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朝滅亡的原因,以往有很多的文章進行了分析,大概的原因就是;吏治腐敗,內憂外患,氣候突變,瘟疫流行。所以我不在贅述,而是從另一種視角切入分析一下。

1 崇禎帝是個合格的皇帝嗎?

崇禎皇帝是個特別的亡國之君,歷史上有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為博人一笑而失信於諸侯,被犬戎所滅,北宋的徽宗玩物喪志,寵信奸佞,致使金兵南下被俘。就連前朝元順帝也是荒淫無道,國亂歲凶,被北伐的明軍趕到了漠北,但崇禎皇帝自繼位始,朝乾夕惕,旰食宵衣,勤政不輸與太祖太宗,一心想做中興之主,扭轉頹勢振新大明,正如他自己所說;朕非亡國之君,可處處皆是亡國之象。

2 歷史的週期率,其興也勃也,其亡 也忽焉。

自古以來沒有不亡之國,除了商周存續時間很長外,像漢唐國運都是二三百年,而秦朝,隋朝國祚則更短,明朝的統治時間僅次於唐朝,算是國祚綿長的大一統王朝。這也是為什麼?大明沒有亡在輕佻敗家的明英宗朱祁鎮手裡,也沒有亡於不務正業,勾心鬥角的嘉靖皇帝手裡,更沒有亡於二十年不上朝,怠政慵懶的萬曆皇帝,偏偏卻亡於克勤克儉有明君之望的崇禎皇帝。因為到他這裡明朝的氣數已盡,天命另屬他人,就像人從小到老有大限將至的時候,食品保質期過了也不好食用一樣,時來天地皆用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任崇禎皇帝如何努力經營,終是難以扭轉乾坤,至於那些不談客觀環境,只從朱由檢性格上找失敗原因的,說他為人自負,剛愎自用,所用非人,苛待忠良,這不過是站在上帝視角求全責備,而沒有考慮,人無完人,有優點就會有缺點,所謂的自負換另一個角度何嘗不是堅毅果敢,剛剛繼位不就果斷迅速的解決了宦官專權,才有聖人之名嗎。何況當時積弊已深,局勢複雜,內交外困,那麼明末危局,一團亂麻有可解之法嗎?其實還是有的,也有人提出來了,只是他不敢用而已。

3 簡政放權,下詔地方督撫州牧,豪族大戶,自行招募兵馬,辦團練。

自天啟七年(1627),陝西民變已成燎原之勢,崇禎十四年,聲勢浩大的農民軍在李自成的帶領下席捲北方,接連攻克襄陽,洛陽,開封也朝不保夕,崇禎十五(1642)年,在關外打了兩年的松錦大戰,以明軍全軍覆沒,洪承疇被俘投降而告終。大明的家底算是折騰完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下放權力,篩選一些得力能臣幹吏,朝廷大員辦團練,允許豪強招兵買馬抵禦民軍,這樣退可以保衛地方,進可以拱衛京師,彌補朝廷力量的不足,當然這個辦法弊端很明顯,各個王朝末年都會用來對付叛亂,農民起義,很容易造成像東漢末年那樣軍閥自立,唐朝那樣的藩鎮割據,如果真像後來的咸豐皇帝,敢於打破祖制,決策務實,無論滿漢攻下南京者封王的魄力,是可以挽狂瀾於既到的,可惜等到崇禎下定決心一試的時候已經晚了,很多驍勇善戰,能臣悍將皆已殞命沙場,空有一紙詔令,卻無類似曾左之才。崇禎也可以不聽文臣們坐談高調,及早還都南京,因為南京作為留都,還是保留了一整套的行政機構,只要皇帝南下就位,馬上可以號令天下,亦或是把太子,永王,定王,任何一個安排到南京去,有正統嫡系的皇位繼承人,後來的南明也不會出現擁立無序,爭權奪利,亂成一鍋粥的局面了。結果一有文臣提到唐肅宗靈武繼位的故事後,崇禎馬上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直至闖軍破城而入,崇禎才清醒過來,不在顧念文臣的看法,與親信決定突圍南下,可惜又晚了,四周城門都是敵兵,出不去了,既然不能下江南,就只能上煤山了。崇禎太在意那些自私自利,誤國誤民的東林黨人了,導致什麼決策都猶豫不決,最終誤國誤身。

一片石之戰後,決定了中國接下來300年的命運,清兵入關,問鼎中原,逐鹿天下,漢人剃髮易服,氣質優雅的髮型換成了猥瑣的鼠尾辮,氣度翩翩的漢家衣冠,變成了鬼氣陰沉的長袍馬褂。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前妻病逝後,徐悲鴻帶蔣碧微私奔到日本,蔣家無奈把女兒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