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衝突和戰爭。從原始人類族群至現代社會,全世界範圍內大大小小的戰爭幾乎沒有停歇。有陰謀論認為人類基因中的缺陷就是嗜血與好戰。姑且不論其真實性,但縱觀整個人類史,人類文明史確實就是一部戰爭史。在我們東方華夏大地之上,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硝煙也持續了好幾千年。當然除了戰場廝殺,也有互市貿易的欣欣向榮、政治聯姻的蜜月時期、民族融合的血濃於水。由於高緯度,苦寒地區的少數民族與中原的衝突主要源於自然環境變化之下資源爭奪和部分政治文化上的碰撞導致的。不過如果中原王朝能和遊牧民族保持互市貿易,滿足其日常所需,同時加強政治聯姻是否可以使雙方化干戈為玉帛,保邊塞常年相安無事呢?
這是個有趣的話題。我們有必要先來了縷縷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演化史。因為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叫法繁多,讓人眼花繚亂,在先秦時期主要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鬼方等。其實叫戎的就有西戎,犬戎,北戎,秦之後 有匈奴,東胡,唐朝有突厥,回紇hé(回鶻hú)之後又有、羌、党項、氐、烏恆、鮮卑、柔然、契丹、蒙古、直至女真統一蒙古、大明成為中原封建王朝最後一個帝國。(以上不同稱呼的民族很多可能是同一支,只是叫法不同)。
我們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可以分為5個大部分:
1、 匈奴: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可能是早期狄戎,西漢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匈奴在中國境內一部分演化為氐、後被被漢化。如今生活在甘肅、青海、四川等地。一部分演化成羯,在公元4世界被冉閔屠殺殆盡。
2、 突厥: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大部分是匈奴的一支,後滅亡了柔然,剩餘的部分被漢族和回紇擊敗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3、 東胡: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興起於今中國內蒙古東北和東北西面,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207年被曹魏消滅;鮮卑:南北朝時漢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柔然主體被突厥消滅,分化為契丹。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蒙古族是東胡一支,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活至現代,他們的血統遍佈世界範圍。
4、 通古斯:中國境內以女真族為代表,今稱滿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通古斯諸族的祖先之一,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了聯絡。), 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 “女直”。明末,滅蒙古和大明建立清朝入主中原。
5、 羌藏:主要是羌族、吐蕃。羌族是古老的少數民族,起源於中國西部。一部分演化成吐蕃就是今天的藏族,一部分成為党項,党項建立西夏國,後被成吉思汗滅國。
以上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大致演化史,沒看清楚的朋友,可以再看一下圖片
這些少數民族大多期居住於北方廣漠苦寒之地,部落之間衝突紛爭不斷,相互兼併融合,同時與華夏中原從先秦時期開始就因資源衝突不斷,除了戰爭當然也有和匈奴、突厥、鮮卑、回紇等各族政治聯姻的蜜月和平時期;同時與周邊各族在“茶馬互市”,“絹馬互市”等朝貢交換方面發展過貿易合作。這些確實減少了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機率,如果一直能這樣是否可以驅散兩種文明的戰爭硝煙呢?我們做以下分析:
1、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貿易不對等
遊牧民族畜牧業發達,盛產馬匹和牛羊以及相對應的延伸品。特別產於高寒地區的羊肉肥美,馬匹高大健碩,是戰馬的不二之選,但是中原人可以不吃牛羊肉,至於戰馬中原也有,當年漢武帝命張騫出使西域後,從大月氏帶來的優良馬種,品相併不比草原民族的劣。但是中原王朝的鐵器、茶葉、鹽、紡織品卻是遊牧民族必須的東西,遊牧民族的手工業非常落後,在幾個建有都城的少數民族如匈奴、党項、契丹發展的中晚期才有一定規模的手工業。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你想買就買,不願意就散夥!簡單粗暴。所以一般朝代,給予塞外民族每年“互市”的次數非常少,因為貿易不對等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並不缺。那對於少數民族來說除了搶劫也沒什麼好辦法。中原邊塞也不弱,你老是要來搶劫,搶完就跑。那我只好找機會收拾你們了。
在和平時期,對於周邊各少數民族的朝貢,中原王朝開始都是慷慨回禮。譬如唐時期回紇一族數次派出使者用馬匹來換取絹帛。但是,他們每次來到互市,都堅持用一匹馬換取40匹絹,而每次都有數萬匹馬需要出售。唐朝念在其當初平亂有功,所以,給了回紇十分優厚的貿易政策。針對這種貿易,傳統的史學家認為:“番得帛無厭,我得馬無用,朝廷甚苦之。”可以說,回紇高昂的馬價,對唐王朝,形成了極大的經濟負擔,而彼時,唐朝並不需要數量如此龐大的馬匹。對於少數民族廣域優良的自然草場來說,放牧是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的。唐朝統治者也不至於“人傻錢多”,久而久之便意識到自己陷入貿易陷阱中,便逐漸減少了這種“朝貢”。明朝朱棣時期,在蒙古首領的倡議下,也是以朝貢的形式,每年定期入京師交易,經常帶著千餘頭牲畜,幾千張毛皮,浩浩蕩蕩的來做生意,使者有千人之多,其實這些所謂的使者都是蒙古的小商小販。他們都是等著這些僅有的幾次機會與大明相互貿易。一頭牛可以換很多明朝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但明朝的出口產品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遲早會供不應求,所以國家逐步抬高交易物價,各種瓷器、絹帛等價格大漲,即使這樣蒙古人也只能認。
2、不可或缺的中原之物 這裡重點提下兩種中原商品“茶”和“鹽”;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飲茶習慣,飲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種生理需求。蒙古族等北方遊牧民族飲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熱、油膩、不易消化之物,而茶葉富含維生素、單寧酸、茶鹼等,遊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營養成分,可以從中得以補充。茶中大量的芳香油還可以溶解動物脂肪、降低膽固醇、加強血管壁韌性。茶葉的功能恰好能彌補了遊牧民族飲食結構中缺少的環節。對於中原民族作為生活調劑的茶葉,而北方少數民族就像糧食一樣的重要。
古代大多都是煮海為鹽,在海邊製作鹽,運輸成本十分高昂,而且鹽還是國家經營的,定價權在國家手裡。中原是禁止私自走私,違者是要重處的。少數民族地區極少盛產食鹽。內陸在一般在鹹水湖泊,或者很少的礦藏含有鹽,一般的遊牧民族沒有這種提純技術。只有透過貿易獲得後,遊牧領主再進行二次分配。
這樣重要的商品只能從中原獲得,而定價權,和交易次數也是中原王朝說的算。但對方日子還要過,這種不對等的貿易平日裡還好,遇見極端時期就可能就造成2個結果:搶劫,搶不到就打。
3、遊牧民族自身的戰爭成本低、軍事效率高
這裡說下游牧民族的情況不能用農耕文明的理論來解釋,一般的農耕文明軍事實力是國家政治、經濟、人力等綜合實力的體現,而遊牧民族在短期戰事時未必需要強大的綜合實力作為後盾。戰爭總是要耗費成本,不是有個幾萬人就可以開打,需要後勤輜重、糧草等戰備物資的供應 。而遊牧民族短時戰備,一人一馬自帶乾糧,手持馬刀,揹負彎弓,行動迅速,不需要埋鍋造飯(有些族將馬奶片放入水壺當飲品,肉乾當乾糧,飲食方便快捷),不需要輜重援助。雖然也有部分後勤補給,但和一般的農耕文明部隊比較,宛若機械化部隊,來去快如閃電。即使逃跑,也不好追,追上也只能挨箭靶,這讓後來各個文明帝國吃盡苦頭。
所以沒事出去溜達打劫一通,這比做買賣要划算。好在中原有萬里長城作為屏障,而且各朝代藩鎮兵力把控相對有力,大大減少北方大規模騎兵入侵中原的機率。像蒙古、匈奴周邊其它國家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4、與遊牧民族的聯姻
中原王朝注重血緣親情、禮義廉恥,中原王國之間的政治聯姻在結交軍事同盟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牽制雙方的政治行為上有明顯的效果。而大多數遊牧民族崇尚自由,自身婚姻理念比較複雜,當父親死去後,除了自己的生母外,所有的庶母/後母都可以娶為妻子,兄弟死亡後,也可以娶兄弟的妻子,即夫兄弟婚。此舉被農業社會的漢人視為亂倫,當然有其特別的原因。取了中原貴族的公主,可能能讓遊牧的鐵蹄消停一段時間,但不會讓他們渴望征服的雄心停滯。
|結論先不談遊牧民族,中原民族從部落氏族開始就相互吞併融合,春秋戰國就是個戰火紛爭的百年歲月,從開始的上百個大小諸侯國一直合併至戰國七雄;三國亂世,最終統一於晉;宋太祖黃袍加身後統一五代十國軍閥割據局面,後世稱之大宋。他們之間何嘗沒有貿易沒有政治聯姻?但分久必合是大勢所趨。 冥冥中的歷史規律促使著強者用戰爭的手段統一天下。遊牧民族內部爭鬥、外部紛爭也是源源不斷。但當北方出現一個強大民族之時,中原王朝僅靠和別人做點買賣給點恩惠,再送幾個漂亮的和親的姑娘就想打發別人,別天真了!遊牧民族的強大和他們與生俱來的征服慾望促使著對其他民族使用武力統一,也包括漢族。歷史上蒙古族幾乎一統亞洲,女真族統一蒙古、大明而建立大清。正因為有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不斷戰爭,以及之後的逐步融合才有瞭如今華夏民族的統一與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