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作家木心的這句話,曾經風靡了整個網路,引起了不少青年男女對古時候這種堅定愛情的嚮往。的確,不夠發達的交通,減少了愛情的複雜性。當然,帶來堅貞愛情的同時,很慢的車馬也會引起不一樣的冤情。明朝的"空印案"便是如此。

郭桓案、藍玉案、胡惟庸案並稱為明初四大案空印案,發生在明太祖朱元璋執政洪武八年,起因是一張帶有官員印章的空白文書

這個案件的後果有多嚴重呢?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在《朱元璋傳》中寫道:"空印案與郭桓案連坐被殺達七、八萬人。"且不論當時的人口多少,單看這七、八萬的數字,便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一張小小的空白文書,何至於帶來這麼大的後果?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草根皇帝”朱元璋

出生於草根階層的明太祖朱元璋,放過牛、入過伍還出家當過和尚。從小就看遍了人情冷暖的朱元璋,在成為皇帝后,格外體恤百姓的疾苦。而且,布衣出身的他對朝中的官員貴族們總是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最擔心的就是他們貪汙腐敗,禍害百姓

朱元璋經常對臣下說:"昔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間疾苦視之漠然,心實怒之。"也因此,在處理官員貪腐時,朱元璋是毫不留情。"空印案"便是他首次大規模整治官員貪腐的著名案件。

無人不知的"潛規則"

古時候,沒有火車,沒有飛機,人們出門全靠車馬極其不便利的交通,不僅影響人們的出行,也影響政務的處理。當時,政府規定,各地方官員每年都要向戶部呈交地方一年的財政收支和稅款的賬目。

那時候的稅款便是糧食。對於財政上的數字,分毫不差是基本的要求。然而,交通不便,使得糧食在運輸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誤差。而一旦出現了誤差,各地方官員必須重新填報數字,並重新蓋上地方的印章。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戶部位於都城,離都城近點的地方還好,一來一回車程不算太遠;離都城遠的地方就不太方便了,一來一回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不但耗時耗力,還影響政務的處理。

於是,久而久之,在各官員間便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各地方官員在進京彙報之前,都會隨身攜帶幾張蓋有地方官印的空白文書。這樣,一旦出錯,就能當場改正填好,省時又省力。

於公於私,這樣的做法都是極其便利的。因此,即便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條自元朝便存在的"潛規則"還是一直保留到了明朝,併成為了明朝各官員之間心照不宣的事情。

可是,這樣一條眾人皆知的規則,唯獨對於明太祖朱元璋來說,是陌生的。所以,當一張蓋有地方官印的空白文書被呈放到明太祖的案桌上時,天子盛怒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天子盛怒,後果極其嚴重。朱元璋在發現了官員之間這一"潛規則"後,認為這是各官員在貪汙舞弊,欺下罔上,盛怒之下,下令"主印官員處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軍"。於是,上至戶部大臣下至各地方官員234個州、1171個縣的大小官員全被處死問罪。這在當時,可謂驚天動地

處理完參與"空印"事件的官員後,同一年間,天空出現了"五星紊度,日月相刑"的場面。出現了異常的天象,作為皇帝的朱元璋下詔求言,但凡能切中當時時局利弊者,均加官進爵。有位名叫"鄭士利"的書生站了出來,為當時因"空印案"獲罪的官員進言。

不聽你解釋

用鄭士利本人的話來說便是:"上不知,以空印為大罪。誠得人言之,上聖明,寧有不悟?"也就是說,皇帝是因為不瞭解空印,所以才會怪罪這些官員,假如有人向皇帝解釋了其中緣由,皇帝一定會理解的

彼時,正逢鄭士利的兄長因為"空印案"被牽連入獄,而皇帝下詔"有假公言私者,罪"。所以,鄭士利等到他兄長被放出來後,才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呈交給皇上。在這封信中,鄭士利為天子詳細地解釋了空印的來龍去脈

其一,這些官員攜帶的空印文書是騎縫章,一張紙上只有半個章。而其他文書必須使用完整的印章,因此,皇帝所擔心的有心人利用這些文書危害百姓的事,根本不會發生。

其二,各地方距都城較遠,來回不便。如果出現差錯便回去修改,一來一回間耗時極長

其三,任何案件的審理都要依據法律,但是空印事件由來已久,並且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即便這些官員有瀆職之罪,也罪不至死

其四,國家培養一名官員並不容易,這些被處理的官員中,很多都是通情達理清廉明察的人才,一旦被處死,國家就會損失很多棟樑之才

鄭士利的這封書信可謂情真意切,不過,朱元璋可不買他的賬。看完書信後的明太祖,大怒,認為一定是有人背後指使鄭士利這樣做,不然一介書生,怎麼有膽寫出這樣的書信。

於是,朱元璋下令徹查此事。結果當然是沒有查出什麼。據《明史·鄭士利傳》記載:"士利笑曰;'顧吾書足用否耳。吾業為國家言事,自分必死,誰為我謀?'"

最終,不但因為空印案被抓的官員沒有被赦免,就連已經被放出來的鄭士利的兄長也再次被抓了起來。而鄭士利本人也被流放江浦

不過,鄭士利本就是抱著必死的心呈交的書信,他說:"然殺我,生數百人,我何所恨"。雖然最終落得流放的下場,但作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因為一封書信被載入史冊的老百姓,鄭士利也算是名垂青史了。

《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皇帝對任何不忠的表現都是極其敏感的"。因此,即便在各官員看來是公私兩便的措施,但是隻要是存在不忠的現象,在皇帝心中就是不能容忍的存在,更何況是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的明太祖

儘管明太祖朱元璋藉由"空印案"對官員們殺一儆百,但是明朝官員的貪汙腐敗並沒有因此絕跡。後來的郭桓案、藍玉案、胡惟庸案等便是最好的證明。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什麼古代妃子很少懷雙胞胎?是缺乏基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