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是怎麼暴得大名的,原來引發新文化運動還有一個宗教因素
清末民初是一個什麼時代?今天有一批人很是“懷念”那個時代。當然,這裡的“懷念”有的是真的懷念,有的是假裝懷念。有的是知其然懷念,有的是莫名地懷念,有的還是居心叵測地懷念。有的人看到了“葉落”,有的人知道了秋,當然也有的人是“葉落知秋”。今天就推薦給大家一本書,是由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外現代化程序研究中心副教授張仲民先生的《葉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本來,我剛看到書名的時候,我以為這部書又是一本輕鬆地講“民國那些人、那些事兒”的通俗歷史讀物。但,拿到手後發現不是,它就是一本學術論文集。這本書一共十一篇論文,分別講了十一個有關清末民初的“話題”。如果不是對這段歷史特別喜愛的人,我真恐怕很難啃得動這本書。而且,這裡探討的很多人物和事件又並非是大家經常去津津樂道的民國那些最為知名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南桂鑫與劉師培”、“南桂鑫與閻錫山”的南桂鑫,恐怕就很少人知道。更別提書中提到的晚清思想家何啟、胡禮垣了,這更鮮為人知了。書中選取的還是“晚清思想家何啟、胡禮垣行跡述考”,對兩人的年譜進行的考據。恐怕非晚清民國史的研究者,感興趣的應該不會太多。
當然,書中也涉及到了一些被大家熟知的晚清民初的學界“大師”,比如胡適、陳寅恪、嚴復、劉師培、梁啟超等。在這些被大家熟知的大師身上,作者查閱大量的晚清民國的各種報紙、檔案、日記及後來的回憶錄中,鉤沉索隱,考證出這些人物的那些不為人知的事蹟。這一點還是相當有趣的。比如胡適!
作者寫胡適的文章標題就叫做《胡適何以“暴得大名”》。這個標題就很有現代網路標題黨的意味,一下子令無論是胡適的擁躉,還是討厭胡適的黑粉都眼前一亮。要論述胡適何以“暴得大名”時,自然不得不說“五四新文化運動”。作者透過對資料的考證和分析,得出一個頗有意思的結論,那就是:“事實上,如果站在當時青年的立場看‘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很多知識份子尤其是學生來說,它可能無關新舊之爭或民主、科學、道德、愛國等理念,僅僅是關乎個人的機會與出路而已。隨五四運動而來的新思潮,讓各地的青年人能夠方便地吸收接受,他們並能藉此‘刷存在感’,同外界尤其是北京、上海互通聲氣,藉助報紙雜誌、通訊互相聲援、交流,藉此獲得去中心城市讀書、工作的機會,乃至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即便留在當地,他們對由此得來的‘象徵資本’的運用,也更具優勢。”
這種結論是不是很犀利又很現實?你可以質疑,可以反駁,但首先先讀了這本書,先看到作者的論據。
也正基於作者掌握的論據和他剛才的結論,所以他又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對於胡適這幫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來講,新文化運動除了為他們提供成為導師和思想學術權威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爭奪和構建自己話語霸權的契機。”先一輩的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劉師培、章士釗等人已經不能滿足更多趨新青年人的需求,時代需要新的偶像出來。這樣,胡適這位既在《新青年》等新思潮類報刊上發表多篇文章,又率先打起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大旗,又自我標榜為自由主義與實驗主義信徒,再加之又是留美的博士以及美國哲學大家杜威門徒身份的“加持”,更被北大校長蔡元培、陳獨秀、錢玄同吶喊助陣,自身形象也不錯,於是胡適自然成為了當時的“網紅”是不是很有意思。
文章不但對胡適分析得很到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成因也分析出了另一種重要的宗教因素。這就得等讀者親自去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