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在明史中認為明亡於萬曆,萬曆在位四十多年國力衰退,萬曆死後二十四年明朝滅亡,從國本之爭說說為什麼說明亡於萬曆的問題。
首先要知道何為國本之爭
熟悉明史的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以防有人不知道所以還是要提一下,要不然有的人糊里糊塗不知道在說什麼。
其實國本之爭就是立誰為太子的問題,因為太子是下一任君主,君主若是昏庸國家肯定也是不好過,所以因為立誰為太子而產生的爭執就是國本之爭,只不過萬曆時期的國本之爭確實也是持續的時間有些久,萬曆想立福王但是大臣不同意,認為立嫡立長才符合祖制,所以因為這件事皇帝和大臣爭鬥了數十年,最後還是大臣贏了,立了長子朱常洛也就是後來的短命鬼光宗。
因為萬曆皇帝遲遲不立太子所以原先反對的人當中也有人覺得福王是很有可能繼位的,所以就倒向了福王一脈,妄圖獲得從龍之功,成為東宮舊臣一飛沖天,這就引起了爭鬥,不僅僅是皇帝和大臣之間的爭鬥了,還有大臣和大臣之間的爭鬥,又演變成東林黨和浙黨、楚黨等等之間的黨爭,無論說明亡於東林黨又或者明亡於萬曆都有這方面的原因,黨爭使得辦事效率低下,互相彈劾想要搬倒對方,即使是一個部門也有不同的派系有何談能夠齊心協力的辦事呢?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何國家的發展速度大大的減緩了,就是因為勁不能用到一起去,五根手指不能握成一個拳頭,這樣辦事效率自然就低了。
其實國本之爭也是萬曆不願意上朝的原因之一,萬曆認為自己貴為皇帝但是想立誰為太子都不能何自己心意所以也對朝政失去了興趣。萬曆何這些大臣的鬥爭還挺有意思的,其實立誰為太子最先倒也不是萬曆先提出來的,萬曆堅持想要立福王也許是有和大臣們較勁的意思,畢竟萬曆從來沒有親口說過要立福王為太子。最早只是來源於流言,說因為萬曆寵幸鄭貴妃所以要立鄭貴妃的兒子福王為太子,並且傳的有頭有臉的,說明神宗與鄭貴妃曾到大高玄殿禱神盟誓,相約立朱常洵為太子,並且將密誓御書封緘在玉匣內,由鄭貴妃保管。有人物有地點的,再加上萬歷確實喜歡鄭貴妃,而生下長子的王恭妃現在卻只是妃子,鄭貴妃的地位比王恭妃還要高一些,萬曆對於朱常洛也比較冷談,這不得不讓這些大臣浮想聯翩。
當鄭貴妃被冊封為貴妃的時候臣子就請立東宮,這讓萬曆十分的生氣說:“冊封貴妃,初非為東宮起見,科臣奈何訕朕!”其實我倒覺得這是真的,萬曆的性格倒也卻是如此,只是喜歡一個女人給她一個比較高的名分,不喜歡王恭妃所以冷落她,這倒是人之常情。比如張居正當政的時候她也是如此,李成樑建功朝廷請封伯,萬曆同意了不過也要給自己的老丈人封伯,經過一番鬥嘴張居正何萬曆各讓一步,給萬曆老丈人封伯但是不能世襲,所以萬曆是一個喜歡就是喜歡厭惡就是厭惡的人。
當然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就有點萬曆就是渣男形象了,用現在的故事情境來說就是霸道Quattroporte喝醉了酒把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孩搞懷孕了,然後給了一筆分手費養著再也不見她,而且是囚禁在自家的大院子裡還不讓出去,這樣一想王恭妃確實還挺可憐的。
因為這場爭鬥的持續時間久,所以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即使是對於後來的君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比如因為不喜歡朱常洛所以導致他的孫子朱由校也沒讀過書,幾乎是個半文盲,而崇禎也是沒有任何治國經驗,一般來說上任皇帝都會可以的鍛鍊下任皇帝,但是因為朱由校都是個半文盲而且也不管事,所以朱由檢的帝王之術並不怎麼樣,往往是要被矇蔽的,甚至做出一些讓群臣在私底下偷偷嘲笑的蠢事。如果下次有時間我們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