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溪縣是原中央蘇區縣,舊稱歸化縣,1933年5月改稱明溪縣,在蘇區中仍稱歸化縣。毛澤東詞《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中的“歸化”就指明溪縣。

路隘林深苔滑 圖/江月蘭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兩度來到明溪,播撒革命火種,領導革命鬥爭。但具體時間、行程和活動,長期以來研究不夠。筆者通過多方查閱資料、採訪當地村民、追尋偉人足跡,對毛澤東來明溪的歷史作了一番梳理。

毛澤東一進明溪,時為1930年1月16日。

1929年底,蔣介石對閩西蘇區發動第二次“三省會剿”。紅4軍“古田會議”結束後,於1930年1月初召開前委會議,決定部隊避開敵軍主力,離開閩西重返贛西南,調動國民黨贛軍回援贛南以減輕閩西壓力,並發展贛南局面。1月3日,軍長朱德率主力第1、3、4縱隊先行向北線出擊入贛。1月7日,黨代表毛澤東率領的第2縱隊在完成掩護主力任務後,也離開古田向贛南轉移。

此次朱德和毛澤東行軍的目的地都是江西廣昌,但行軍具體線路不同。毛澤東率2縱隊走了一條彎路,是為了避開敵軍的尾追糾纏。1月16日中午,毛澤東率部隊從清流林畲出發,進入歸化縣的黃思坑(黃思坑與蓋竹洋兩個自然村原屬明溪縣,1970年劃給清流縣林畲公社管轄)。這個小村落地處明溪、清流二縣交界的大山深處,交通極為不便,現在已無人居住,2014年村民易地搬遷到山下的林畲鄉政府附近的向陽新村。但這裡的田地多數還在耕種,從林畲到蓋竹洋鋪築了水泥路,從蓋竹洋到黃思坑約5裡也開通了拖拉機路,勤勞的村民可以騎摩托車前來耕種,早出晚歸。

現在的黃思坑,看不到一個人,也聽不到一聲雞鳴犬吠,唯有溪水潺潺、鳥鳴啾啾。而89年前的1月16日下午,這裡卻是紅旗招展,人歡馬叫——毛澤東率千餘名紅軍來到這裡,並在此分兵繼續前行:一路從經今明溪縣蓋洋鎮大坑村傑家山、連水壟,畫橋村王溪洞,桂林村圓洲,葫蘆形村洋地漈,蓋洋村圓窠、七裡岬,雷西村西溪(西瓜墩),前往寧化縣青瑤;毛澤東帶領一路前往今蓋洋鎮大洋村的土樓自然村。毛澤東這一路隊伍更少,走更近的小路,另一路隊伍更多,走更遠的大路。因為紅4軍2縱隊總共只有1000多人,而據《民國·明溪縣誌·大事記》記載:“同年十一月(注:一九二九年陰曆十一月),匪黨(注:‘匪黨’為國民黨對共產黨及其軍隊的貶稱)千餘人,突到清流之林畲,經畫橋轉泉上攻寧化。明城飽受虛驚。”另據大洋村土樓的村民介紹,當時經過土樓的紅軍不是很多。

土樓也是一個偏僻自然村,現在絕大多數村民外遷或外出打工做生意,常年在村裡居住的只剩4戶人家了。在土樓,走了5裡山路的毛澤東有些口渴了,便走進村民邱招娣家討茶喝,邱招娣見毛澤東平易近人,心中並不懼怕,就倒了一碗茶給毛澤東喝。這個故事,是村民張根財聽奶奶邱招娣說的。毛澤東在裡頭喝茶的木房(大洋村土樓7號)至今猶存,但已經十分破舊了。

喝過茶後,毛澤東帶領隊伍繼續前行,爬上楊梅嶺,走了5裡山路來到石坑自然村。石坑自然村位於山頂,地勢高,20年前村民全部搬到山下的張地自然村居住了,現在已是草木叢生。從石坑下坡5裡,到了東坑口。東坑口附近是張地自然村,毛澤東的隊伍沒有進村。在東坑口,紅軍再次分為兩路行軍:一路經落馬坡(馬滑嶺)、鄧地、秀珠亭、大門庵、雷西上村,到西溪與先前分開的部隊會合,從西溪出歸化縣進入寧化縣。毛澤東則率少數人馬上白石嶺、紅松嶺,下豆窠,經林家山自然村,過狐狸過垇,經寧化富家山自然村前往青瑤會合。紅軍之所以進行兩次分兵,一來山間小路難行,分兵能夠加快行軍速度,二來小部隊更不容易引起敵人注意。

明溪縣蓋洋鎮大洋村土樓7號 (1930年1月16日,毛澤東曾在此歇腳喝茶) 圖/江月蘭

毛澤東這路人馬,走的是路途最短但最險最難走的崎嶇小路,經過明溪縣的地方現在均屬蓋洋鎮大洋村。對於毛澤東這路紅軍此次行經大洋的往事,大洋人老少口口相傳,至今不少人還能講述——

在紅松嶺,紅軍曾在一棵高大松樹的樹幹上刻下一顆五角星,年長的村民許多人都親眼見到過。遺憾的是,這棵直徑約0.8米的高大松樹,20世紀80年代被雷擊倒,現在連枯木也蕩然無存。在接近山頂夜光垇的拐彎處原有一座亭子名“夜光亭”,也於20世紀80年代末倒塌了。

在豆窠窠尾,有一口泉水,清澈甘甜,冬溫夏冷,四季不枯。那天,這口清泉灌滿了紅軍攜帶的軍用水壺和竹筒,讓毛澤東和紅軍解渴消乏,神清氣爽。由此,這口泉水獲得一個光榮的名稱——紅軍泉。後來,行人路過這裡,都會俯身喝足泉水,許多人還將攜帶的礦泉水倒掉,改裝紅軍泉的泉水,我們自然也不例外。在紅軍泉邊,我們還發現一個奇觀:一根枯藤上萌發出兩簇鮮紅的葉子,讓人很自然想到烈士的鮮血。歲月無情,草木有情,這是在深情懷念89年前路過這裡的偉人和紅軍、特別是為國捐軀的烈士啊!

林家山一帶高嶺土豐富,原有四五十戶村民居住,建有瓷廠。不過,1966~1968年間村民全部搬遷到山下的張地居住了,現在已空無一人。紅軍那天經過林家山時,已經傍晚5點左右。為了防止走在後面的士兵走錯路,到村莊擾民,先頭部隊用竹竿攔住兩邊通往村莊的路口,紅軍紀律嚴明由此可見一斑。

狐狸過垇是明溪大洋村與寧化青瑤村的交界處。毛澤東和紅軍走到狐狸過垇時,夜幕即將降臨,也已人困馬乏,這裡的山路又比較寬,於是坐下休息,吃點乾糧,商量下步行程和軍務。那時,有幾位林家山村民去寧化賣瓷器回來,看到不少軍人圍坐在狐狸過垇,邊上5匹大白馬看得很清楚,兩頭約1裡遠處都有荷槍實彈的士兵站崗,心中有些害怕,便躲到山坳裡觀察動靜,心想家裡肯定遭殃了。他們說,那天是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正是1930年1月16日),那些軍人直到深夜才離開狐狸過垇,踏著又溼又滑的小徑下山,經寧化富家山、青瑤抵泉下宿營。等軍隊走後,他們才匆匆趕回家,出乎意料的是家家安然無恙。他們感慨道,紅軍寧可坐在野外啃乾糧,也不進村吃飯,這樣的軍隊肯定會打勝仗。

從白石嶺到青瑤約20裡的深山小路,屬毛澤東此次從福建上杭古田直至江西廣昌行軍最艱難的一程。20世紀70至90年代,這裡的森林被多次大規模砍伐,現在又已鬱鬱蔥蔥,許多地段的石徑還保留完好,佈滿青苔。1930年1月16日,毛澤東率軍經過這些地帶時,一片片大森林莽莽蒼蒼,遮天蔽日,長年不見Sunny的石徑被翠綠的苔蘚覆蓋,路面皆綠,加上樹上融化的雪水打溼了一路青苔,路真隘,林真深,苔真滑。毛澤東、紅軍以及戰馬可能都被溼滑的青苔滑倒過。當夜,坐在狐狸過垇,回想白天走過的清流、歸化的深山溼滑小路,想到前面就是寧化,寧化的前面就是武夷山脈了,憧憬光明的革命前景,一股詩情湧上毛澤東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的腦中,其《如夢令·元旦》一詞,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段路途中開始醞釀的,至少是從這段路途獲得靈感的。

此次行軍路過明溪的紅軍將領,應有陳毅、羅榮桓、羅瑞卿、曾士峨、楊得志、賴傳珠、郭化若、韓偉、譚希林等。陳毅時任紅4軍總前委委員、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任紅4軍第2縱隊黨代表,羅瑞卿任2縱隊5支隊黨代表,曾士峨任2縱隊縱隊長,賴傳珠任4支隊黨代表,譚希林任6支隊支隊長。楊得志、郭化若和韓偉此次在行軍部隊中,則是郭化若同志訪談錄中明確寫到的。陳毅、羅榮桓後為開國元帥,羅瑞卿為開國大將,楊得志、賴傳珠為開國上將,郭化若、韓偉、譚希林為開國中將。曾士峨以身先士卒、英勇善戰著稱,不久後指揮了活捉張輝瓚的“龍岡大捷”,1931年9月8日,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率敢死隊衝向敵陣,壯烈犧牲,年僅27歲。

目前,明溪縣與蓋洋鎮正在規劃重修從白石嶺到狐狸過垇這段毛澤東和紅軍走過的光輝之路,將其作為黨校“體驗式教學基地”,積極開展“重走紅軍路”活動,旨在讓紅色記憶永不磨滅、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工信部備案:閩IC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錢昌明:從“莫談國事”說起 —兼論毛主席的“人民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