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傳舜,舜傳禹”一直以來都是禪讓制的典範,無論是正史還是大家的神話傳說中。但是禪讓制是否真實一直以來都是頗受爭議的,尤其是在戰國史書《竹書紀年》裡的記載,向我們展示了禪讓制背後的政治黑暗。
但是《竹書紀年》到底可信度如何?史學家們還沒有給出確定答案,反而隨著此書一出土,爭議更加巨大。既然《竹書紀年》目前不是很可信,那我們就還是當成野史來看待吧。
其實我們不一定要用新的史料來推斷歷史真相,就是在正史和其他可信資料中我們也能得到大量可靠的資訊得到推斷。就比如《韓非子》一書對於禪讓制也提到是:
《韓非子》:“舜逼堯,禹逼舜。"
韓非子師從荀子,荀子提倡“人之初,性本惡”是一個悲觀主義者。而作為荀子的優秀弟子,韓非自然也受到老師的影響,因此韓非子所說的禪讓核心到底是他內心的陰暗揣測還是儒家費力掩蓋的史實我們無從得知。
既然非儒家學說的書籍所給出的歷史資訊說服力比較薄弱,那我們就在儒家學說的書籍裡面找資訊,我挑選的書籍就是儒家的優秀學子,歷史大家司馬遷的名作《史記》。此書的真實性和說服力自不必多言,如果有人還說不可信,那還有哪些可信?
堯傳舜史書記載堯繼承帝位後,生有十個兒子,其中丹朱作為長子最得寵愛,相傳堯發明了圍棋後教給丹朱,讓丹朱成為圍棋的代稱。
有一次堯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便向自己的大臣詢問說誰可以繼承帝位。一個叫做放齊的諂媚大臣說你的兒子丹朱通達事理。潛意思就是當然帝位要傳給你的兒子啊。
堯卻哼了一聲說丹朱愚頑、兇惡,不能用。於是又問,大臣驩兜推舉了共工,堯說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堯又問誰人可以治水大家都說鯀可以。堯卻不滿意說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但大臣們都說無人比他更加賢明,讓他試一試吧。堯因此聽從了大臣的建議,任用了鯀。但鯀治水九年,也沒有取得成效。原文如下: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這段歷史是我從史書裡面摳出來是因為其實這段話資訊量很大。首先丹朱作為堯最喜愛的兒子,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丹朱是堯最希望的繼承者,所以堯給出的理由是,愚頑、兇惡。這兩個理由實在站不住腳,而且說好聽點也可以叫固執和勇猛,並且當著這麼多人的面那個父親不會謙虛說自己兒子是犬子呢?
相比起共工,堯給出的理由就重得多了,用心不正,欺瞞上天,這可不是好話。而且既然有人推薦,那麼自然說明共工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人,堯自然不願意了。而且我們可以看出堯最討厭的人是鯀,不僅堯討厭,後面繼位的舜也討厭,這裡我們後面會說到。
治水一事不管堯心裡想交給誰,但他肯定不想交給鯀,想一想大臣都稱讚鯀賢明而堯卻說此人違背天命,毀壞同族,這話定的罪比共工還重,都直接違背天命了。但大臣卻都站在鯀的一邊,讓鯀去試一試,可見鯀的勢力和影響力。
堯看了一圈沒有一人入得了眼,這下帝位肯定是丹朱的了,但偏偏他的女婿舜迅速壯大起來了。
當時很多大臣向堯推薦了舜這個女婿,於是堯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並讓自己的九個兒子去和舜交往。意圖到底如何我們不知,但結果卻是,兩個女兒恪守為婦之道,舜和堯的九個兒子關係很好。
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 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
並且舜在家中過得十分艱險,他的父親和後母以及弟弟都想讓他死,數次使用陰謀暗害,但舜都毫髮無傷,而且維持著家族和睦的表現,可見此人能力之強大,心機之深。
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更是憑藉影響力讓自己的居住地從一個小村變成了大都市。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他嚴刑峻法無人不服,威望與日俱增,是丹朱的強有力競爭者。堯數次考驗舜,企圖打擊舜的威望,舜都完美透過,有一次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化險為夷。堯這下實在沒有辦法,只能傳位給舜。
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你)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
舜繼位之後,迅速開始權力洗牌,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製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嶽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這是施恩於諸侯。
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
接著,他召見東方各諸侯,修明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綵繒,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雉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後仍還給諸侯。這是開始立規矩,是施展威嚴。
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之後,他向不服從的人,亮出了屠刀。
驩兜曾舉薦過共工登帝位,於是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共工流放到幽陵;而威望奇高的鯀流放到了羽山,並且鯀不幸死在了羽山;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懲辦了這四個罪人,天下人都服了。 須知當時堯只是讓舜代理天子政務,堯還在,舜就將他的大臣給流放了,意圖可想而知。
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堯逝世後,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按理說丹朱是名正言順的繼位者,但是諸侯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裡去卻到舜這裡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丹朱這是被完全架空了啊。舜這才說“這是天意呀”,然後回京都,登上天子之位。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從一開始,堯拒絕了所有人的推薦,實際上是為了給兒子做鋪墊,也擺出自己大公無私的一面。但舜利用這一點,不斷增加自己的威望,恰巧堯年事已高便只能讓舜代理,舜太厲害了,無論什麼人為難他,他都能完美解決,無論是親人的謀害還是堯的打壓,並且提高自己的威望,將順位繼承人丹朱變成了一個透明人,世人只知有舜,不知丹朱。堯實在沒有辦法,只能傳給舜,因為硬傳個兒子,結果也差不多,最後也看到了,就算舜將帝位讓給丹朱,但也沒人當回事,舜早已拉攏了所有人。
舜傳禹相比起堯傳舜,大禹歷經的危險更加大,因為他的父親是鯀。當年鯀可是眾人推舉的賢明之人,堯沒辦法才讓鯀去治水。治水九年不成,因此被獲罪而流放死去羽山,實際上還不是舜忌憚鯀的威望。
大禹憑藉出身,一樣立於朝堂,並且威望也不低,因此舜帝也想把他搞掉。這時候所有人都知道治水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連鯀這樣的人都沒有辦法。因此讓大禹來主持治水事宜,很明顯就是要藉此向對付鯀一樣來對付大禹,大禹也不傻,連忙推讓給別人。但舜可不會讓大禹拒絕,一錘定音讓大禹去治水。
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原本舜想著藉此滅掉大禹,至少讓大禹無法翻身。但大禹比他當年還厲害,這治水大禹還就真的治好了。
大禹接受舜帝的命令後,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
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溼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劑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
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這哪裡只是治水,簡直超額完成任務啊,不得不說,就憑這些,大禹封神登帝位連我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大禹治水的參天之功面前,一切陰謀都沒有效果。世人早已經把大禹當成了神明,堪比堯舜的神明。
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
當攜帶滔天之功的大禹回到帝都,見到殺父仇人帝舜的時候,他異常謙卑,一步一步把舜給架空了。舜對大禹的功德簡直賞無可賞,只能送一塊黑玉來表彰,大禹已經功高震主了。
後來大禹早早就立為帝位繼承者,直到十七年後舜駕崩,這期間大多時候都是大禹管事情,舜被架空後只能坐在宮中宣揚德教。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
後來舜帝駕崩,大禹讓位給舜的兒子商均,結果和當初舜故意讓給丹朱時一樣。
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有句話叫,歷史不忍細看,再好的史書都有他表面後的一些東西,就比如舜和大禹之間可是有殺父之仇,這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孔子云:十世之仇猶可報也。所以不會真有人認為大禹和舜之間關係好吧?
沒有禪讓禪讓最早是孔子提出和推崇的,目的當然是宣揚天下為公的思想,孔夫子可是好不容易才從史書裡找到這兩個特例。
其實堯之前的帝位都是順位繼承的,沒有例外。
當年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另一個叫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生下高陽。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即顓頊帝。顓頊死後,青陽的孫子高辛即位,便是帝嚳,高辛也是顓頊的侄子。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又生下放勳。娶訾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死後,摯接替帝位。帝摯登位後,弟弟放勳登位。放勳就是帝堯。所以堯舜禹之前,天子的位置都在黃帝家族裡轉來轉去,都是親戚。其實堯舜禹也是親戚哦。
由圖可知,顓頊帝是打敗了堂兄蟜極繼承了爺爺黃帝的帝位,之後顓頊帝被侄子帝嚳搶了帝位,帝嚳的兩個兒子都先後繼承了帝位,最後又被自己第四世堂孫兼女婿舜奪走帝位,自此帝位又迴歸了昌意一宗。然後舜又被自己的祖輩大禹給奪走了位。有趣的是舜應該是年紀最小的,但卻死在比自己高四輩的大禹之前。
不得不說,帝堯和大禹是真的能活啊,在那個時代他們這種能把玄孫輩分的人熬死的人,和後來司馬懿熬死曹家三代的事蹟相比也是了不得啊。他們怕是吸了一口仙氣才能這樣能活。
好了,玩笑歸玩笑,其實從這幅圖中大家可以看出,帝位就沒有走出過黃帝的嫡系子孫,一個個的都是宗親。也就是說,孔夫子他老人家最終都沒有找到公天下的證據,一直都是家天下。其實看懂了這副圖就瞭解了很多了。以後要是還有人跟你說什麼禪讓制,把這圖一扔出去,立馬讓那人閉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