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讀《魏書》記 (49)

(屈孑,本名勃勃,太宗改其名曰屈孑,屈孑者,卑下也。)

南北朝時期,由於缺乏強大的國家統一政權,以致造成了地方割據,小國林立的現狀。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君王當中,有善有惡,有賢有愚,但總的來說,這是個暴君迭出的時代。

北魏太祖末年,屈孑僭稱皇帝於灞上,號年為昌武,定都統萬。屈孑性驕虐,視民如草芥。以土築牆,如用鐵錐刺入牆內一寸,即將築牆者殺掉,並築入牆內;所造兵器,如弓箭射進鎧甲,則殺掉造鎧甲者;如射不進鎧甲,則殺造弓者。群臣中如有"忤視"者,則挖眼睛;笑者,裂其嘴唇;敢諫言者,謂之誹謗,先割去其舌頭,然後殺掉。苻生稱帝於臨渭,號年壽光。他即位以後,耽於酒色,無復晝夜,動輒親手殺人,還經常剝去人的麵皮,然後令其歌舞;至於截脛剖腹,拉脅鋸頸,更是家常便飯;而且,還往往問左右大臣:"吾統天下以來,汝等何所聞乎?"如果為他歌功頌德,便說:"汝媚吾也。"引而斬之;如果說他半點不好,則說:"汝謗吾也。"亦殺之。屈孑和苻生,有一個最大的讓人無所適從的特點,就是你怎樣做都不行,說什麼也不好,,總歸一個結果那便是死。試想,有了這樣的領導,部下還有什麼活路?

在這裡,我無意過多地抨擊暴君的殘虐,而我想問的是,既然君王那麼殘無人道,荒謬絕倫,逼得大家都無生路,可人們為什麼不起來反抗,反而俯首稱臣,言聽計從?或者換句話說,究竟是誰給了暴君施暴的權利?

我以為,首先是儒家"君君臣臣"思想的影響。儒家學說,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流,特別是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的地位被抬到了嚇人的程度。它所倡導的"忠恕""仁義"思想,嚴重地影響著中國人的一言一行。"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論,像一副沉重的枷鎖,緊緊地鎖住了中國人的思維。這裡,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不講任何條件的。也就是說,只要皇上讓你死,你不得問任何理由,更不得提任何條件。要你的命,你還要叩頭謝恩,根本容不得你有半點怨言,更遑論反抗君命了。

其次,是對國家機器的盲目崇拜和對強者與暴力的心理恐懼。從本質上說,儒家文化是一種"滅人慾"的文化,強調的是群體意識和集體秩序,而個人意識被壓抑到了小而又小,幾致於無的地步。如果誰影響了這種集體秩序,便會被視為異類,是大逆不道,是要人人得而誅之的。要命的是,如果有誰出了軌,不但自己的性命不保,還要連累家人,甚至要誅滅九族的。在這種情況下,殺你一人,不及全家,已是聖主隆恩了,你還有什麼想不通的呢?

再次,是儒家文化提倡"獨善其身"。所謂獨善其身,就是要一日三省,注重自已心靈的完善。它所衍生的結果,就是"只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哪怕君主再殘無人道,別人的遭遇再慘不忍睹,只要牽涉不到自身的利益,便視若不見,哪裡還顧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呢?這種想法,破壞了民族的凝聚力,從而也助長了暴虐者的氣焰。

魯迅先生對中國人,國民性中所體現出來的這落後而醜陋的一面是深惡痛絕的。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把幾千年來的中國稱為"無聲的中國"。這種無聲,這種民族的集體失語,才是暴君得以施暴的主要原因之一。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洋務運動推動催生新的階層,除熟知的兩大階級外,還有買辦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