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乾清門聽政,是清代開創的一項朝會活動。清代的皇帝們遵循祖制,代代堅持這成為一種君王勤政的象徵。但是由於御門聽政中的主要程式,大臣呈遞題奏本章,並報全國公私事務。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地位,從原來的事無鉅細發展為毫無實質意義的例行公事。御門聽政針對國家政務的影響逐漸減弱,其次數也開始減少。在清朝初期皇帝風華正茂,躬親理政,御門聽政可以很好的運作,到了後期多以幼主繼位,這種制度就很難延續了。
乾清門最後的御門聽政翻開《清文宗實錄卷33》我們可以查閱到清代皇帝最後舉行御門聽政的時間。
咸豐九年,也就是公曆1860年12月13日,上御乾清宮聽政。
四個月後及咸豐十年3月13日搬往圓明園的咸豐帝御勤政殿聽政,這是實錄中記載的最後兩次御門聽政。五個月後,在英法聯軍炮聲的威逼之下,咸豐皇帝逃亡熱河。在那裡他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11個月,再也沒有舉行過御門聽政。
此後,同治皇帝登基,形成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輔政的新格局,皇帝理政以接見軍機處以及各衙門輪值奏事為主。這是圍繞奏摺處理,而進行的朝會活動。在新的制度下,議政王等擬定政務章程細節,規定暫緩舉行御門聽政活動。
同治12年即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在京王公大臣,軍機處,索擬約定回覆御門聽政,然而實際上還未等恢復御門聽政,同治皇帝就突然病故。之後幼年光緒皇帝繼續延行垂簾聽政。在京王公大臣與軍機處又擬章程規定,謁陵,御門聽政經研,請暫緩舉行。御門聽政被再次推延舉辦。
光緒15年,即公曆1889年,皇帝親政,軍機處擬定章程稱御門辦事教議,請由軍機大臣試習數月即可舉行,然而實際上卻並未恢復御門聽政。此時的光緒皇帝既不年幼也沒生病,為什麼不進行御門聽政呢?原來,這一時期的光緒皇帝每天凌晨就起床批閱奏摺,然後召見軍機處的大臣,商討政務,接見輪班值日部院的堂官,這樣行政的態度,使得朝廷中的官員無不為之動容。在這種形式下,朝中似乎並沒有人站出來主張恢復到此時,已中止20餘年,並且僅剩禮儀形式的御門聽政,僅以加重皇帝的負擔。
到了光緒24年,也就是1898年戊戌政變後,光緒帝實際處於被監視狀態,不久後清朝改題為奏,也就是將題本全部改為奏摺的形式。這樣一來以處理題本為主要內容的御門聽政,就完全失去了依託,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發現實際上在同治皇帝即位之後,御門聽政就一直停止,直至清亡再也沒能恢復。而咸豐十年三月,圓明園勤政殿的御門聽政,就成為這一制度最後的展現。
以小見大,清政府政務處理的演變縱觀乾清門聽政由盛轉衰的發展過程,我們能夠看出清代政務處理的演變軌跡,作為清代朝會之一的御門聽政,它的形式與內容都和當時重要的政務文書題本奏本的處理相關聯,御門聽政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一是官員們啟奏的題奏,本章。二是內閣上呈複雜的題奏本章折本,然後由皇帝指示辦理的。
首先,從客觀需要的角度上來說,自從康熙朝中後期開始,奏摺興起,機密的軍國事務都會直接送給皇帝。這一種形式深受君主專制制度下,清代皇帝的歡迎。奏摺制度的擴張與中央集權的加強互相關聯,交相作用。與此同時,題本奏本的報告淪為尋常事件,重要性銳減。題奏本章的處理方式,也有皇帝先閱,一變而為內閣先閱,因為重要性下降,所以題奏本章中帶留處理的折本也隨之減少。這就是的雍正朝之後御門聽政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其次,從實際操作的層面來說,雍正皇帝給京城那衙門的奏摺報告,定下了輪值奏事的制度。後來又形成了軍機處協助處理奏摺的慣例。如此一來,皇帝和官員們在時間上留給御門聽政的空隙也就小了。但是,從這個角度,我們也能夠得出一個結論御門聽政次數的減少並不代表清代皇帝勤政程度的降低。
到了乾隆嘉慶朝之後,由於題本的處理已完全變為:內閣先閱後票擬,皇帝批准六科發抄這一模式。御門聽政已失去處理題本的功能,變成一種勤政的象徵,這種只具有形式而沒有太多內容的早朝模式,在同治朝完全停止,一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再恢復。
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曾經為御史楊深秀起草過一份奏摺:建議光緒皇帝採先聖示眾之大法。復祖宗御門之故事,特御乾清門大召百僚,自朝官以上鹹於聽對,以此鹹守舊之位限,力圖維新。他希望透過御門聽政,公開議政的方式推動變法。然而,自從奏摺興起之後,御門聽證已淪為較為禮儀性的活動,他的公開進行,主要是為了保持皇帝勤政形象,與院部輪值軍機起降的早朝制度相比,御門聽政對於政務的處理並無太大的優勢,反而可能出現因其參與人數眾多,進而導致軍機外洩。這與君主並不樂見的後果,因此,康有為等人要求恢復御門聽政的規矩,實際上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最後這個建議也沒能夠被採納。總而言之,大眾化的御門聽政制度的衰微和小眾化的皇帝接見軍機處大臣以及部院輪班奏事制度的持續,反映了清代政治的日益注重實際效用,君主權力不斷收緊的大趨勢。
就這樣,隨著御門聽政的消失,一個時代結束了,讓我們把凝視著乾清門的目光收回轉身望向乾清門前寬闊的廣場作為前朝和內廷的連線,他在明清皇宮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呢?敬請關注內廷門戶:乾清門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