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柏舉戰役,是春秋末期吳楚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性的大規模作戰,是我國古代戰役形成和產生的主要標誌.

吳楚戰爭,從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採納孫武和伍員建議,以不間斷兵力襲擾、疲憊、麻痺楚國開始,至公元前505年越王允常趁國內空虛,舉兵入吳,秦出兵助楚,闔閭之弟夫概自立為王,闔閭不得已引兵會吳止,歷時7年。其中,柏舉戰役是這次戰爭中的一次關鍵性的大規模作戰。

孫武

第一階段,吳國聯合蔡、唐,迂回奔襲楚國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蔡,蔡國聯合唐國向吳國求救。

吳國的主要企圖是,蔡、唐雖小,但位於楚國側後,可為借道避開楚國正面,從側後作深遠迂迴提供條件,遂同意聯合攻楚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以孫武為主將,伍員、伯嚭為副將,率軍3萬出兵攻楚。

吳軍在蔡、唐軍隊的帶領下,透過九里關、武勝關、平靖關,抵達漢水。

楚軍倉促應對,由令伊子常、左司馬沈尹戎等率軍,與吳軍夾漢水對陣

吳王闔閭

第二階段,楚軍統帥獨自攻吳,雙方決戰柏舉

楚軍左司馬沈尹戎認為,吳軍孤軍深入,最忌持久,建議利用地利優勢,與吳軍相持,待楚國集中兵力後,採取前後夾擊的戰法攻擊吳軍。

但武城大夫黑認為,吳軍用船,楚軍用車,不能持久,應當速決。

大夫史皇認為,如果把吳軍在停留在淮河的船隻毀掉,再回師截斷吳軍後路,就可以獨得戰功,也建議速決。

楚軍統帥令伊子常為了獨得戰功,放棄持久作戰,夾擊吳軍的戰法,單獨渡過漢水進攻吳軍。在小別、大別(今孝感以北),打了三仗,沒有什麼戰果。

11月,吳、楚兩軍列陣於柏舉,吳軍士氣旺盛,夫機率5000兵力攻擊楚軍,楚軍一觸即潰,闔閭遂全力投入交戰,大敗楚軍,楚軍統帥令伊子常逃奔鄭國,史皇及其部全部戰死。

柏舉戰役經過圖

第三階段,吳軍乘勢深遠追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

楚軍於柏舉大敗後,向西潰退。

吳軍實施深遠追擊,至清發水(今湖北溳水),趁楚軍半渡,再次大敗楚軍。

吳軍繼續追擊,在雍澨(今湖北京山)打敗來援的楚軍。接著又連續打了5個勝仗,共計破20萬楚軍。

11月29日,吳軍佔領楚國都城郢城,楚昭王逃亡隨國。

柏舉戰役

柏舉戰役是一系列相互聯絡的戰鬥的總和,這一系列戰鬥都是在統一企圖、計劃和指揮下組織的,作戰中經歷迂回奔襲、決戰柏舉、深遠追擊三個階段,雙方進行了多次攻防轉換,吳軍在柏舉戰役中達成了戰爭的帶全域性性的目的。

在2000多年前,吳軍進行如此遠距離的迂回奔襲和如此大規模的作戰,並獲得了成功,是空前的壯舉。

柏舉戰役也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戰役載入史冊。

可能《孫子兵法》的光芒掩蓋了柏舉戰役的壯舉,世人對孫武指揮的戰役不是很熟悉,認為孫武是因為軍事理論上的成就而名垂青史,而實際上,孫武在指揮作戰上也成就非凡,不愧為我國春秋時期最優秀的統帥。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奧斯曼一世,奧斯曼帝國的早期歷史與傳說