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的近代化開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但有意思的是,其後透過清廷的不斷買買買,清末的政府軍和民間的各式在軍用武器裝備上,其實與西方軍隊的差距沒想象中那麼大,彼時的中國雖然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業國,不具備任何工業基礎,不可能大規模的生產製造,研發近代化武器。但耐不住清廷統治者連“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思路都能提出來,那花點錢,買點武器又算得了什麼?!

清廷軍隊

要說這買武器的錢從何而來,列強又為何願意向中國出口先進武器,清廷又為何在軍事上逐漸拉近與西方的距離後,仍然天天捱揍,還無法避免滅亡的結局?今兒咱就嘮嘮這個!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期末的中國並不完全符合落後就要捱打的說法,1840年以後的中國準確來說應該是“國富民窮”,國家仿若一個虛弱的胖子,空有龐大的身軀,卻沒有足夠的實力。因此,落後只是捱打的原因之一,對統治階級而言,有油水可撈才最重要。如果只是落後就會捱打的話,那麼那些仍停留在部落社會的非洲人、中東人才應該挨最毒的打。說白了就是人不行才捱揍,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列強為何熱衷於向中國出口武器了,畢竟一個膽小的怕死鬼,你給他原子彈他也不敢放!

著名的時局圖

從甲午戰爭之後,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間,清廷的軍火外購規模達到了高峰。據資料顯示,僅1908年~1911年間,清政府購買外國軍械價值便為白銀八百九十六萬餘兩,面對如此巨大的軍火市場,還人傻錢多,列強們紛紛擠破頭皮,想盡一切辦法賣給中國更多的武器。

最初,清廷政府建設海軍早期,英國成為了在華軍火銷售最成功的國家,這種壟斷地位直到19世紀80年代才被德國打破。1879年,日本侵佔琉球,英國政府對華軍火禁運,清政府得不到充足的軍火供應補充,轉而尋求德國的幫助。苦於插不進腳的德國一看,艾瑪,還有這好事?於是德方反應極為迅速,並透過駐華公使的努力,很快取得清廷的鉅額軍火訂單。得知這一結果後,英國氣得夠嗆,而德國軍火開始逐步確立在華的銷售優勢地位。1893年和1894年,德國輸出的火炮、炮身在各國中處於首位,步槍則分別處於第三和第四位。

克虜伯要塞炮

進入20世紀後,清廷實行軍事改革,掀起新一輪的軍火外購高潮,各國軍火競爭也日趨激烈,德國此時是對華軍火輸出的頭號大國,它渴望借清政府編練新軍之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軍火市場,為此,看似正直的德國漢斯也入鄉隨俗的玩起了野路子。1905年3月1日,德國駐華參士德國向清政府面交節略,就直隸總督袁世凱正在求購法國大量火炮之事發表意見,認為清政府應該向德國購買。因為恰好此時清廷正與克虜伯工廠商議訂購72門大炮,八九個月即可送到,如果將放棄從法國購買的大炮,而轉向克虜伯購買,則可在9至10個月內交付。

同時,為了堅定清政府的購買意向,德國人還對法國炮的質量提出質疑,言稱這些法國炮原是為在南非的殖民軍制造,質量尚未可知,且法國炮廠也不可能有時間為清政府製造新炮,因為法國人手上的葡萄牙等國的訂單還沒完,怎麼可能為清廷造炮?但袁世凱不這麼看,他認為去年才和法國談好,且經過了嚴格的考察,確係精良之器,在訂立合同時還得了法國駐天津領事的擔保,合同之中也是有專條,一旦大炮到位,如果查明是舊貨改造,或不是最新式的,任憑退換!最終,清廷還是買了法國人的大炮。

彼時,英國很不甘心在中國軍火市場上的失敗,甲午戰爭前英國軍火在華銷售地位已經下降很多,義和團後,英國軍火市場份額更是進一步萎縮。不過,英國軍火商仍在努力維持 ,對於清王朝持續擴大的市場,他們也積極參與競爭。1904年5月28日,英國公使致函清廷推薦費克斯馬克沁炮廠的新式山炮,非對此炮一頓神吹,稱其為環球所供之頭等利器。並對該炮廠大加讚美,稱其是英國鑄炮最出名的廠家,英軍火炮,幾齣於此。

其實這樣自吹自擂,英國公使也實屬無奈,由於是否購買,主要取決於清廷朝中大員的態度。所以在此之前,該代理商先在天津將該炮樣式及售價呈遞袁世凱,並希望他轉交慶親王奕匡。不過奕匡對此並不關心,不得已他們不得不直接聯絡清廷陸軍部。即使如此,清廷也未改變其態度,最終英國在中國軍火市場的競爭力難以避免地走向衰落。

日本是眾多軍火商中的後起之秀,他們同樣積極展開了在華軍火銷售的爭奪。1895年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特別是軍工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從原來的軍火輸入國一躍轉變成了軍火輸出國。19世紀末,英國高官曾經參觀日本兵工廠,對其生產效率以及生產能力給予了充分肯定。而本子在甲午戰爭中的大獲全勝,也為日本軍工業開拓新的軍火市場提供了契機。

清廷海軍艦船多來自英德兩國

也許這聽起來有些奇怪,不過事實就是,清廷在被日本擊敗以後,進入了一段瘋狂的哈日期,大力向日本學習,彼時日本與清廷臭味相投,進入到了一個合作的黃金時期,展開了非常廣泛合作,甚至一度來自日本的軍事教員還代替了德國教員,成為清政府軍事改革的重要力量。1903年,袁世凱為北洋訂購了價值達120萬兩白銀的日本軍火。同年12月,清廷兩江營務處也向日本三井洋行訂購了價值22萬日元的軍火。從1908年~到1911年,清政府方面購買日本軍火的數量不斷增加,直至清朝滅亡。

清末革命家和清軍都有裝備日本步槍

此時,日本已經成為了繼德國之後的第二大軍火來源地。日本軍火之所以能在中國大獲成功,離不開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援,其實對於中國這個龐大的軍火市場,日本早已垂涎已久,義和團運動後,日本便加大了對中國的武器出口力度。辛亥革命爆發後,為鎮壓革命勢力,新廷迫切需要各國的軍事援助,日本方面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們企圖藉機擴大乃至壟斷中國的軍火市場。

對於日本方面的訴求,清廷深感憂慮,不敢貿然答應,而是藉口若全部購用日本武器,在邦交上不好對列強交代。對此,本子倒也不是完全死腦筋,提出大炮可以全用德國,而步槍則可以全部從日本進口,不過清廷多少還有點注意,最終沒有接受日本的建議。不過這已經不再重要,因為此時日本就會在中國市場的優勢地位已經確立,並一直保持到了民國時期。

日本金鉤步槍

儘管清廷買武器完全不差錢,但慣於內鬥的他們還是沒那能耐改變受人欺辱、任人宰割的局面。其實,清廷所買、所學、所用的一切新式武器只是西方近代化後的產物,看到了別人的先進,卻不知為何先進,政治上毫無進步,硬體進步,軟體落後,即使之後實行的預備立憲,也不過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這又怎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鄭漢英:宋美齡助手,精通5國語言的女飛行員,28歲客死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