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82年5月6日,在經歷了南北戰爭、解放黑奴運動不久的美國人似乎正要步入人們夢想中的繁榮生活,但此時的美國國會卻通過了《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也就是臭名昭著的1882年排華法案。

依靠各國移民才不斷強大起來的美國,為何在將要迎來繁榮之時,啟動如此極具民族歧視色彩的針對華人的法律條文?

一、迫於生計,遠走他鄉

遠在美國的華人是什麼時候、從何而來呢?

華人赴美的現象早在美國建立初期就已經開始,1820年美國建立了權威的移民統計系統後,才有了詳細的在美華人資料,根據統計1820年至1848年這段時間裡,來到美國的華人多是以華工的身份進入美國,人數更是僅僅不到五十人。

但是這一情況在兩年後發生改變,赴美華人人數迅速增加。按理來說,傳統中國的文化思想帶給中國人更多的是戀家和故鄉情節,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中國人是十分不願離開生養自己的土地的。如此,只有一種解釋,這片生養的土地已經讓他們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當時的中國正是內憂外患之中,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連年天災更是讓百姓顆粒無收,再加上對外軟弱無能的清政府面在列強的堅船利炮威脅下籤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欠下了大量的外債國庫卻無力償還,這些欠款又轉嫁到百姓頭上,內憂外患下,百姓的生活每況愈下。

廣東地區先後兩次爆發鴉片戰爭,這裡受到的破壞最為嚴重,因為是通商口岸,西方在此的掠奪也最為殘暴,於是從廣東開始,越來越多走投無路的中國人紛紛選擇去海外尋求出路。

可為什麼美國成為了這些外出華人的選擇呢?

首先,在1848年,美國在與墨西哥的戰爭中獲得勝利,並得到了加利福尼亞的統治權,在這裡美國人發現了蘊藏著豐富數量的金礦,訊息不脛而走,不僅是美國人,美國以外做起黃金夢的也大有人在,加利福尼亞開始有了"淘金熱"。

即使當時的中國整體文化素質還比較低,但對於黃金這個象徵著財富的東西還是知道它的重要價值的,於是當美國有黃金的訊息傳入中國的沿海城市後,華人也紛紛加入其中,當然大部分是以華工的身份加入的,不管怎麼樣,總歸有了分上一杯羹的機會。

不僅如此,美國當時志在開拓西部,但僅僅依靠本土國民遠遠不足,更何況還有一大堆人跑去加利福尼亞淘金去了,勞動力就成為開發西部的重要條件,這就進一步推動了華人赴美成為廉價勞動力。鐵路等大量基礎設施的修建也帶動了西部餐飲服務、金融、甚至洗衣行業的發展。

二、吃苦耐勞的華工

事實上,華工也沒有讓它們的美國僱主失望。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模式,這讓中國人養成了堅毅和吃苦耐勞的性格,再加上當時他們已經在國內沒有了活路,來到美國只要能活下去,報酬多少根本無關緊要。

多麼"優質"的廉價勞動力啊,這一定是美國僱主們不約而同的內心寫照。在中國生活日久的美國駐華公使安森·蒲安臣心裡更加清楚,這樣的"優質"勞動力在中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恰好國內也十分需要,於是力促更多的華工進入美國。

恰逢此時的清政府正在籌備一個外交使團,將要離任的蒲安臣應清政府之邀擔任了這個使團的長官。1868年2月底,蒲安臣使團從上海出發,兩月後抵達美國,經過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威廉·H·西華德三個月的磋商,《中美續增條約》被炮製而出,也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蒲安臣條約》。

條約中第五和第六條與赴美華工有著直接的聯絡,分別規定華人擁有赴美自由清政府不得無故阻攔,且華人到達美國後享有最惠國待遇,相當於只要來到美國,當你落地的那一刻就拿到了美國親手送上的"綠卡"。

這份條約的效果十分顯著,僅一年赴美華工人數就達到1萬餘人,且往後年年如此,只增不減,到了1880年,美國就擁有了十餘萬的華工數量。美國成為了華人名副其實的"避風港"。

但是情況很快發生了轉變。

19世紀70年代,美國迎來的不是繁榮而是經濟衰退,經濟衰退就勢必會引起勞動力迅速飽和,為了壓縮成本,維持利潤,生產過程中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了。失業人數的逐漸升高,終於迎來了1873年經濟危機。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華工是廉價的"優質"勞動力,無論待遇好壞,華工都能夠忍受資本家延長工時、降低工資等等不公平的剝削,所以失業對他們來說毫無威脅,反而對是常常挑三揀四、不是嫌工資低就是嫌太簡單的白人勞工來說是致命的,白人不願到工廠、農場幹活,也不願從事他們認為低賤的服務業,資本家也樂得讓他們走,以便多僱些便宜的華工。

於是很多白人就開始仇視華工,認為它們搶走了本應屬於自己的就業崗位。

三、無稽之談的證據

根據統計,在1873年的經濟危機中,之前還沉浸在淘金熱的加州就有三成工人失業,也恰在此時,華工赴美迎來了新的高潮,僅1870年到1875年,五年時間就有8萬華工進入美國,這就使得白人更加仇視華工。

資本家和政客為了轉移矛盾,緩和國內危機,也對社會輿論進行刻意引導,讓全社會都認為是華工搶了白人的飯碗,才導致如今的經濟危機,從而激起了全社會的對華種族歧視。

其實早在加州淘金熱開始時,對華工的歧視就已經非常嚴重。

當時身陷淘金熱的大多是白人,他們利用本土和身份優勢佔據富礦,而華人只能到貧礦或是美國人已經開採過的礦區淘金,但僅憑這些不利條件打不倒華工的堅韌,在美華工憑藉在中國的技術和吃苦耐勞集體協作的精神,依然能淘出不菲的黃金,且工作效率比白人高得多。

這讓美國人開始羨慕嫉妒恨,紛紛驚呼是中國人搶走了美國的財富。1849年美國就發生了史上第一起反華暴亂,被稱作圖盧姆恩暴亂。不僅如此,還對華工和華人在美產業徵收高額稅款,甚至肆意屠殺華人。經濟危機的發生只是讓排華登上了更曠闊的臺前。

經濟危機也使得美國的兩黨即共和黨、民主黨的鬥爭更加激烈。南北戰爭並沒有徹底消滅南方奴隸主勢力,上臺後的共和黨並沒有肅清南方反而對其採用妥協退讓的政策,這讓美國民眾開始對共和黨失望,共和黨的公信力每況愈下。民主黨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開始逐漸恢復實力與共和黨再戰政壇。

兩黨都十分敏銳地察覺到工人的選票成為之後大選的關鍵。為了迎合國內工人,他們紛紛開始主張排華,連共和黨都不惜違背建黨精神,公然與民主黨一道大肆宣揚排華主張,目的都是為了撈取工人的選票,一時間,排華運動逐漸從加州蔓延到全美國。

四、最終透過的法案

1876年,美國國會成立了特別聯合委員會著手調查中國移民問題,雖然最後的結果是五五開,但兩黨卻已達成共識,以工人為主的民意也似滔滔江水勢不可擋。但因有《蒲安臣條約》在前,還需要從長計議。

1880年,美國派出使團前往中國,在北京與清政府簽訂了代替《蒲安臣條約》的《安吉爾條約》,限制甚至暫緩中國向美移民,這就為美國之後的排華擁有了法理上的先期依據。

緊隨著新約的簽訂,1882年,圍繞排華問題的辯論在國會召開,辯論持續了將近一月。辯論的主要集中點在於對中國的人口恐懼,其實就當時美國國內的華人人口而言,心理壓力大過事實壓力,且並未佔用美國的公共資源,因為華工用不著上學,也沒錢去昂貴的醫院看病。甚至在調查報告中經常出現"勤勞""可靠"等詞彙形容華工,所以政客們只能在中國本土的龐大人口做文章。

辯論的另一個焦點是華工薪資的多少和他們是否把錢寄回了中國。當時的一個美國參議院指出華工的工資僅有白人的三成到四成,當時的紐約時報還指出:"德國人靠美國丟棄的東西就能生存,猶太人靠德國人丟棄的東西就能生存,現在中國人僅靠猶太人丟棄的東西就能生存。"這讓企圖從薪資問題開啟突破口的政客無從下手,至於華工的工資是否寄回了中國,並沒有人能給出具體數字,也成為無稽之談。

但是排華已成為必然,群情激昂的民眾可不在乎這些,議員們也樂於在其中撈取政治資本。1882年3月4日,美國東海岸掀起了大規模的排華集會,這為推動排華法案的出臺給出了最後一擊。最後的一點反對呼聲也淹沒其中。

1882年3月9日,美國參議院以20票贊成,15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排華法案》。23日眾議院也作出表決,以近七成的贊成比例通過了該法案,雖然當時的美國總統亞瑟否決了這份法案,但在最後僅是對該法案做出部分修改後,如將排華範圍時限縮短後,最終於5月9日正式生效。

時至今日,雖然1882年《排華法案》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事實上的排華仍在繼續,從貿易戰到華為案再到如今所謂的制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不斷出臺著不同形式的"排華議案"。可不同的是,現今中國已不再是積弱的那個中國,比之過去我們有了更為強勁的競爭力,我們正在用自己的魅力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能夠傾聽到中國的真實聲音。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太平天國之田畝改制與男女平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