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提名一個人物——西晉將領李矩
他默默無名,很少有人知道他,但論才能他堪稱西晉第一將,他是西晉末年的民族英雄,且他的結局更是充滿悲情。
一,嶄露頭角
李矩,字世回。在小的時候,他就是孩童們的首領,指揮他們辦事就像大人一樣。在李矩長大後,得到梁王司馬肜的賞識,被任命為牙門將。
後來氐人齊萬年在涼州發動叛亂,規模盛大,西晉朝廷派孟觀統領精銳前去討伐,在討伐齊萬年的戰鬥中,李矩展露出他的軍事才能,立下了特殊的功勳。
此戰之後,李矩從長安回到他的故鄉——平陽郡。因功,李矩被封為平陽督護。
此時的李矩雖然官位不高,但也可以說是衣錦還鄉。然而好景不長,平陽太守宋胄想讓自己的親戚吳畿當平陽督護。
西晉末年吏治腐敗,官大一級壓死人,再加上李矩出身低微,背後也沒有顯赫的家世作為支撐,無奈之下李矩只能脫口有病離任,以此來滿足宋胄。然而誰知地位不正的吳畿怕李矩再回來,竟然派刺客去刺殺李矩!好在李矩素來得人心,關鍵時刻被人救助,逃過一劫。
之後李矩丟了官位,成了平民百姓。
如果事情就這麼發展下去,可能李矩就這麼在故鄉度過自己的一生了,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國有凶兆之危,李矩也將迎來自己的命運轉折點。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帥軍進攻平陽,平陽百姓四散奔逃,而在逃難的人群中因為李矩素來受到家鄉父老的愛戴,於是被擁戴為領袖,李矩於是就帶領鄉親們組建起自己的武裝力量,南下滎陽,後移到新鄭。
或許在離開平陽的那一刻,李矩久久回望不捨……
怎奈家園落寇手,何時方可復鄉土……
二,永嘉之難
永嘉,這個年號在歷史上永遠被銘刻,因為在永嘉五年——西晉的首都洛陽被漢趙帝國攻克,這個經歷了漢朝輝煌的古城,第一次淪陷於外族之手。
而李矩,在此之前他被西晉權臣司馬越任命汝陰太守率領部眾去洛陽附近修繕水利。而就在李矩在搞基建時,西晉朝廷乃至天下局勢發生鉅變。權臣司馬越和皇帝司馬熾矛盾愈演愈烈,而匈奴劉淵和羯族石勒則趁著西晉內訌之時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後來司馬越因為懼外族兵鋒,居然帶著西晉的主力軍四萬甲士逃跑了,而洛陽地區的官員和百姓也感到馬上就要大禍降臨,於是都跟著司馬越出逃,乃至於司馬越出逃隊伍高達數十萬眾。而留給西晉皇帝司馬熾,是一個混亂空曠的死城。
此時劉淵已死,其子劉聰繼位,在得知此事後,劉聰派劉曜,王彌(反晉流民軍領袖),石勒率領大軍進攻洛陽。
而此時此刻,與慌忙跟著司馬越逃走的數以萬計的吏民相反,李矩卻帥部固守在和洛陽近在咫尺的滎陽!(原滎陽太守裴純已經倉皇逃到建鄴去了。)
看著奔逃的人群,李矩內心卻更加堅定——雖千萬人我往矣!
圖為李矩駐守的地方。
或許是歷史喜歡跟凡人開玩笑,最先死的並非是寸步不移的李矩所部,而是倉惶出逃的司馬越所部!
說來可能算是司馬越的幸運,他在出逃不久後就憂懼而死,司馬越一死,這支大部隊頓時群龍無首,於是司馬越的舊將挾持名士王衍作為名義上領袖,繼而這支大部分往東海國而去。(司馬越是東海王,東海國是其封地)
但這支移動緩慢的大部隊,孰不知他們已經被獵人盯上了!
話說羯族首領石勒,原本是奴隸,後來逐漸成為一個大盜,在西晉末年也趁亂起兵。一開始石勒屢戰屢敗,但石勒在投奔劉淵後,如龍入海(石勒字世龍,劉淵字元海),勢力迅速發展壯大,侵擾河北,縱橫江漢,兵眾更是達到十餘萬眾。
就在這時石勒發現了這隻緩慢東逃的“肥肉”。於是立刻帥軍進攻這支隊伍,最終石勒在寧平追上並擊敗了這支晉軍,並把數十萬人團團包圍起來,像射殺獵物一樣,把十餘萬士民全部屠殺,沒被射殺的百姓則被王彌之弟王璋做成了“烤肉”吃掉。
不久之後,幾乎沒有防備的洛陽也被漢趙帝國輕鬆攻破,西晉首都自此淪陷。
於此同時也有人出逃沒和司馬越一起跑,比如司空荀藩逃奔陽城,衛將軍華薈逃奔成皋。正所謂戰亂往往會引發饑荒,當時爆發了饑荒,以至於人相食,荀藩和華薈的部眾常常被叛軍將領侯都襲擊,侯都是個食人魔,把荀華的部眾逐漸抓走吃掉,荀藩和華薈也沒有辦法。就在荀藩陷入困境時,李矩帥部前來並討滅侯都,並救出荀藩等人,還給他們興建房屋,供給糧食。
之後荀藩組建臨時政府,讓河南伊同時也是塢堡主的魏浚和李矩共同商議軍務,並催促李矩連夜趕來。然而李矩的部下擔心李矩安危勸說道:“魏浚不可相信,將軍不可夜裡前往。”,但李矩卻大義凜然地說到:“忠臣的心思都是一樣的,有什麼好懷疑的!”(魏浚在司馬熾困頓時送糧食給皇帝,所以李矩說他是忠臣。)
於是三人相談甚歡,之後李矩招撫逃難的百姓,遠近的人都來投奔李矩。
就在四方百姓投奔李矩時,同時也引來虎狼的窺探。
石勒見荀藩李矩等人在中原腹地建立臨時西晉政府,李矩又深得人心,便決定大舉來襲,繼而剷除這個眼中釘!
面對剛剛殲滅西晉主力,血洗寧平,威震天下的石勒,僅僅是流民帥的李矩顯得過於渺小。
可李矩面對石勒的大軍沒有絲毫退縮之意,介於敵眾我寡,李矩決定以計取勝。李矩先讓老弱百姓躲入山中,防止他們被牽連,繼而讓所有的牛馬都散開。石勒軍見到牛馬遍佈,匪性難改,立刻開始爭相恐後搶奪牛羊,一時間隊伍大亂,就在此時李矩讓伏兵齊出,吶喊之聲震懾山谷,殺傷很多石勒士兵,以至石勒軍大敗。
此戰不僅能看出李矩的智勇,同時更能體現李矩的練兵水平。
要知道石勒身經百戰,麾下軍隊戰鬥力很強且人數眾多,雖然中了埋伏,但如果李矩軍戰鬥力不強,也無法將其擊敗。
而且我根據當時李矩郭默軍有“三丈矛”這點,推測李矩練兵,已經可以練出基礎的步克騎陣型了。(三丈矛,也就是7米的加長版長矛,這種東西在戰爭唯一用途就是佈陣用,讓數人持此矛,前面站立,後邊半蹲,起到阻擋胡騎衝擊的目的。)
在308年到311年間,李矩利用了近三年時間把一群流民訓練成一支強軍。同時可想而知在故鄉淪陷後的時日,李矩未嘗忘征戰之事。
雖然擊敗了石勒,但和石勒同樣恐怖的敵人還沒解決,那就是——饑荒和瘟疫。
當時因為天災人禍,白骨遍野,積屍塞川,中原大地可謂人間地獄。但地獄之中,已不失光芒,李矩盡心竭力為百姓排憂解難,百姓都依賴李矩得以存活。
這期間長安群盜從長安東下,沿路殺燒搶掠,李矩帥軍將其剿滅,並獲得了被強盜掠來的一千多名婦女。這些婦女不是李矩轄區的人,所以李矩的部屬建議將她們都留下來,言下之意就是就地分配了。但李矩卻說:“她們都是國家的子女,怎麼能分彼此呢?”於是將她們都送回了故鄉。
在封建時代女性地位相對男性來說要低,而若是戰亂之時,那婦女往往就變成了戰利品一樣的“東西”,但李矩卻沒有將她們佔為己有,而是選擇送她們回去,我想是李矩對背井離鄉有著切膚之痛,所以當李矩看到有著同樣經歷的她們時,不免內心深受觸動,於是才做出了這樣的決斷。
三,屈死漢主
公元314年,著名的劉琨所任命的流民帥郭默遭到漢趙大將劉曜的進攻,郭默表示願意歸順李矩,並請求救援。
劉曜此人能征善戰,也就是他後來帥軍攻破長安滅亡西晉。他在進攻郭默之前,就已經剿滅了魏浚,劉曜本打算先討滅李矩,但李矩在魏浚族子魏該的援助下擊破了劉曜。劉曜見李矩是個硬骨頭不好對付,於是轉頭圍攻郭默。
而郭默此人是一個江洋大盜,勇猛善戰,且十分狡詐。因此無論是漢趙方的石勒、劉曜,還是晉朝方的劉琨都對他不信任。
但是李矩卻不以為然,隨而聽從了外甥郭誦的建議,派他去救援郭默。然而匈奴勢大,一時間郭誦也無法救出郭默。正好此時劉琨的參軍張肇率領鮮卑人範勝等五百鮮卑騎兵前往長安,但因郭默遭到劉曜圍困,道路不通,準備回去投奔邵續。在他們路過李矩軍營時,李矩心生一計,李矩接見張肇並向他訴說了郭默被圍一事,繼而李矩說到:“郭默是劉公委任的,這都是國家之事,既然知道了就沒有不做的道理。”然後李矩又表示匈奴人素來害怕鮮卑人,希望張肇率領鮮卑兵馬作為聲援。於是張肇表示願意配合李矩,接著果然不出李矩所料,對岸的匈奴人見到鮮卑人,不戰而走。而對岸漢趙軍的守備一鬆動,郭誦馬上抓住戰機,用輕舟夜渡黃河,接著帥勇士夜襲懷城,大破漢趙軍隊,同時郭默也順利潰圍並投奔李矩。而戰敗的劉曜恰好得到皇帝劉聰的指示,讓劉曜轉軍去討伐劉琨,並帶走了郭默遺留下的糧食。
不過劉曜回去後也沒去打劉琨,而是直接回朝了,所以這可能是劉聰給劉曜撤軍找個臺階下。後來劉曜又帥大軍在成皋殲滅了李矩的部將李平。
之後劉聰載記記載:“矩恐,送質請降。”但是這個記載明顯有奇怪之處,其一如果李矩真投降了,那之後為何劉聰還要派大軍攻打他呢?其二劉聰載記記載很簡單,但按理來說李矩若真的歸降了也是個大事,可具體情況和後續情況都沒記載,甚至連劉曜啥迴應都沒有記載。
而我們如果結合之後的李矩的表現來看,可以推斷出李矩向劉曜請降,很可能是李矩的計策。而劉曜對李矩心存忌憚並沒有接受李矩的“請降”,所以這事就沒下文了。而劉聰載記以傳主的角度記敘了此事。
在公元317年漢趙皇帝劉聰滅亡西晉,志得意滿,而身在中原腹地的李矩也成為了劉聰的下一個目標。
於是劉聰讓堂弟劉暢率領步騎兵三萬突襲李矩,李矩當時駐紮在韓王故壘,雙方相距僅僅七里!(一里,四百米)劉暢派使者勸降李矩,而李矩因為漢趙軍來的倉促,來不及佈防,於是又心生一計。李矩見到劉暢的使者後,獻上酒肉,好生款待,並表示願意投降。同時李矩將自己的精銳兵馬都藏了起來,營內都是些老弱殘兵,繼而李矩又帶著使者遊覽營寨。劉暢的使者回去後向劉暢報告了李矩願降以及他所看到的一切,劉暢見狀便以為李矩軍若是真心歸降,繼而不再防備,大擺宴席犒勞將士,一時間漢趙將士紛紛喝的不省人事。
當晚李矩打算帥軍突襲漢趙大營,但是敵眾我寡,士兵有所畏懼,為了激勵士兵,李矩派郭誦到鄭子產祠堂祭祀道:“君昔相鄭,惡鳥不鳴。兇胡臭羯,何得過庭!”之後李矩忽悠士兵們說:“神靈已經告知,到時會有神兵相助!”士兵聞言皆群情激憤,都願奮勇殺敵,於是李矩派郭誦率領一千勇士夜襲漢趙大營,大敗漢趙軍,繳獲不少身披戰甲的戰馬,斬獲數千首級,劉暢倉皇出逃。
與此同時郭默也派弟弟郭芝帥軍救援李矩,郭芝還沒參戰,李矩已經打敗劉暢,郭芝照常來見李矩,李矩就分給郭芝五百匹戰馬,分兵三路追殺漢趙軍隊,最終漢趙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劉暢隻身逃走。
而李矩大敗劉暢,還有了意外之喜。原來在劉暢出征前,劉聰給他下達密令,叫他剿滅李矩後,再順便除掉鎮守洛陽的趙固。趙固是劉聰的部將,長史周振與趙固不和,周振私下在劉聰面前詆譭趙固。於是劉聰便打算把趙固殺掉,讓周振取而代之。誰料這封密令落到了李矩手裡,李矩頓時想出一個反間計,他將此信送給趙固看,趙固隨即斬殺周振父子,率領一千多名騎兵投降李矩,李矩仍然命令趙固鎮守洛陽。
洛陽,這座古城,同時也是魏晉的首都,就這樣被李矩兵不血刃地收復了。
但李矩的志向不僅僅是收復故都,更是要直搗黃龍!昔日的故鄉平陽,如今卻成為了漢趙帝國的首都,因此為了國家,為了家園,李矩一直在等待時機的到來。
就在趙固投降不久後,北方抗胡英雄劉琨聯合鮮卑首領段匹磾釋出檄文,號召天下討伐漢趙!
李矩看到檄文,立即響應了劉琨的號召,開始策劃一場突襲作戰。
趙固是漢趙降將,對漢趙帝國內部情況很熟悉,而幷州是李矩故鄉所在,地理問題也不在話下。
於是李矩派趙固和郭默率領精銳如尖刀利刃向漢趙的心臟平陽刺去!趙固郭默的軍馬一直打到絳縣,平陽已經近在咫尺!於此同時深受匈奴壓迫的百姓也紛紛響應,光投奔晉軍的就有三萬多人!
眼看故鄉收復在即,敵都敗亡在目,誰料原本發出檄文的劉琨那邊,卻因為鮮卑內訌導致並沒有和李矩夾擊漢趙!
沒有劉琨的援軍,趙固和郭默孤木難支,只能帶著百姓撤退,期間又被漢趙軍追殺,百姓死亡一萬餘人,不過好在趙固將追軍擊敗,才順利撤回。
謀事在人,而成事卻在天,不難想象李矩在得知功虧一簣是何等的痛惜,同時在得知父老鄉親被匈奴屠戮時是何等的悲痛!
李矩也深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慷慨憤嘆自己兵少不足為用。(個人推測李矩軍常年兵不過萬)
在突襲平陽後,劉聰深刻認識到李矩的威脅,於是劉聰決定派自己的太子劉粲為先遣,自己為後續,率領共計十萬大軍進攻李矩!誓要將其挫骨揚灰!
漢趙大軍先進攻趙固,趙固不敵丟失洛陽,隨之趙固急忙向李矩求援,李矩帶著郭誦郭默來到洛口救援趙固,兩軍隔著黃河在兩岸布營。李矩的外甥郭誦膽識過人,於是李矩就派他當晚和其部將張皮、耿稚帶領一千勇士夜渡黃河,漢趙的斥候發現了他們並向劉粲彙報,然而劉粲直持兵力強大,毫不在意,反而說到:“李矩聽聞趙固戰敗,自保尚且不暇,豈敢來這裡送死!不必驚擾將士。”
繼而郭誦率領一千勇士分為十道,夜襲漢趙數萬軍馬的大營!一時間劉粲部隊大亂,部隊崩潰,劉粲所部死傷大半,連大營都被晉軍奪下,繳獲的物資裝備不可勝數。
但漢趙畢竟軍勢強大,敗逃的劉粲收集餘眾,又得到後續部隊的支援,繼而在天明後發現晉軍兵少,於是大舉進攻晉軍奪取的營壘。
面對漢趙數萬大軍的全力猛攻,人數只有僅僅一千的晉軍無不以一當十,奮勇抗擊!劉粲猛攻二十餘日,竟不能克!
由此也可看出李矩麾下的軍隊人數雖少,但戰鬥十分強悍。
同時在南岸的李矩也在想方設法救援郭誦,於是李矩派三千壯士乘船渡河,但漢趙軍早有防備,在對岸嚴陣以待,並作長鉤用來鉤船,李矩帥軍連戰數日,依然無法渡河。見到主力部隊無法過河,李矩就派部將格增率領數百人的小部隊(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格增帶了多少人,但從突襲時晉軍一千人,突圍時卻有一千多人,不減反增,由此推論格增是帶了數百人的)夜裡偷偷渡河,以便於和北岸晉軍互通訊息。可能是因為對岸漢趙軍都被李矩帶領的主力部隊吸引了注意力,因而格增這股小部隊順利渡河。
格增將李矩的指示帶給郭誦等人後,北岸晉軍諸將帶著一千多名精銳騎兵,並焚燒了之前繳獲的物資,連夜突圍而出,向虎牢而去。漢趙皇帝劉聰派兵追擊,卻戰果寥寥,繼而劉聰又急又氣,竟然就這麼被氣死了!
注:劉聰載記和李矩傳記載大相徑庭,不過按劉聰載記對劉聰多有溢美之詞,而且以日後的局勢發展來看(劉聰敗壞),如果劉聰真的殲滅李矩軍近五千人,那本就兵少的李矩理應受到重創,劉聰沒有撤退的道理, 反而應當趁勢消滅李矩才對。
再加上劉聰在修國史時,有誅殺史官,干預修史的破事。
故而我以為耿稚被漢趙軍追破,當有此事,不過損失當在四、五百人。而劉聰載記為了美化劉聰,故而誇大了戰果。
劉聰載記內容:【聰聞粲敗,使太尉範隆率騎赴之,稚等懼,率眾五千,突圍趨北山而南。劉勳追之,戰於河陽,稚師大敗,死者三千五百人,投河死者千餘人。】
而後世的司馬光在編寫鉅著《資治通鑑》時,也是選取了《李矩傳》的記載,而沒有采取《劉聰載記》的內容。
可以說李矩軍以少抗眾,卻能力挫三帝(漢趙皇帝劉聰,後來的後趙皇帝石勒和前趙皇帝劉曜),已經算是奇蹟了。
四,聯祖抗胡
就在李矩卻敗劉聰時,著名將領祖逖率領自己一手拉起來的北伐軍經過多年征戰,終於打入中原腹地,並在譙城駐守。
祖逖善於團結各方,在祖逖號召上中原各地的流明帥聯合在一起,其中李矩和祖逖也結為同盟。同時李矩也和祖逖一樣在抵禦胡虜時,注重農業,勸課農桑。
與此同時隨著劉聰去世,漢趙帝國發生內亂,漢趙權臣靳準率眾殺死劉粲,並滅其宗族,同時派遣使者去告知李矩,自己願意歸順朝廷,並把二聖的靈柩(司馬熾和司馬鄴的)送回朝廷。李矩得知此事趕緊向東晉朝廷稟報(這時西晉政府已經滅亡,司馬睿在江東建立東晉政府,東晉政府因為忙於爭奪荊州,所以沒有為李矩和祖逖提供多少實質性的幫助),然而靳準還沒等到東晉朝廷的人來,就在石勒劉曜夾擊下迅速敗亡了。
就在祖逖對付石虎和桃豹時,李矩也在和石勒劉曜於洛陽周旋,當初洛水之戰,因為趙固的緣故,洛陽得而復失,如今漢趙帝國分崩瓦解(劉曜和石勒各自獨立),洛陽這座古城成為三方爭奪的焦點。
石勒派從子石生擔任司州刺史,並帥軍五千其目標直指洛陽。而劉曜也不甘寂寞派出宋始等四將在洛陽附近地區駐守。
然而因為漢趙帝國剛剛分裂,劉曜的四將互相猜忌,一開始他們打算投降石趙,但後來反悔,轉而向李矩請降。於是洛陽再度被李矩兵不血刃收復了,石生見狀知道自己再留在這裡會大禍臨頭,於是挾持著宋始一部(其他三部歸降李矩)逃奔黃河以北。以此之後黃河以南的百姓都紛紛歸附滎陽的李矩,而洛陽則變成了一座空城。之後石生也曾興兵犯境,但被郭誦擊敗。
從前趙將領歸降和百姓歸附,足可見李矩的魅力之高。
可以說祖逖傳裡面記載的“石勒不敢窺兵河南”,除了祖逖起主導作用外,李矩的存在也是石勒忌憚的原因之一。
然而好景不長,東晉政府陷入司馬睿和二王政治鬥爭中,祖逖又憤恨離世,而青州曹嶷也被石趙剿滅,局勢愈發惡化………
五,身陷絕境
在祖逖死後,其弟祖約繼承了他的部曲,然而祖約自視甚高,不恤下情,乃至人心大失。
郭默在投奔李矩後依然有一定的獨立指揮權,見到祖約這樣,郭默就想去攻打祖約,李矩以大局為重禁止此事,然而郭默不從,還是去襲擊祖約,結果反被祖約所破。
就在此時東晉權臣王敦起兵叛亂,兵鋒直向京師建康。司馬睿急忙召北方的流民帥南下作為援軍。而祖約也抵擋不住石趙的進攻,於是藉著這個機會帥軍南撤,於是導致中原大片土地落入石趙之手。在這樣的局勢下,就連郭默都動搖了,郭默雖然勇猛但是怕死,於是想向關中劉曜投降,卻被李矩斷然決絕。
而李矩就像當年遙望奔逃的數十萬洛陽吏民時一樣,他沒有像祖約、郗鑑、蘇峻、劉遐般帥部南撤,而是做出了一樣的選擇——堅守!
但禍不單行,就在這時鎮守許昌的魯潛投降了石趙!許昌位於李矩軍後方,是連線李矩軍和南邊東晉朝廷的樞紐,許昌投降也就意味著李矩猶如汪洋中的孤島一樣,完全陷入石趙的包圍之中!
另一方面此時的石勒已經奪取河北以及中原大部分地區,然而即使握有絕對優勢,老謀深算的石勒也不打算和李矩正面對決,而是派石生,石聰,石良分別統軍時不時襲擾李矩軍,破壞李矩軍的農業生產。
按照唯物主義歷史觀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事物發展,石勒這招釜底抽薪,讓縱使智勇兼備的李矩也陷入困頓之中。李矩軍的糧食越來越少,士氣也逐漸低下,李矩軍和從各方來襲的後趙軍連續作戰,多次戰敗。而在作戰中郭誦的弟弟郭元也被石趙俘虜,石趙部將石良就派郭元寫信勸降李矩道:“如今青州曹嶷和北方的拓跋鮮卑都被石勒剿滅,當初你們像牛角一樣相互呼應,如今他們已經覆敗,你為何不歸順呢?”李矩不為所動,並把這封書信給郭誦看,郭誦大義凜然地說到:“過去王陵的母親被敵人扣押,王陵尚且不以為然,何況現在我只是一個兄弟陷於敵手呢!”石勒又派人向郭誦贈送塵尾馬鞭,以示殷勤,但郭誦毫不理睬。
這時郭默舊話重提想投降劉曜,藉助他們的力量對抗石趙,李矩雖然心有不甘,但為了打破困境,聽從了郭默的建議,便開始實行二虎競食之計。也就是透過自己向劉曜假意請降,讓劉曜派軍和石趙死磕,自己再見機行事。
這一次劉曜接受了李矩的“請降”,從劉曜的角度來看,此時李矩是不是真心投降並不重要,因為在漢趙帝國分裂後劉曜和石勒勢同水火。而在劉曜看來石勒的威脅要大於李矩,並且自己和石勒必定會有一場決戰,如今劉曜也正好可以利用李矩來打擊石勒。
因而一開始李矩的計策進行得很順利,劉曜得知此事後立刻派大將劉嶽帥軍和李矩匯合進攻石生,並大敗石生將其困在金庸城,石勒派石虎率領四萬步騎救援,而劉曜也親帥大軍支援劉嶽。
眼看石趙和劉曜就要主力死磕,李矩的計策將要成功時,意外卻發生了。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劉曜的大軍竟然因為兩次無故夜驚,而還沒和石虎交戰就潰敗回關中!
而沒得到支援的劉嶽部隊也被石虎殲滅,李矩所部也徹底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此時的郭默深感憂恐,繼而他解下官印交給他的參軍殷嶠並說道:“李將軍對我很好,我棄他而去,沒有臉面向他道別了!三天後你再告訴他我走了。”說完,郭默帥部南逃。
當他面對敵人勢如潮水,郭默卻選擇了揹他而去………
李矩聞訊大怒,並對郭誦說:“你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嗎!當初接納郭默,是你的建議,如今他臨危而逃,你一定要把他追回來!”於是郭誦單騎在襄城追上了郭默的部隊,郭默自知有愧於李矩,於是就把部隊和妻兒都交給郭誦,自己單騎脫逃。而郭誦返回後,李矩沒有加以怪罪,相反對於南逃的郭默妻兒依然對待如初。
在古代逃兵的家屬往往要受到嚴厲的處罰,以此杜絕逃亡現象。然而李矩卻一反常態,依然善待郭默的家屬,或許是李矩念及多年的情誼?亦或許是李矩覺得大勢已去,那婦孺正法也無濟於事,徒增殺戮?
無論如何,以郭默出逃作為引線,負面的情緒在李矩軍中如瘟疫般蔓延。李矩軍中不少部眾在缺兵少糧,沒有外援,且四面合圍的絕望中沉淪了,不少人密謀向石勒投降。對此李矩“知之而不能討”,這裡的不能討,是說李矩沒有能力討伐呢,還是說李矩不忍看到手足相殘不允許討伐呢?亦或兩種都有,也都體現了李矩的無奈。
最終李矩軍本就人數稀少的部隊離散,郭誦帶著一百多人棄家跟隨李矩南返,在行至魯陽時,李矩墜馬而死。
許多人可能也會像我第一次看到這段時會有所不理解,墜馬而死?好奇怪的死法。
但因史書記載篇幅有限,往往會隱藏許多資訊,李矩之死其實也充滿了悲情。
正如之前所言,因為許昌投降石趙,李矩所部陷入四面包圍中,李矩也和東晉朝廷斷絕了聯絡,道路受阻。此時李矩想率領親隨返回東晉朝廷,那走平坦的大路是絕無可能的,因為主要道路都被石趙控制,而且石趙騎兵來去如風,如果走平坦的大路必然被石勒殲滅。所以李矩為了迴歸朝廷,毅然踏上險峻無比的群山峻嶺!
漢代南陽郡的魯陽縣,到唐朝改名為“魯山”,因為“山高聳,回生群山,為一邑巨鎮,縣以此名。”
因此李矩墜馬,實際上卻是墜崖!
李矩死後,郭誦等人找到李矩的屍體,並如其所願回到東晉,同時將李矩安葬在襄陽的峴山,與羊祜同眠。
而晉書最後的評價是這樣的:【邵、李、魏、郭等諸將,契闊喪亂之辰,驅馳戎馬之際,威懷足以容眾,勇略足以制人,乃保據危城,折衝千里,招集義勇,抗禦仇讎,雖艱阻備嘗,皆乃心王室。而矩能以少擊眾,戰勝獲多,遂使玄明憤恚,世龍挫衄。惜其寡弱,功虧一簣。方之數子,其最優乎!】
李矩出身不過一流民帥,卻能捍守中原腹地達十四年之久,期間力挫三帝,兩復洛陽,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然而他身後沒有詩詞來稱頌他,亦沒有祠堂去祭祀他,他就像芸芸眾生一樣,帶著直搗黃龍,重返故鄉的宿願與世長辭………
謹以此文,追憶李矩李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