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講究中庸之道,簡單而言,就是不可偏激,做事情講究做法合理。這也是很多人奉行的行事準則。試想一下,你願意和一個滿身是刺的人相處,還是喜歡和一個溫文爾雅,言辭行事不偏激的人相處?
常言道,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一個人的前途是無法一直輝煌的,適當的時候,退讓一些,不僅更令人敬佩,又能讓掌權者不至於覺得功高震主,並留一絲進退合宜的餘地。
今天,我們繼續細數歷史上功成身退的聰明人。
1,大唐"戰神"李靖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漢人,是隋將韓擒虎的外甥。他的字是不是讓你想起了一個非常出名的人物——黃藥師?當然了,李靖的“藥師”兩字的意思,與藥物行業無關,應該是藥師琉璃光佛的簡稱。
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諡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李靖晚年,在進擊吐谷渾時,利州刺史高甑生任鹽澤道總管,未按期到達,貽誤了軍機,受到李靖的責備,他心懷不滿。戰事結束後,即串通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唐太宗令調查此事,弄清事實真象,判定高甑生以誣罔罪減死,流放邊疆。從此,李靖“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將他的畫像置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公元760年,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
在民間戲說中,他的妻子紅拂女與好友虯髯客,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2,扶危定難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758年,進位中書令。759年,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公元763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史書評價郭子儀"以公柱石四朝,籓翰萬里,忠貞懸於日月,寵遇冠於人臣",可見後人對其評價之高。
3,九字定乾坤——朱升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今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元末(1367年)被鄉舉薦為池州學正。避棄官隱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後因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而聞名。
朱升的前十九年,都在不停地求學;十九歲考上秀才,便在故里開館講學,伴以務農;二十四歲時,遍遊多地後,編寫了第一本專著《墨莊率意錄》;二十六歲時,將自己觀察、研究的星象變化、占卜的方術,整理成《星卦提綱》一書;三十五歲時,著《龍穴陰陽之訣》;三十九歲時,將歷年研究的戰國時《魏文徵集》各國刑書,以及由他的老師李悝編就的《德經》,經過考證,輯訂為《刑統賦解》一書,並自刻問世;元末至正癸末年夥同契友趙東山徒奔九江湓浦拜讀在理學家黃楚望老先生門下,後歸講學於郡城紫陽詞。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圍徽州府城,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萬箭之簇,獨立城下,說服守城元帥福童開城歸降。龍鳳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微服問計,朱升告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從戰略上提出創基立國的策略。
4,喜穿黑衣的宰相——姚廣孝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暗,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三教, 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係。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而後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少師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漸成頹勢之際,又擔起護教(佛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姚廣孝並非一味平和的僧人,從他支援朱棣奪權即可看出,據說有相師看他是三角眼,評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姚廣孝聽聞此話,不僅沒有不喜,反而很是贊同。可見,其隨是心有猛虎,卻也不失真誠。
5,晚清"中興第一臣"——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