士們去打仗,能打勝則好,打不勝也無所謂,除非自己立了特別大的功勞,反正爵位和自己沒關係。

換句話說,秦國大臣都是“打工仔”,都眼盯著老闆定的“績效”;而山東六國的大臣大多是“鐵飯碗”,反正飯碗丟不掉,何必賣死力呢?

所以說,所謂的“戰國四公子”,威名赫赫,其實是“毒瘤”,是體制僵化的結果。若秦國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那秦國的體制和六國有何不同?若如此,縱使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沒有了“虎狼之師”,秦國有何優勢滅掉六國?還是那句話,一個制度用久了,必須要有改進和糾偏,若任由其僵化下去,必然掉進死衚衕。

2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位農婦拾到一枚印章,上交給了國家,哪料卻讓日本尷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