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地球上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它曾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輝煌璀璨的人類文明;它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地獄之一,至今仍然充滿了苦難。

這塊土地就是在人類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阿拉伯半島。自古巴比倫文明誕生到如今幾千年的歷史中,阿拉伯半島的風雲幾經變幻,血與火成為了這片土地不變的基調。

那麼是什麼讓阿拉伯半島充滿了衝突與鬥爭,這片土地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本文將從歷史、宗教和政治三個層面來淺要地回答上述這兩個問題

金戈鐵馬憶往昔——阿拉伯半島的歷史發展

阿拉伯半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兩河流域,由於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宜居住,早期人類選擇在這裡定居,並形成了一些聚落。

大約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居住在這裡的蘇美爾人創造了先進的文明,併發明瞭楔形文字,使兩河流域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

慢慢地兩河流域的文明不斷擴張自己的範圍,最終在整個阿拉伯半島擴散開來,這便是阿拉伯半島文明的起源。但是,在兩河流域文明滅亡之後,阿拉伯半島便長期處於文化和民族上的分散狀態。

猶太人、波斯人等都先後在阿拉伯半島發展過自己的國家和勢力,阿拉伯半島上的原住民貝都因人則分散居住在半島各地。

直到公元7世紀左右,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並透過伊斯蘭教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的大部。隨後在他的繼任者的努力下,新生的伊斯蘭教建立了阿拉伯帝國,並將疆域拓展至整個半島。

在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據了大部分阿拉伯半島區域,伊朗和阿富汗地區則被蒙古人所佔領,在蒙古帝國覆滅之後則分別由當地的政治勢力建立的王國所統治。

時間來到20世紀。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發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突飛猛進,而阿拉伯地區由於長時間處於封建統治下,已經大大落後於西方列強。

大量之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阿拉伯地區被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所瓜分,而伊朗和阿富汗等則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諸如像"阿拉伯的勞倫斯"這樣的領袖領導下,阿拉伯半島的第一波民族解放運動展開。

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阿拉伯半島迎來了民族獨立與解放,大大小小的國家在這片土地上雨後春筍一般地湧現出來。只是沒有人知道,這便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

道不同不相為謀——阿拉伯半島的宗教衝突

既然阿拉伯人已經藉由二戰之後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這股東風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那麼本應和睦相處才是,為何發展到今天動不動兵戎相見的局面呢?

這主要是由於阿拉伯半島長期存在的宗教衝突導致的。阿拉伯半島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在創立人穆罕默德死後,教內在繼任者一事上產生了矛盾。

一派主張以穆罕默德岳父阿布.伯克爾為繼任者,是為遜尼派,另一派則主張立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為新領袖,是為什葉派。兩派因為政治利益不同和對教義理解不同展開了長時間的對抗。

儘管在歷史上統治阿拉伯半島的各個政權都想方設法壓制兩派之間的矛盾,但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大量民族國家的建立,兩派的矛盾重新顯現出來,並最終演變為對於伊斯蘭世界話語權的爭奪。

最終,阿拉伯半島形成了以埃及、沙特為首的遜尼派陣營和以敘利亞為支柱的什葉派陣營。

二戰之後,由於冷戰的帷幕迅速拉開,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矛盾也被美蘇兩國視為爭奪阿拉伯地區利益的契機。

然而就在雙方都在準備相關計劃之際,一個新生國家——以色列卻打亂了他們的部署。以色列是一個由流亡的猶太人建立起來的國家,這個國家的誕生完全是二戰留下的政治遺產。

1947年,聯合國透過《聯合國分治方案(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兩個國家,猶太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巴勒斯坦。但是阿拉伯人不承認該決議。

隨後展開了和猶太人之間的衝突,最終衝突演變為了以色列獨立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美國抓住機會,開始扶植以色列作為自己的代理人。

原本存在矛盾的伊斯蘭世界暫時聯手,以對抗以色列。而以色列恰恰是猶太教國家。在歷史上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就長期和猶太教不對付(一神教之間天然具有不相容性。

加上猶太教的教義和基督教高度重合,而歷史上在十字軍東征時期阿拉伯人就和基督教結下了樑子),這下隨著以色列的出現,原有的伊斯蘭教內部矛盾變為了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之間的矛盾。

雙方爆發了數次戰爭,其中美國支援以色列,而蘇聯支援阿拉伯人。俄以兩者之間的政治軍事衝突也在美蘇支援下不斷產生,一直持續到今天。

除此之外,伊朗也在阿拉伯半島的宗教衝突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1979年,霍梅尼推翻巴列維王朝,建立了以什葉派思想為主導的政教合一共和國。

霍梅尼一上臺,就視沙特和當時作為遜尼派代表的伊拉克為主要對手。以色列在他這裡反而成了可以往後稍微放放的問題。

而伊拉克當時的領導人薩達姆也對霍梅尼這個什葉派看不順眼。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領土矛盾也隨之激化。

1980年,伊拉克率先發動對伊朗的軍事打擊,兩伊戰爭爆發。雙方的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原先被阿以衝突所掩蓋的矛盾也由此爆發。

一時間以伊拉克為首的遜尼派勢力和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勢力在各個地方大打出手,讓原本就不太平的阿拉伯半島的局勢更加動盪。

雖然在1988年兩國之間停戰,但是戰爭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實力得到了支援,在推翻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伊朗則和同為什葉派弟兄的敘利亞和剛剛露頭的黎巴嫩真主黨有了接觸,開始同沙特和埃及爭奪伊斯蘭世界的話事人地位。

而進入新世紀,隨著"基地"組織的出現。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開始在半島地區抬頭。他們藉著伊斯蘭教教義,宣揚狂熱地排除異己和聖戰的口號,建立起了像伊斯蘭國這樣的極端勢力。

這些極端組織大量進行恐怖主義活動,在各個阿拉伯國家進行屠殺與破壞,讓整個半島地區變得水深火熱。自此,阿拉伯半島在宗教衝突的影響下變得支離破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地緣政治下的利益分配

除了長期的宗教衝突,以石油和海洋資源為驅動的地緣政治不平衡也是阿拉伯半島長期動盪的根源。阿拉伯半島地處印度洋要衝,是波斯灣和亞丁灣這兩大海上貿易通道的所在地。

而且阿拉伯半島還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儲藏地之一,沙特更是全球最大的產油國。如此豐富的資源使得不少人都對這塊土地垂涎三尺。

在這種情況下,地緣上的衝突就變得不可避免。原因很簡單:誰都想將資源豐富的地區納入自己的囊中。

在地緣政治衝突中,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仍然是代表之一。如果說第一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爭取民族獨立的合理之舉,那麼從第二次中東戰爭開始,以色列就完全是基於攫取更多資源的野心而行動。

第二次中東戰爭主要圍繞著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權展開,第三次中東戰爭則是為了拿下戈蘭高地這一資源豐富地區,第四、五兩次戰爭則是為了鞏固這一成果。

而在地緣政治上,中東戰爭則在敘利亞——埃及——以色列之間造就了極其複雜的地緣政治交錯:以色列控制了一大部分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半個耶路撒冷。

而受敘利亞和埃及支援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則控制了剩下的一部分割槽域,黎巴嫩真主黨的游擊隊則控制了黎巴嫩西部與南部的區域。

以色列同時還在戈蘭高地上和敘利亞一直糾纏不清。這使得自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以來,這一區域不斷爆發各種各樣的軍事衝突,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和埃及與敘利亞打得難分難解,伊朗和伊拉克也在半島另一端斗的不可開交。兩伊戰爭爆發的根源除了兩國政治理念的衝突,還有著對於石油資源的爭奪。

伊朗境內的胡齊斯坦省是該國主要的石油產地,但是卻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居住。伊拉克對這裡早已垂涎已久,便想著借戰爭拿下這一區域。

而伊朗則一直擔心伊拉克會獨吞阿拉伯河,扼住自己的出海口,也早就備好了後手。這使得胡齊斯坦地區成為了戰爭的主要陣地,最終化為了一片焦土。

而兩國則在戰爭當中互相支援對方境內的少數民族庫爾德人,於是造就了庫爾德工人黨這樣的地區武裝勢力。庫爾德工人黨又反過來往土耳其方向發展,半島西部自此徹底亂成了一鍋粥

時間跨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地緣政治衝突又向著另一個方向轉變。伊拉克為了獲取科威特的石油資源發動了入侵,最終演變成了海灣戰爭。

而基地組織卻在這一戰爭中悄然誕生,並迅速地發展起來,最終藉著911在國際上揚名立萬,迫使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這場戰爭打散了整個伊拉克,使得伊拉克變為大大小小十幾個軍閥的混戰之地,造成了當地局勢的動盪。

而美國人卻又在2011年發動了"阿拉伯之春",試圖支援敘利亞反對派和胡塞武裝來顛覆敘利亞、葉門等國局勢。

不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僅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更在戰爭中讓"伊斯蘭國"這樣的極端組織出現,使得原有的地區政治平衡被打破,恐怖主義在阿拉伯半島盛行。

胡塞武裝也成了沙特政府頭疼的大毛病,他們既沒有辦法完全消滅他們,又不能心甘情願將豐富的石油產地讓給他們。

於是從敘利亞到葉門一帶又形成了由敘利亞政府、敘利亞反對派、極端組織和胡塞武裝等等勢力犬牙交錯的政治局面。

結語

阿拉伯半島作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本應像記載中那樣是一塊流著奶與蜜的幸福之地。然而,在宗教衝突與地緣政治矛盾的影響下,如今的阿拉伯半島已經成了人間地獄。

現如今,只有摒棄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之間的仇恨與偏見,達成和平與諒解,才能緩和地區局勢,最終走向共同發展。但是,這條路對於阿拉伯半島及阿拉伯人民來說,仍然是一條很長的路。

3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買出來的軍事近代化,淺談晚清時期列強在華軍售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