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的美國,雖然作為主要的參戰國,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但戰火都沒有波及到它的本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上展開博弈,但終究沒能擊敗美軍,更遑論進攻美國本土。不過,日本人卻還是利用氣球,將炸彈扔到那裡,打破了世界大戰中美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火的祥和。本期就跟您談一談日軍的氣球炸彈。

這裡所謂的氣球炸彈,就是一種攜帶炸彈或者燃燒彈的氫氣球。經過日本人的精心設計和計算,氣球升到高空之後,自西向東的氣流會將其帶到美國,在那裡損毀或降落,進而引爆攜帶的炸彈,造成殺傷。

這項計劃日本方面稱之為"富號作戰",在1944年秋天,這些炸彈引發了美國西部地區的森林火災,或許是這一作戰計劃最大的戰果。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4月,為了鼓舞民心提升士氣,美國進行了杜立特空襲,16架轟炸機襲擊了日本東京。之後隨著戰局的進行,美國對日本的空襲規模越來越來大,次數也更加頻繁。日本方面由於戰場上的頹勢,則根本沒有機會用同樣的方式報復美國人。

但想法還是要有的,說不準哪天就實現了。日本人也想過用飛機、潛艇、或其他方式攻擊美國本土,儘管可能戰術成果不大,但至少也會從精神上打擊美國人,這對本國的軍心民心也是莫大的鼓舞。

另一方面,這種遠端戰略轟炸機,在技術、物資等方面的投入巨大。設計完成後,它的生產成本預估是最初估算的50倍,勢必會影響其他飛機的生產。

日本不得不中止了富岳飛機的研製計劃,所以到最後,一架原型機也沒有製造出來。但據說,這是日本設計過的,體型最大的軍用機,如果完成的話,會比投入實戰的美國B-29轟炸機還要大。

與設計遠端轟炸機同時進行的,便是利用氣球炸彈攻擊美國的計劃。

早在1904年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就曾利用氣球偵查俄軍的行動。而利用氣球攜帶炸彈進行作戰,最初也不是針對美國。三四十年代,在與蘇聯對峙時,日本就設想給很多小型氣球上裝上炸彈,利用風力攻擊敵人。

1943年時,還曾有讓承擔進攻任務的單兵,攜帶氣球炸彈進行空投的設想。不久之後,這種計劃的針對者就從蘇聯轉向了美國,並且真正付諸了實踐。

日本陸軍技術研究所的草葉大佐,是這一專案的主要負責人員,但他有一位名叫荒川秀俊的氣象專家作為助手。

荒川秀俊

這位氣象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在美國和日本之間,約一萬米左右的高空,存在著一條狹窄且強勁的氣流通道,即所謂的"噴射氣流",這裡的空氣以超過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自西向東流動,遠遠超過一般的風速,如果沒有意外,氣球以這種速度只需要兩三天便能到達美國。荒川秀俊的這一重要發現,給日軍使用氣球炸彈提供了理論支撐。

然而,要跨過八千公里左右的太平洋,氣球還必須要有足夠的體積和承受力。於是,日本將氣球設計為高10米,直徑5米,外殼用紙張等材料,粘合劑用磨芋等製成。製作這些氣球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因此日本不得不在整個日佔區內進行蒐集,為了給這些氣球提供製作場地,日本還徵用了東京的大量電影院以及相撲館。

許多裱糊匠和女學生被動員參與到氣球製作工作中。在控制氣球方面,除了風向無法控制外,日本人使用沙袋、自動閥門、計時器等工具控制氣球的飛行高度和時間。襲擊美國的炸彈和燃燒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隻氣球大約攜帶1枚炸彈和5枚燃燒彈。

有的氣球還帶有無線電裝置,透過接收電波,可以確認氣球的飛行軌跡。總之,日本已經做了自己能做的所有工作。

1944年9月25日,日軍臨時組建了施放氣球的氣球聯隊,將這些力量部署在太平洋沿岸,10月25日,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向氣球聯隊長下達了進攻命令,擬定的攻擊時間從11月開始。命令中特別強調了安全問題:放出氣球時,應正確判斷氣象,防止氣球落在帝國領土與蘇聯領土上,並盡力提高到達美國本土的比率。

這是日本尤其擔心的問題,本國國土自不待言,當時的蘇聯和日本處在一種微妙的"和平"之中,儘管氣球炸彈的設想最初是為了對付蘇聯,但真到了實戰時,日本並不想炸彈落在蘇聯境內,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日本還尤其注重氣球炸彈的保密問題,相關設施不能從空中或海上被發現,避免美軍的襲擊,施放氣球的時間也儘量挑選在黎明、黃昏或者夜間,因為這個時候光線條件較差,不容易被美軍發現。

更重要的是,關於氣球攻擊的意圖,對軍隊及外界均需要保密,畢竟這只是一種嘗試,參與計劃的軍方高層也不能確定是否成功。

1944年11月,日本的氣球炸彈升空了。美國西部開始頻繁出現森林火災,消防隊四處奔波救火,連軍隊也被動員起來參與滅火行動。然而以往這裡春夏時才是火情高發階段,反常的情況引起了美國人的注意,但調查終究沒有結果。

於此同時,美國西海岸出現了白色的漂浮物,打撈上岸後,經過確認遺留的文字元號,美國人得知這是日本的氫氣球殘片,但這些氣球如何跨越大洋而來,它們來的目的是什麼,一時難以查明。

不久,舊金山的海岸雷達站上發現了可疑物體,三架美軍飛機立刻起飛,卻只發現了一隻巨大的白色氣球,但是在氣球的下方,又懸掛著幾枚炸彈。飛行員透過飛機產生的氣流,成功地將氣球引導至沒有人煙的地方。氣球降落後,它攜帶的炸彈又意外的沒有爆炸,由此,美國人得知了這些氣球炸彈的秘密。

隨著越來越多的氣球被發現,恐慌情緒也開始在部分美國民眾中間蔓延,人們對空中的白色物體尤為警覺,稱它們為"白色魔鬼"。

為了遏制情況的惡化,美國封鎖了所有氣球炸彈的訊息,嚴禁發表或傳播相關的任何內容,並試圖攔截到達美國的氣球炸彈,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將其引導至無人區也費時費力。轉而採取釜底抽薪的辦法,透過摧毀日本製造氣球炸彈的氫氣廠,從根源上杜絕了類似事件的發生。

日本在12月上旬獲得了一兩份情報,才得知部分氣球炸彈確實到達了美國,但也僅此而已。在日本的參謀部的命令中,計劃的攻擊時間為1944年11月至1945年3月,放出的氣球數量約為1萬5千個,攜帶各種炸彈、燃燒彈約4萬5千枚。

但據說實際上只施放了9000個氣球,而且只有極少數實現了襲擊美國本土的目標,美國記錄在案的氣球炸彈數量為僅400左右。這些升空的氣球炸彈,要不是落入太平洋,要不就是落到北美廣袤的無人區,有的甚至還飄到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

由於無法得知實際戰果如何,日本並沒有繼續實行氣球炸彈計劃的動力,而且美國覺察到日本的此項舉動後,摧毀了它的氫氣廠,日本也無力再施放能夠到達美國的氣球炸彈。

日本投降後,美國開始審判那些在戰爭中犯下罪行的日本人,1946年,氣球炸彈計劃的主要理論提供者荒川秀俊,被判處7年監禁,庭審時他依然振振有詞,認為自己是無罪的。當然,幾乎沒有戰犯認為自己有罪。

總得來說,這場名為"富號作戰"的氣球炸彈計劃,是一個失敗的的攻擊方案,是日軍無路可走時的一次"劍走偏鋒"的試驗,相比於二戰中德國研製的V型導彈,氣球炸彈的戰果和影響大為遜色,隨著日本的戰敗,它便迅速為歷史所掩蓋。

後來,獲釋之後的荒川秀俊依然在氣象領域工作,直至1984年去世。德國的導彈研製團隊則被接到美國,開始了新的事業,也為人類的走向太空貢獻了巨大力量。

不過有時想一想,如果遭受導彈攻擊的是美國人,如果德國團隊研製的武器不被看重,會不會又是另一種結果。畢竟,美國人能放過手上沾滿中國人鮮血的醫學家石井四郎,卻不願放過一個氣象學家荒川秀俊。

參考資料:

(日)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魏勵勇:《日本的炸彈氣球》,《航空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47-48頁。

牛寶成:《"乳白色魔鬼"之謎》,《國防》2001年第6期,第58-59頁。

豈平:《1944年 炸彈飄向美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年第8期,第44-46頁。

楊教:《襲擊美國本土的日本氣球武器》,《文史博覽》2010年第10期,第50-51頁。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真正的古代貴族是怎麼“開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