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舊石器時代的人過冬天。考古學家曾經在北京人遺址內發現了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和燒土灶坑取暖的跡象,可以推斷當時的人們主要是透過燒火取暖。
第二,春秋時期的人過冬天。開始使用燎爐燒炭取暖,燎爐有炭箕可以儲存和轉移火種。楚人還會飲灑抗寒保暖。除了燎爐取暖,飲灑抗寒之外,他們還能利用太陽光照。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溫度要遠遠低如今的武漢等地。
第三,明清時期江南人過冬。明清時期華中地區楚國人有零下18度的觀測記錄。加上降雨量大的楚地潮溼度很高,體感上很溼冷, 因而楚人在冬季會選擇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熱量禦寒。平民一般會用鬲,貴族則用陶或者銅鼎來烹調食物,但都是在器皿下透過柴和炭生火,做出來的食物有點像我們今天吃的火鍋,或者是燉菜。在食物上會選擇一些性暖的生薑、羊肉和狗肉等。
第四,秦朝時期江南人過冬。除了吃以外,秦朝的楚國人蓋房子屋門都會朝向南方,這樣可以讓陽光直射到屋內,還會在屋頂設有竹質項棚或樓板。在秦朗的貴族以及皇室內還 出現“壁爐”和“火牆”等用以取暖。考古學家在咸陽宮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三座壁爐,其中兩供浴室使用,第三 則接近最大的一室,應該是秦皇朝專用的。已經具備火炕、暖氣的雛形。
第五,漢武帝時漢武帝時建溫室過冬。漢武帝建造過一座溫窀殿,在殿內設有各種防寒保暖的特殊裝置。溫室以花椒幹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當然,這些取暖的方式也只能是貴族與皇帝享受得起,一般老百姓會安置簡易的火炕。
第六,唐朝時期的人過冬。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和科技都達到了一定高度,因此在取暖裝置上也有了較大改進。唐代時, 人們發明了手爐。此時造紙術卻開始發展起來,並專門為窮苦人制作了一種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這種稱作“紙裘” 的原料一般採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製而成,質地堅韌,揉皺之後不但耐穿,還可以抵擋風寒,透氣性也相對較好,加上造價便宜,成為貧民出門必備首選之物。
第七,宋朝以後有了“暖水壺”。宋朝出現一種叫做“湯婆子”現在人叫“暖水壺”的東西,類似於熱水袋。一般由錫或者銅製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上方開口帶有帽子,從這個口子裡灌進去熱水,臨睡前放在被子裡。大多數百姓家都會有這種不容易損壞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