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朝太宗朝人才濟濟,文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武有帥才李靖、李勣;將才秦瓊、尉遲恭等人,李世民在其等輔佐之下開闢貞觀之治,笑傲天下,名揚海內外。其實唐朝的強盛,經濟文化能夠繁榮,一定程度上也有賴於穩定邊陲的保障。而邊陲的穩定很大程度上則依靠於守衛邊陲的將士,在他們的浴血奮戰下,擊敗各外部勢力的侵襲入侵,方能使得國內安定發展,不受異國所襲擾。

李世民帳下有許多名將,在邊陲建立大功績,名顯番邦,威震四海。其中有四位猛將(偏向於將才)非常出名,威震番邦,使得異國禍端不敢引火來襲,攻打唐朝邊境。那麼此四位名顯邊陲的名將到底是何許人也?且聽悔昔道來:

第四位 薛仁貴

薛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相比前三位,薛仁貴發跡晚了些,他在貞觀末年才投軍,但這並不影響他建功立業;相比前三位,薛仁貴的名望在民間是最高的,影響力、傳播力度是最高的,因而他之事蹟為百姓眾所周知。雖說,投軍較晚,但薛仁貴的戰功卻是赫赫耀古今。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親率大軍徵遼,薛仁貴到張士貴部應募從軍。在遼東安地戰場之時,唐軍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大軍圍困,險象環生。薛仁貴見狀,單槍匹馬,前去救援,一路斬殺敵軍不計其數,並手刃高句麗大將人頭,將首級懸掛於馬鞍之上,高句麗人馬見狀個個嚇破膽,不敢再戰,連忙撤軍,劉君邛也因而得救。

六月,唐軍征伐至安市城,高句麗莫離支淵蓋蘇文派遣大將高延壽、高惠真率軍二十五萬前來對抗唐軍,他們依山結營。李世民吩咐諸將四面襲擊高句麗大軍。此戰,薛仁貴異常勇猛,身著白袍,手握方天畫戟,腰掛弓箭,大喝一聲,殺向敵軍,薛仁貴所到之處,敵軍叫苦連天,哭爹喊娘,高句麗士兵見到薛仁貴都不敢前行,紛紛後退。李唐大軍趁勢掩殺,高句麗軍大敗,被斬首兩萬餘人。薛仁貴的勇猛讓李世民特別高興,戰場上時,李世民特問身邊大臣那穿白袍戰將是何許人也,薛仁貴被引見李世民,被李世民大讚,並賞賜他馬兩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擢授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等到大軍班師回朝後,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我的那些將領都已年老,不能再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艱辛工作了。我每次都想提拔驍勇善戰的年輕將領,卻沒有一個比得上你的。此次徵東,我不高興於得到遼東,而是高興於得到你啊。”他原話是這樣的:“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隨後封薛仁貴右領軍郎將,鎮守玄武門。

與蘇定方相似的是,薛仁貴更大的發光發熱也在高宗朝,尤其是唐高宗朝征伐高句麗時,薛仁貴更是戰功赫赫,可謂遇佛殺佛遇神殺神。高宗朝薛仁貴功勞諸如大破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雲州大捷等等。本文講的是太宗朝,故而,後續輝煌本文亦不多言。

第三位:蘇定方

蘇定方,冀州武邑縣(今河北武邑縣)人,少年之時便以驍勇善戰,膽識過人而聞名。隋朝大業末年時,蘇定方隨父征戰,攻城拔寨,十分威猛。隋末,他先後投靠竇建德、劉黑闥等率領的義軍,蘇定方勇猛過人,屢立戰功。後來劉黑闥等義軍失敗,蘇定方歸隱故鄉。直到唐朝貞觀初年,蘇定方被唐朝朝廷啟用,任職匡道府折衝。

後追隨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靖襲擊東突厥頡利可汗,李靖派遣蘇定方率領200名騎兵為前鋒,趁起霧之時前行。大概離東突厥頡利可汗營帳不足一里遠時,突然大霧消散,蘇定方定睛向前望去,看見敵軍主帥營帳,蘇定方縱馬持槍殺去,誅殺了上百餘人,東突厥頡利可汗只能帶著隨從逃跑,其餘等人皆下跪投降。等到李靖大軍趕到時,突厥已經潰不成軍,唐軍斬首敵軍萬餘級,大獲全勝,蘇定方因功被授於左武候中郎將。

其實,蘇定方真正威震邊陲的當屬高宗朝之時,戰績輝煌,比方說“救援新羅”、“五百騎兵大破突厥軍”、“西滅突厥”、“開拓西域”、“夷平百濟”、“征伐高句麗”等等,只是,本文講的是太宗朝,故而,後續輝煌本文就不多言語,蘇定方一生戎馬,基本上都在戰場上度過,尤其是四處征伐邊陲,威震番邦,甚至到了年近古稀時,依然在打兵打仗,征戰西北邊陲,公元667年,蘇定方病逝於邊陲。被高宗追封為蘇定方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第二位:張儉

張儉,京兆新豐人(今陝西西安新豐),乃唐高祖李淵的侄外孫。李淵起兵之時,張儉便追隨其南征北戰,因功被封右衛侍郎將,後升為朔州刺史。唐朝初立,頡利可汗部日漸強盛,時常以書信的形式且譖用“詔書”、“敕旨”之類的稱呼向唐邊境一帶索取錢財,鎮守邊關的唐朝官吏不敢推辭每每皆是順從其意,滿足頡利可汗的要求。後來,張儉前來就職,對於頡利可汗可汗的無理要求,張儉堅決拒不理會。唐太宗李世民知曉這個事後,對張儉大加讚許,並對其進行了嘉獎。

張儉鎮守邊關時,他指導百姓種田,每年都能收糧食足足有十萬斛,邊關糧食亦是繁多。邊關每逢霜旱之災,張儉則勸百姓互相救濟,如此邊關沒有發生饑荒,沒有餓死的百姓,朔州一帶因此很穩定、平安。

後來張儉升遷為營州都督,兼任護東夷校尉。時高麗國糾集契丹、奚、靺鞨等夷族侵犯大唐,張儉親率兵馬回擊,幾乎將全部入侵的敵軍殲滅。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之時,張儉奉命親率俘虜的少數民族(兵士)在前探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張儉率領俘虜的少數民族(兵士)一直打到遼西。後來太宗又拜張儉為行軍總管,繼續率領眾少數部眾,作為六軍的先行軍。張儉率軍一直前行擊敵,甚至渡過遼河,打到了建安城,賊兵大敗,被張儉斬首者多達數千人。張儉也因功封為皖城郡公,賞賜非常豐厚。後來唐朝改東夷校尉官為都護府,就命張儉做都護長官。

第一位:郭孝恪

郭孝恪,許州陽翟人,年少之時便有志向和節操。早年間郭孝恪率領百名鄉勇歸附於瓦崗李密,與唐朝名將李勣一同鎮守黎陽。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失敗後,郭孝恪隨李勣一同歸順唐朝,被封為宋州刺史、陽翟郡公。洛陽大戰,李世民親征王世充,夏王竇建德馳援王世充,郭孝恪胸有妙計到青城宮向李世民獻策說:“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汜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李世民覺得他的想法很不錯,於是採納了他的獻策。洛陽大戰,李世民大破竇建德並且將其活捉,平定王世充,李世民大擺宴席犒勞三軍,宴席上,李世民高舉酒杯誇獎郭孝恪說:“郭孝恪謀擒建德之策,王長先龍門下米之功,皆出諸人之右也。”後來,郭孝恪先後出任貝、趙、江、涇四州刺史,皆有政績,為人所贊。

郭孝恪最輝煌的時期,還是要屬他鎮守邊疆之時,公元642年即貞觀十六年,郭孝恪累授金紫光祿大夫,行安西都護、西州刺史。郭孝恪到任前,高昌舊都那裡鎮守的士兵與流放的犯人是雜居的,且與中原被沙漠隔絕,根本無法與朝廷聯絡,郭孝恪到任後,因地制宜,採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以誠心對待安撫當地百姓,深得民心。期間,郭孝恪先後擊敗邊境叛亂(西突厥),穩定邊疆。

公元644年即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將唐初滅高昌時所擒的焉耆王等七百餘人放歸,哪知焉耆王龍突騎支不感恩反而倒向西突厥,反抗唐朝,不再向朝廷進貢。郭孝恪將此情況上書朝廷,請求帶兵剿滅之。李世民知曉後,責令郭孝恪自行決斷,並任命他為安西道行軍總管。於是,郭孝恪親自率領三千人馬從銀山道出擊征伐焉耆王。郭孝恪指揮得當,趁焉耆王不被,夜襲焉耆王城,生擒焉耆王龍突騎支。

後來,郭孝恪又隨昆丘道大總管阿史那社爾等征伐鐵勒、突厥等部十餘萬騎兵,後又進軍龜茲,攻破龜茲,但後來因為疏忽,郭孝恪最終戰死龜茲。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臣來吃飯,皇帝卻不給筷子,大臣走後,皇帝:此人萬萬不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