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興起這樣一個說法,三國時期的蜀漢亡於缺糧

初聽此,心中頗感懷疑,但因學業繁忙,也未去深究。

隨著網路的發達,自媒體的普及,此類訊息甚囂塵上。

所謂三人成虎,一人言,不可信,多人言,實可謂。

蜀漢缺糧這一說法,似乎已成共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孔明被譽為臥龍又如何?龍不吃東西,也是要餓死的。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蜀漢缺糧這一說法從何而來?

要說三國的歷史,總是繞不開一部文學鉅著。

沒錯,就是《三國演義》。

關於三國的大部分的謠言,都是從這部文學作品中傳出來的。

什麼周瑜氣量小,是被活活氣死的。什麼劉備摔阿斗,為了籠絡人心。

實際上,歷史記載周公瑾氣量寬宏,只和程普有些合不來。劉備也從未摔過阿斗,就這一個親生兒子,當作寶貝還來不及呢,怎麼捨得摔?

這些流傳甚廣的謠言,已深深烙印進我們的腦海中,令我們無法分辨。

缺糧這一說法,也是源於此嗎?

我不敢說全部,但是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小說和電視劇。

很多人腦海中都根深蒂固這樣一個觀念:六出祁山之所以會失敗,都怪沒糧。

就跟皇馬會輸球,都怪本澤馬一樣。

這世上沒有常勝將軍,即便強大如皇馬,也總是有輸的時候。

而c羅在球隊是絕對的天之驕子,個人能力無與倫比,人氣爆棚。

球隊輸了,他的球迷不管怎麼樣,都認為與c羅無關。

一旦沒贏,球迷就會把所有問題都怪在他的搭檔本澤馬身上。沒傳好球,沒策應好,沒拉開空間,給c羅造出機會。

後來越傳越玄乎,彷彿這世間一切的不對,都是本澤馬的罪。

諸葛亮和c羅有些相似。

尤其在文學作品的渲染之下,諸葛亮已成為眾人心目中無所不能的神。故魯迅先生有言: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但歷史就是歷史,不容篡改。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未能光復漢室。

c羅輸了球,還有本澤馬來背鍋。

那諸葛亮身邊呢?

都是缺糧惹的禍?

答案是沒有。

諸葛亮當時是大權獨攬,就算是後主劉禪也僅僅是名義上的皇帝,後人稱之為虛君實相。

而李嚴、馬謖之流,根本無資格當諸葛亮的背鍋俠。

不是一個級別的,這相當於你讓周琦和姚明相比較,這有什麼可比性嗎?

而且在正史上,很多史學家都認為諸葛亮的執政還是有不妥之處,這也最終導致了蜀漢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政權。

但在民間傳說中不同,諸葛亮可是智慧的化身,前算五百年,後算五百年。

《三國演義》中倒是沒有把失敗的原因直接歸結於缺糧,而認為是天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這個說法,太籠統了,難以服眾。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都是非常務實的,非得找一個具體的原因,方能信服。

而缺糧在小說中的六出祁山章節裡,屢屢提及,諸葛亮的粉絲像在水中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們是這樣認為的:

取得勝利,本來諸葛亮可以揮軍北伐乘勝追擊的,因為沒糧食,只能班師回朝。

僵持不下,本來諸葛亮可以突破僵局,因為沒糧食,只能退避三舍。

打了敗仗,本來諸葛亮有奇謀可以反敗為勝的,但也因為沒糧食,只能鎩羽而歸。

那麼,蜀國是真的缺糧嗎?這一說法到底有何依據?

撥開歷史迷霧

可以肯定的一點,蜀漢是不缺糧的。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時就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都江堰的修建,使得天府之國的稱號從最早的漢中平原變成了成都平原。

而諸葛亮在任期間,也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史稱“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

即使到諸葛亮死後,蜀漢後期,仍是“男女布野,農谷棲畝”。戰亂可能有影響,但未涉及根本。

除非史書上說的都是反話,那蜀漢才叫缺糧。

但這一說法,也並非空穴來風。

蜀漢雖不缺糧,但運糧難。

蜀道難

蜀漢的地形,易守難攻。

對於防守,這是最大的優勢,但對於進攻,這是最大的劣勢。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最關鍵的是什麼?是後勤補給。

地形崎嶇,對運糧的要求非常高,路途的損耗,人力的消耗,都是大問題。

所以諸葛亮嚴懲李嚴,以儆效尤。還發明瞭木牛流馬,用於運糧。

但這些都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只要發生曠日持久的戰爭,前線糧草還是短缺。

所以這給人們造成蜀漢缺糧的印象,但這不能表明,蜀漢整個政權都缺糧。而且,諸葛亮未能北伐成功,也不能完全怪罪於沒糧。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國首霸魏文侯:是如何使小小的魏國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