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中華民族是有宿命的,這個宿命就是統一。這是秦始皇布的局,這是漢武帝注入國人血脈的符語!
歷史有時候彷彿存在宿命,彷彿冥冥之中有些難以克服的定律,誰也逃脫不了。從公元前475年,韓趙魏三家子爵,合力消滅了智氏,並不斷攻伐顯示武力,周天子迫於無奈封三國為候,禮樂徹底崩壞,七個強國崛起,並在百十年內先後稱王,與周天子並稱為王,最終消滅了周天子,從形式到內容分裂為七個國家。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形式上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建立了千古一帝的功業,以超越歷史的眼光,廢分封,設郡縣,為中華民族大一統帝國指明瞭方向。漢高祖建立四百年大漢,立下“白馬之盟”用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舉,讓劉氏宗族王國和勳貴集團官僚體系互相制衡,維持了西漢初期的政治格局。漢文帝、漢景帝休養生息,積蓄國力,延續高祖的勢力均衡政策。
漢武帝帝王魅力超群,眼光獨到,由道家而儒家,獨尊儒術,統一全國思想,推恩令將分封諸侯的逐步趕出漢代歷史的舞臺,強化了中央集權。但是,為了均衡勳貴士族集團對皇權的挑戰,開始扶持衛霍外戚集團掌握軍權,形成均衡。漢武帝之所以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帝王,就是打敗了縱橫歐亞大陸的遊牧軍事集團匈奴帝國,並在對抗殘暴敵人的過程中,將各國人的血脈靈魂融合到了一起,成為了大漢的子民,成為了一家人,造就了血脈相連傳承千年的儒家為表,中央集權的漢文化。
漢武帝之後,也一直延續著對抗匈奴的政策,也一直延續著外戚和士族的均衡政策,但是,外戚勢力並不是世襲的,而是隨著新任皇帝的出現而隨機改變的。這樣對於外戚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甘於放棄權力的外戚就和新任皇帝形成了矛盾,外戚就不斷的廢立小皇帝來保持自己的權力。王莽同學就這樣毒死了十幾歲的漢平帝,自己上演了可歌可泣的懷抱兩歲孺子嬰工作的感人大戲,並異想天開連士族集團也解決,徹底扭轉大漢因為土地兼併導致的深重的社會矛盾。但是,站在新舊世紀交點上,建立了新朝的王莽迅速的覆滅,並沒有解決當時土地兼併問題,士族集團在自保的同時,因為沒有了利益,也放棄了對基層穩定的責任。
是的,戰爭和死亡才是解決古代生產力地下,土地兼併,導致流民四起,社會不穩定局面最好的手段。人有時候很難跨越階層,只能在階層內慢慢的沉淪和熬磨。但是,士族集團透過自己積攢的財富,建立了保衛自己的武裝力量。
綠林軍、赤眉軍等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死傷百萬,大量的死亡迅速化解了矛盾,天選之子劉秀幾年之內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東漢。由於戰爭化解了社會矛盾,漢光武帝繼續延續了西漢的政策,籠絡士族力量,內部延續外戚勢力。但是,為了防止外戚勢力,開始扶持宦官勢力,宦官勢力開始在東漢崛起,成為皇權的盟友,對抗外戚和士族。
在東漢末年,大漢氣數已盡。士族進一步膨脹,並壟斷了國家的各級政權,中央進入財政枯竭狀態。同時,氣候也進入了又一個小冰河歷史時期,連續二十年天災頻發,地震、水災、乾旱、饑荒等持續不斷的發生,連流星也來湊熱鬧,信奉封建迷信的古代人,思想進一步混亂。更嚴重的是死神的到來,瘟疫籠罩了中華大地,成千上萬的人死去,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成為了中華大地的常景。東漢末年整個鄉鎮,整個城市的人口死去,只剩下了透過免疫力活下來的人了。瘟疫持續了三四十年,上帝進行了殘酷的進化抉擇。
活下來的人,只能透過戰爭來奪取剩餘的生活物資了。一邊是瘟疫,一邊是殘酷的戰爭。
這樣大規模人口死亡再次緩解了社會矛盾,國家再次走向一統一的機會到來了。
但是很可惜,曹操、劉備、孫權誰都沒有能力。曹操可能地位不夠高,能力不足,在士族中沒有崇高的地位,內部多次爆發內亂,外部南方計程車族並不買賬;而劉備劉皇叔雖然威望很高,但是能力卻只有一個將軍的能力;東吳方面,一代英傑周瑜過早去世,統一天下的機會隨之失去。三個國家各有優勢,諸葛亮說:曹魏佔據天時,東吳佔據地利,蜀漢佔據人和。
這樣三國鼎立開始出現,中華大地出現了三個皇帝。這肯定是不能持久的,秦始皇、漢武帝刻入漢人血脈的統一意識,給中華民族下的統一的符命,是不會消失的。
千古賢相諸葛亮沒有跨越綿延的秦嶺;東吳孫權跨越了江河,甚至馳騁於大海波濤之間,但是,沒有與北方騎兵爭鋒的能力;北方曹魏由於得國不正,不敢向宗族授權,竟然進一步拉攏士族豪門,九品中正制,直接將國家掄才大典授予士族。這樣僅僅五十年,曹魏政權僅僅延續三代帝王,就被以司馬懿為首計程車族奪取了政權,失去了權柄。
這時失去了諸葛亮的蜀漢、失去了孫權的東吳,都知道自己的皇帝是長久不了的,內部政治混亂,都進入了混吃等死的地步。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這是漢族的血脈和宿命。司馬氏兩代之內就統一內部政治混亂,混吃等死的蜀漢和東吳,三家歸晉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統一。
從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晉,到公元280年,三家歸晉。中華民族從分裂走向了統一,從統一走向分裂,從分裂又走向了統一。這裡印證了中華民族的統一的宿命啊!#文史知識局##歷史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