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廣西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春秋戰國以來中原文化逐漸傳入廣西。

晉穆帝永和中(345—356年),臨賀郡設立學校,這是有文獻可考的在廣西境內最早建立的一所學校。

隋唐時期,廣西辦學之風逐漸興起,據記載,隋朝廣西設有縣學1所,唐朝廣西共創設了11所州、縣學。

隨著學校的興建和科舉考試製度的推行,廣西湧現出大批人才。不少士子參加了科舉考試,從而進入了仕途。

01

宋代實行“興文教,抑武事”的重文政策。

廣西的地方官也把興學列為施政要務。據廣西地方誌記載,宋朝在廣西先後設立州、縣學41所,主要分佈在桂北和桂東南地區。還建立書院9所,其中著名的有桂林宣成書院、全州清湘書院。

古代書院授課圖

宋朝在興學的同時,還提倡科舉,擴大科舉名額,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待遇。因此廣西應舉之士,十倍於昔,原來比較落後的慶遠府,每次參加科舉考試的達五六百人。

廣西在宋代中文科進士的共279名,其中狀元3名。

02

元朝為了加速蒙古民族封建化的過程,增強國力,恢復前朝的學校制度。

據記載:

宋朝在廣西設定的41所府、州、縣學,元朝恢復、修葺了35所宋朝在廣西創設的9所書院,元朝恢復了2所,新創辦書院1所。

此外,在桂林創設蒙古字學、醫學、陰陽學各1所。由於廣西在元朝長期處於戰亂,民生凋敝,社會動盪不安,致使許多官學名存實亡,處於停滯狀態。

03

明朝繼承唐宋辦學遺風,詔令天下皆立學。

據黃佐《廣西通志》記載,明代廣西有府、州、縣學69所。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明代廣西人才輩出。

據謝啟昆《廣西通志》記載:

明代廣西有文科進士238名,文科舉人5098名,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如全州蔣冕,嘉靖三年(1524年)任代理首輔、內閣大學士。其兄蔣昇,任戶部尚書。臨桂呂調陽,明神宗時任次輔、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曾協助張居正進行改革,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柳州張翀任戶部主事,馬平徐養正任戶部給事中時,皆不畏強暴,先後彈劾權奸嚴嵩父子惡跡,在士大夫中以氣節稱。慶遠府韋昭、韋廣(均壯族)皆進士及第,曾分別被任為大理寺丞和巡按御史。武鳴李璧(壯族),曾在南京講學,著有《劍閣集》等著作,被人譽為“今之胡瑗”。04

清朝地方官學的設定仍然沿用明制。

清朝前期(1644—1846年),各級官學先後建立,至嘉慶初年,廣西共有府學11所,州學(含鬱林直隸州、太平土州)18所,縣學46所,書院50多間(時興時廢者未計在內),義學60餘間。

有的州、縣還設有社學,民間私塾則遍及城鄉各地。這時期,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也有所發展。

康熙十年(1671年),詔設泗城府儒學教授,康熙五年(1666年)和二十五年(1686年)兩次令各土司子弟入附近府、州、縣學讀書。

雍正乾隆年間,先後設立太平土州學、鎮安府學、東蘭州學、歸順州學、西隆州學、西林縣學。

嘉慶二年至三年(1797—1798年)朝廷批准西隆州學、龍勝廳、羅城縣學、懷遠縣學各增設苗民學額2名。

道光十四年(1834年)瑤山成立義學。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土田州知州岑宜棟自置學田創辦化成書院和義學7所。興安縣創辦壯瑤義學4所,象州縣創辦義學1所。

05

清朝後期(1847—1911年),朝廷為獎勵廣西地主階級在鎮壓太平天國及其它農民起義中捐錢、出力的“功績”,自咸豐至光緒初年,准許各府、州、縣學增加學額:

計桂林府學增文、武生額各3名鬱林、全州等7直隸州州學共增文、武生名額各27名臨桂等34個州縣學共增文、武生額各97名,廩生11名,增生7名,瑤童4名(興安、平樂各2名)、苗童(龍勝廳)2名。

在這段時間,廣西各地還新建書院近40間。

清光緒二年(1876年)冬,恩隆縣知縣陳如金,因見當地初行改土歸流,採風問俗,亟需培養文人學士,乃於次年倉促辦學,借民居為書院,取名“經正”。後成為右江蘇維埃政府舊址,右江各縣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

06

清朝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清代廣西共考取文科進士585名,文科舉人5075名。

清朝各類學堂和科舉考試,允許少數民族子弟入學、應試。

據《清實錄》記載,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廣西便有土司子弟參加鄉試。

雍正八年(1731年)有“廣西土官、土目子弟”“俱應童試”的規定。

嘉慶九年(1804年)底令軍機大臣通知廣西巡撫:

土民等讀書應試

不準土司阻抑

次年(1805年)又諭:

嗣後退種土司糧田之正民、雜民,準其呈明應試。

道光元年(1821年)又令:

廣西興安應試瑤童,人數在十人以上,準其酌取一名,二十至三十名準其酌取二名。

因此,清代少數民族知識分子比前朝大有增加。

07

但是,清代廣西教育發展極不平衡。

如從順治十五年(1657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省中式進士308人,其中:桂林府161人,佔52.27%,而少數民族聚居的慶遠、太平、思恩、泗城四府,總共只有20名,佔6.6%,鎮安府竟無1名。從順治十四年(1657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廣西鄉試錄取舉人3573名中,桂林府約佔51%,而慶遠、太平、思恩、泗城、鎮安五府,合計不到8%。又如自咸豐初至光緒六年(1880年),廣西共取進士139名,其中桂林府78人,佔總數的56.6%,梧州、潯州、鬱林、南寧四府、州合計46名,佔33.3%,而慶遠、鎮安二府無1人。

上述情況反映當時的桂北、桂東南地區教育較為發達,桂西和桂西北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教育仍相當落後。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各省書院均改設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詔自明年起廢科舉。

此後,廣西以官學、書院、義學、私塾和科舉為特徵的封建教育制度便為近代教育制度取代了。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毛澤東在清流林畲“詒燕第”居住時間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