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旗 2011至今
1911年辛亥革命外蒙古獨立之後的博克多汗國的旗幟。1911–1919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恢復統治外蒙古期間使用的五色旗。1919–1921
起初使用回到以前在佔領之前使用的博克多汗國的保皇黨旗幟,但僅僅是在1921年革命的共產主義勝利之後的“正式旗幟”,之後使用一面共產主義紅旗。1921–1924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面旗幟。正如1924年蒙古憲法所述。旗幟的確切形狀和設計並未完全標準化(僅描述為“旗幟為紅色,國徽位於中心”)並且可以看到有關旗幟的文字和形狀等的一些變化。 儘管採用了新的旗幟,但在1930年憲法和旗幟透過之前,國旗仍然保持著在1930年代的使用。1924–1930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第三面旗幟,第二次蒙古憲法於1940年透過施行。它被描述為“由1:2大小的紅布組成,中間有國徽,兩邊寫著蒙古人民共和國。1940–1945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第四面旗幟,直到政權結束。 它於1945年透過,但直到1949年才正式透過。它的描述被納入1960年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憲法。1945–1992
蒙古國首面國旗,去除了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索永布上方的黃色五角星,中間藍色豎條仍為天藍色,但在2011年改為深藍色。1992 - 2011
在1921年蒙古革命期間使用的共產主義旗幟,使用者是蒙古革命臨時政府。 此標誌沒有影象或尚存的示例,僅是描述。 因此,標誌形狀的確切尺寸和符號的位置是未知的。1921–1924
威廉·克蘭普頓(William Cramptons)的“旗幟世界”(World of Flags)表示,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帶有不尋常的藍色索永布,這與蒙古的資料相矛盾,包括烏蘭巴托中的蒙古國歷史博物館,contemporary depictions以及當時使用的1924年官方旗幟的攝影證據。1924–1940
蒙古國武裝部隊的旗幟
蒙古國陸軍的旗幟
蒙古國空軍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