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國的費城造船廠,熟悉二戰的可能都不陌生。費城造船廠是美國的第一個海軍造船廠, 也是美國最重要的海軍造船廠。二戰時,費城造船廠為美國及盟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費城造船廠不僅建造了數量眾多的艦船,而且革新了造船技術,大大提升了美國的造船速度和能力,讓美國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對日本海軍的壓倒性優勢。而這一切要歸功於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的造船狂人亨利·凱澤(又譯為亨利·凱撒)。
亨利·凱澤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億萬富翁,他旗下有上百家公司,涉及鋼鐵、水泥等多項產業。當然,他的主業是承包工程和生產工程材料,他和他的公司曾參與了密西西比河大堤、胡佛大壩、邦納維爾大壩、大古力水壩等一系列大型工程。二戰爆發時,凱澤正在加利福尼亞等地修馬路,二戰似乎和他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不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位工業巨頭捲入了戰爭中,成為了美國政府重要的軍火供應商。
1941年,由於德國潛艇肆虐大西洋,嚴重威脅和破壞著英國的海運線,英國的艦船損失非常嚴重,英美造船能力僅能滿足一半的損失,大西洋海上運輸線隨時可能被德國人切斷。而日本人又在太平洋地區興風作浪,對美國虎視眈眈。所以嗅到危險的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開始向盟軍提供援助。但當時美國的造船能力有限,所以羅斯福總統決定藉助民間的力量,因此包括凱澤在內的一大批工業巨頭接到邀請,羅斯福總統希望他們支援美國的造船業。作為羅斯福的私人親密好友,凱澤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所以他決定進軍造船業。
為此,他收購了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等地的多家造船廠,開始為美國建造各種艦船。為了加快建造速度,凱澤和他的工程師們發明了快速流水線造船法,採用焊接的方式來取代鉚釘,使得造船速度大大加快,但造船成本卻大大降低。這種新技術比傳統技術的造船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成本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最開始,美國人建造一艘“自由輪”至少需要244天,而凱澤造船廠將建造速度縮短到了不到3個月。1943年10月更是創造了“羅伯特·皮爾裡”號萬噸輪僅用了4天15個小時就建成下水的紀錄,這一紀錄直至今日都未被打破過。
二戰期間,凱澤旗下的船廠竟然一氣建造了1490艘各類船隻,除了著名的自由輪,還包括50艘航空母艦。估計日本人在戰前計算美國軍艦戰時生產能力時,做夢都想不到美國能有那麼驚人的生產能力,僅僅凱澤旗下的造船廠就能直接碾壓日本。受凱澤及其新技術的帶動,美國全國所有的造船廠都開始推廣新技術,使得美國的造船速度和造船能力大大提升。在3年多時間裡,美國18個造船廠建造了2751艘“自由輪”,最快平均7天下水一艘。這種“自由輪”成為運送軍隊和物資的主力,也成為“二戰”中美國工業實力的一種象徵。
美國海軍的崛起和稱霸海洋,凱澤可以說功不可沒。據說,當納粹的德國的潛艇部隊司令(後來成為海軍總司令)卡爾·鄧尼茨從報紙上看到凱撒造船紀錄的報道之後長嘆道:“看來,我們在這場戰爭中要失敗了。”可以說,凱澤為美國的造船業和二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他對美國軍事工業和二戰的傑出貢獻,羅斯福總統在1944年競選連任的時候還曾經考慮過提名他作為副總統候選人。毫不誇張的說,凱澤一個人至少能抵十艘航母,給他一個海軍上將的頭銜都不為過。
參考資料:《二戰史》、《二戰期間美國的軍事改革》、《太平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