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學界有位學術“泰斗”,叫顧誠,這位老先生寫了一本著名的《明末農民戰爭史》,在這本書裡進行大量的學術造假。在這幾十年的故意抹黑明朝的人中,這位老先生出了非常大的力。世人都評價顧誠治學嚴謹,說他蒐羅了大量資料,引用都有出處。但是這位老先生擅長裁剪史料。凡是對李自成等人有利的全部留下,凡是不利的全部裁掉;凡是對明朝不利的全都展示出來,凡是對明朝有利的全部裁掉。就算這位老先生引用再多的資料又有什麼用呢?下面來看看明史學界的“泰斗”顧誠是如何進行學術造假的。
《明末農民戰爭史》這本書堪稱學術造假之傑作
在《明末農民戰爭史》的第一章第三節,顧誠舉了一個例子來表現明朝在天啟七年(1627年)的衰敗景象。書中寫道:“吳應箕在一封信裡,談到他途徑河南真陽的見聞:自晨發,出郭門二十里,又行四十里······四十里中一望皆黃毛白草······而禾把之跡無一存者······予不覺浩嘆。”一封信好幾百字。
顧誠寫道:“這段話,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史料,它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正是由於明朝廷、撫案、司道、州郡、縣令等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農民同土地相分離,使社會生產日益萎縮。脫離了土地的農民,為了生存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同地主階級的吃人的統治展開拼死的搏鬥,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粉碎阻礙歷史前進的桎梏,從而為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開闢道路。”這段話就是顧誠為本節做的總結。可是顧誠選擇性地擷取史料,用這種手法進行學術造假。
實際上,這封信的標題是:“真陽驛與汝寧守王乾純先生書”,開頭的重要內容卻被顧誠直接裁掉了。“去年冬,過真息二縣,雖覺蕭條之狀異於他邑,然時風雪甚厲。” 作者當時路過的時候正是冬天,還是下著大雪,最重要的是吳應箕覺得這個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異於他邑”表明這個地方是個例。“自晨發”這三個字的前面還寫著:“今所見則與光州所見尤異矣。”光州就在息縣旁邊。顧誠精準地拿掉那些重要的資訊,就是不展現給讀者看。明明這裡是個例,卻變成了“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正是由於明朝廷、撫案、司道、州郡、縣令等的倒行逆施。”一個縣令就把明朝廷、撫案、司道、州郡都給代表了,但是息縣卻連旁邊的光州都代表不了。
顧誠不知道這些嗎?他知道,但是他就是要忽悠讀者,因為這本書寫於網際網路還沒出現的80年代代,他以為別人根本無法發現他造假。但是現在網際網路太發達了,普通人就可以足不出戶進行迅速驗證。
顧誠就從“自晨發”開始擷取,厲害吧,前面的句子就是給你裁掉
在第一章第五節的襄城之役和三攻開封之中,關於李自成的軍隊顧誠這樣寫道:“義軍粉碎汪喬年的進攻以後,乘勝連克豫東大批城鎮。三月二十二日,克椎州,‘入城搜掠財物,未殺一人。’二十七日攻克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四月中旬,李自成、羅汝才部義軍,同河南的一支農民起義武裝袁時中為首的小袁營會和。本月十六日佔領杞縣。”
這段話就是這本書中最諷刺的地方,椎州剛說完不殺一人,後面的歸德府卻製造了大屠殺。而顧誠對於李自成羅汝才的軍隊大肆屠殺歸德府隻字不提,一句話略過,前面四個字“不殺一人”倒是特意寫出來表現李自成等人的正義性。李自成等人屠歸德可是《豫變紀略》的作者鄭廉親身經歷的,當時他就在場,書中有詳細的記載。“丙申,流賊李自成、羅汝才屠歸德府。”顧誠又一次選擇性地擷取事實來論證他這本書的觀點。鄭廉記載:“屠城時,予年十五,在曹營。見殺人甚眾,皆莫敢枝梧。”
至於顧誠提到的椎州的不殺一人,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無人可殺了,大部分人都提前跑了。《豫變紀略》記載:“椎州、寧陵皆大震,官民逃遁,賊勢益張。”人都跑了,流賊就是想殺也殺不到。
如果有人覺得我說的不對,我這裡還有很多鐵證如山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